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蒙格語錄.問答.其他、閱讀心得

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34 分鐘

前言


這本書讀起來很混亂龐雜,似乎隨意翻開一幅篇章都可以自成一段哲學。以我的理解,在這本書中,查理蒙格大致談了幾個領域,心理學、商業與投資,以及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而蒙格幾乎是將這幾個面向全部混在一起,在每一次講中雖然似乎都有主題,但上述幾塊領域卻是不斷交互重疊。或許這是因為在蒙格理解這個世界的框架中,這幾個面向本來就是混在一起的,像是一套彼此不斷交互影響的混沌系統。只是我的習慣讓我想要將這些面向分開、劃出界線。蒙格不喜歡理會學科之間的界線,但我認為有其界限對理解內容是會有一定幫助。


我在整理這些筆記的過程中,感覺很難延伸出其他洞見,也較難彙整。或許是因為我不熟悉這些概念吧。

我嘗試將書中我認為有意思的點,摘錄出來(或做些許變動),隨興記下一些延伸的想法,並依據類別分為幾個章節,作為我的筆記。不過許多領域我並不十分理解,延伸出來一些腦洞打開的東西,還請讀者一笑置之。

出現這個引言,
就是我個人加註的部分啦~


由於我會分篇章PO(每一篇章的前言都相同可以略過),剩餘的部分陸續會放,但不免會回頭修改之前PO的篇章。


我將本書分為以下幾個主題篇章:


𒀭人生哲學

𒀭商業、投資、經濟學

𒀭心理學框架清單-第十一講

𒀭蒙格語錄.問答.其他、閱讀心得


raw-image




𒀭蒙格語錄.問答.其他、閱讀心得



⚑蒙格語錄


⬛我們的經驗往往驗證一個長久以來的觀念:

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

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欲望、而又熱衷分析各種不同變數的人。

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資源,重重押注下去就對了。


⬛有系統的常識或非常識,是非常基礎的知識,也是威力巨大的工具。電腦帶來的危險非常大:人們計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

擁有常識不但意味著有能力辨認智慧,也意味著有能力拒絕愚蠢。如果排除了許多蠢事,就不會把自己搞得一團糟。

我們大量閱讀。我認識的聰明人沒有不大量閱讀的。但光閱讀還不夠:必須擁有一種能夠掌握概念和做合理事情的性格。而大多數人無法掌握或應用正確的概念。


關於計算的太少,剛好看到【Asmongold】大談賭博越來越歡迎原因,賭博趨勢的熱度與統計學科成正比,與微積分學科成反比。
Asmongold認為,由於電子支付的便利,人們不再需要簡單算數,人們對數學變得不感興趣,微積分的熱度與賭博趨勢熱度成反比,而人會有高估自己的傾向,各網路媒體平台時常會穿插隱晦或不隱諱的賭博廣告訊息吸引賭徒參與。賭博熱度近幾年的上升趨勢實際上正在扭曲人們。


⬛你不必非常出色,只要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保持比其他人聰明一點點就夠了。


⬛我和一個以良好判斷力傳奇聞名的人物合作了許多年,總是很驚訝地發現,原來人們只要掌握且持續應用所有顯而易見的原理,就能夠精通許許多多的領域。


⬛一般基金的管理系統要求人們假裝去做他們做不了的事情,假裝喜歡他們不喜歡的事情。這種生活方式很可怕,卻能拿到很高的薪水。


⬛在企業界,如果聘請的分析師在購併時勤奮的做調查,卻缺乏常識,那麼你就會掉進地獄。

(巴菲特和我)覺得我們這些非常幸運的人有責任回饋社會。


⬛成功投資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擁有良好的性格——多數人總是按捺不住,或者總是擔心過度。成功意味著要非常有耐心,然而又能在知道該採取行動時,主動出擊。不要只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汲取教訓的來源愈廣,就能變得愈好。


⬛Beta係數、投資組合理論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沒什麼道理。我們想要做的是,用低廉、甚至是合理的價格,來購買擁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

