終於寫到進入「傷口護理」的職涯部份了。
這個網誌,我把它當作書寫個人執業生涯的「自傳」,邀請大家跟我一起從菜鳥慢慢成長。
從踏入護理這個領域開始,到剛出社會不久,因為對工作不適應,早早就成了〝護理逃兵〞。原本計劃要轉換跑道,脫離護理,卻不料在出走後繞了小小的彎,又被拉回了護理界,從此就跟「傷口護理」結下了不解之緣。
最近新聞又再播報「護理荒」的議題,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延續了將近20年之久囉!但情況依然不見好轉,反而是逐漸惡化。
新聞中採訪的對象,不外乎就是全聯會的理監事、公/工會的理事,談的不外乎是加薪、護病比。這些外在的因素,當然都很重要,但似乎沒有人提醒過,護理人員被重視、被尊重、被專業期待,去提升這些的內在因素的重要性。
18年前的我,從原本滿懷熱情抱負的護理畢業生,投身到加護病房的急重症單位,希望的就是能夠發揮所學,成為一名真正專業的護理師,為病人提供優良的照護品質,讓他們可以早日康復。
但現實世界是,每天有忙不完的常規工作、執行不完的醫囑作業、寫不完的護理紀錄、點不完的班,還有吃不到的便當。這些有哪一項是跟學校裡教育我們的相符?
同理心、傾聽...,我只聽到肚子咕嚕咕嚕叫、跟胃痛糾心。
而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的期待,又更是相互矛盾。既要我們符合南丁格爾提燈的天使形象,又刻板的認為我們的工作只要打打針、發發藥、寫寫紀錄那麼簡單。如此長久下來,因為每天做不完的工作,讓我們只夠時間完成〝打打針、發發藥、寫寫紀錄〞這些事情,就可能已經延遲下班了,怎有可能去〝提燈〞關懷病患?
慢慢的,現在的臨床護理工作,更坐實了民眾心裡想望,甚至院內的高層也接受了護理工作僅僅是這樣,也不期待和希冀能夠發揮護理專業了。
18年前的我,也是因為發現這樣的工作內容,與我的想像和願景不符,才決定轉身投入另一個專業。後來是因為「傷口護理」這個領域,讓我有機會成為專業、可以發揮專業,才拉著我回歸護理,並支撐著我繼續走到現在。
我一直都認為,護理和醫療是「並行」的兩個專業,是平等的,是合作的,而非上與下的從屬關係。雖然台灣的醫護發展,仍受日據殖民時代的教育、體制傳承的觀念,影響深遠 (尤其是現存執業的老醫師),認為護理是由醫療培育出來的,是用來協助醫師執行醫療業務的,因此從屬、附屬的想法,極為強烈。的確,在日據時代和光復初期,很多的護理培育學校,是這樣發展出來的沒錯。
但近代的護理教育都已經逐漸西化,也開始強調護理的獨特專業性。就算是護理鼻祖,南丁格爾,她也絕非只是提個燈巡視病人,就成為偶像、成為神。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南丁格爾會做統計、會做圖表,在她大力的推動下,改善了醫療環境,才能大幅降低感染和死亡率。而那還是在抗生素尚未被發明出來的時代呢。
如果南丁格爾知道現在的護理人員,只被要求和期待,〝打打針、發發藥、寫寫紀錄〞,她老人家應該會氣到半夜到夢中咒罵一頓吧!說:「為何矮化了我們護理人員的專業和形象呢!把專業還給我們啊!」
榮格說過:「人不能沒有意義的活著。」護理工作也是一樣,每天只夠時間去做常規的工作,無法真正發揮我們獨特的專業功能,就好像是沒意義的工作一樣。久了,會乏、會倦、會疲憊。
為何我在加護病房一年,就離職成為護理逃兵,卻可任職傷口護理師長達10多年之久?這兩者的差異就在於,傷口護理師,可以真正讓我發揮護理的獨立性功能,讓我感受到工作上的價值,讓我挖掘出工作的意義。
護理環境要改善,除了合理薪資、合理的護病比,還需要有合理的工作內容。獨立性專業功能,才是護理工作的意義。
請還給我們,有執行護理專業,充分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