大學教授怎麼可以散播這種(股價波動是衡量風險的尺度)無稽之談呢?幾十年來,我一直都在等待這種胡言亂語消失,現在這樣亂講的人少了一些,但還沒絕跡。

巴菲特曾經對我說:「我對學術界的總體看法(把它看得這麼糟糕)可能是錯的,因為那些跟我打交道的人也都有一套瘋狂的理論。」


⬛如果股市未來的報酬率能夠達到一五%,那肯定是因為一種強大的「林布蘭效應」。

這不是什麼好事。看看以前的日本就知道了,日本股市的本益比曾高達五十到六十倍,導致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不過我認為日本的情況比較特殊。我猜美國不會出現極端的「林布蘭化」現象,今後的報酬率將會是六%。

如果我錯了,那可能是因為一個糟糕原因。如果未來股市更像林布蘭作品的交易,那麼股市將會上漲,但缺乏堅實的支撐。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很難預測會發展到什麼程度、股價將會漲多高,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這段收錄在第七講,發表時間在2000年10月,科技泡沫之前)


⬛你可以看到股票選擇權帶來許多可怕後果。給一個親手創辦公司、年逾六十的執行長大量選擇權,以激勵他對公司的忠誠,這簡直是精神錯亂。醫院的醫生或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在六十幾歲時還會為了選擇權更努力工作嗎?

股東都知道,我們的制度不同於絕大多數的大公司,不那麼變化無常。股票選擇權制度可能會使某些沒做什麼事的人,得到大量報酬;而應該得到回報的人卻什麼都沒拿到。除非我們收購的公司原來就實行這制度,否則我們不會採用這種方法。


⬛(由於通貨膨脹)大多數人將會發現投資報酬率下降了。如果你擔心通貨膨脹,最好的預防手段之一就是,在生活中不要有太多愚蠢的欲望,你並不需要很多物質商品。

你一旦走進負債裡,就很難走出來。千萬別欠信用卡債,在支付一八%利息的情況下,你的財富不會有進展。


我想起我以前有一名有點年紀的同事,很喜歡跟銀行借錢花用,用在家庭開銷。他的"感受"是只需要花幾千塊錢就能有需多現金可用,即便年利率14%對他而言也並不構成生活壓力。有在投資的人應該會有概念,大盤股市大約平均每年增長7%左右,銀行之所以喜歡小額借錢給願意還錢(還錢信用良好)的民眾,就是因為年收益高達10%以上,所以在理智上,我是不會隨便向銀行借錢的,即便"感受上"每個月支出幾千塊,銀行帳戶就能夠多10-20萬可以花用,這樣的"感覺"很不錯。我跟其他主管向他說了可能有一年的時間,他才有點懷疑他的想法是不是錯的,於是才半推半就的把負債還清不再亂借錢。

後來他要離職前問我,退休金要一次提領比較划算,還是分批提領比較划算。我用Excel幫他簡單列出每年能夠得到的金額以後,我問他,你想哪一年死?

這個問題他聽了也是有點驚訝,我解釋,如果你很早死那一次性提領才會划算啊!

後來我將每年通膨3%放進去計算,他看了以後,決定還是每個月提領比較好,雖然一次性提領的"感覺"很爽,但是我就說,如果活得夠久,一次性提領的風險就是,(1)錢沒了人還在(2)如果沒有那麼早死,一次提領的總報酬比分批提領差很多,加上通膨,那又更慘了(3)就不要家人出了什麼亂子把錢搞不見(4)穩定性。如果臨時需要用錢還可以透過兼職賺一些貼補家用,兼職的錢+每個月的退休金,或是跟親友借錢,搞不好還可以度過難關,如果是一次性提領,退休金錢已經花光了的背景下,臨時遇到需要很多錢的事件時(經濟衝擊),可能就過不了關(5)家人彼此的金錢觀可能不同,如果家人的金錢觀念很糟糕,肯定會家庭失和,傷錢又傷身。

雖然他心裡上還是有點想要享受一次性提領,銀行帳戶很多現金的感覺,

因為我們附近有我們幫助過的老人居民滿頭白髮蒼蒼、手持物品會一直抖,無法穩定的拿物品,我們都曉得這樣在生活上有多麼不方便。雖然這名有點年紀的同事心裡上還是有點想要享受一次性提領,銀行帳戶很多現金的感覺。我就跟這位同事說:你想想,如果你一次性提領,20年後,錢已經被你的家人搞沒了,你沒有退休金了,也沒辦法兼職賺錢了,你已經白髮蒼蒼了,然後你會一跛一跛的走路,然後你的手會像這樣...(我手就表演抖抖抖給他看),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我應該已經澆熄他一次性提領的念頭了 XD


⬛金融機構的本質決定了它很容易陰溝裡翻船:超額放款、愚蠢收購、過度借貸,不僅僅是衍生性金融商品(會讓你倒閉)。

也許沒有人像我們這樣,對金融風險特別敏感。當金融機構想努力表現時,就會讓我們緊張。我們尤其害怕大量舉債的金融機構。如果他們開始談論風險管理有多麼好,我們也會很緊張。


⬛我們被(美國企業界氾濫的)激進會計法嚇壞了,所以盡量採用保守的會計法。保守的會計法有助於我們做生意決策並保護波克夏。



⚑蒙格問答


問:你們的投資決策靠的是統計分析和眼光嗎?

答:當我們做出一項決策時,當然自認眼光不錯。有時我們確實是因為統計分析才看好某個投資案。然而,再說一遍,我們只發現了少數幾個這樣的機會。但光有好機會是不夠的,這些機會必須在我們看得懂的領域。所以得在我們看得懂的領域出現定錯價的機會,而這種機會不會經常出現。再說一次,我們並沒有一套屢試不爽、可以用來判斷所有投資決策的方法。如果有,那才叫荒唐。我只是給你一種方法,用來審視現實、以便獲取少數可以做出理性反應的機會而已。 如果你用這種方法去從事競爭很激烈的活動,比如說挑選股票,那麼你將遇到許多厲害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即使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機會也很少。幸運的是,那麼少的機會也很夠了。


查理蒙格有說他們偶爾會運用槓桿參與一些套利機會(比如併購案),但他們參與的次數非常非常少,因為有太多人在做這樣的交易,於是他們大多時候會傾向避開這樣的擁擠交易。


問:年輕人在工作中應該追求什麼?

答:我有三個基本原則。同時滿足這三個原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你應該努力去嘗試:

.別兜售你自己不會購買的東西。

.別為你不尊敬、不欽佩的人工作。

.只跟你喜歡的人共事。

我這一生真是非常幸運:由於和巴菲特共事,這三個原則我都做到了。


問:你對年輕人有什麼人生建議嗎?

答:每天起床的時候,努力變得比從前更聰明一點。認真、出色的完成任務。慢慢的,你會有所進步,這種進步不一定很快,但這樣能為快速進步打好基礎……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只要活得夠久,最終,你會像大多數人那樣,得到應得的東西。


問:為了理解總體的經濟環境,你通常監控哪些總體的統計資料呢?或者說你覺得哪些資料比較有用呢?

答:我覺得都沒有用。我只是密切關注波克夏的各家子公司,常常閱讀商業報紙和雜誌而已,由此我能接觸到大量宏觀層面的東西。我發現只要這麼做,就足以瞭解宏觀層面正在發生什麼情況了。


問:你用電腦嗎?

答:不用。我辦公室有一台,但沒有打開過。事實上,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給它接上電源。在生活中,我沒有遇到太多用我那個四十美元的計算機,和那張破舊的複利表不能解決的問題。

raw-image


問:所以,你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好?

答:當然啦,大家要知道,中國會怎樣發展,真的沒有人知道,人類歷史以來,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以這樣快的速度發展,是一種無人曾走過的境界。

這麼多中國人到美國後,短期間內就表現得相當突出,中國之前經濟沒起飛,完全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本事,中國人口過多,之前陷入所謂「馬爾薩斯陷阱」,每個人只能求溫飽,沒有多餘的能量,加上政府施政不彰,自以為是,太坐井觀天,一旦中國脫離愚蠢的政治體系後,跳脫馬爾薩斯陷阱,開始有剩餘產出,前進的速度就會相當驚人了。


但似乎中國要脫離現有的政治體系並不容易...


問:去年你與巴菲特訪問中國時,曾表示中國投資機會非常多,既然看好中國,為何去年的年報中,沒有看見波克夏增持中國股票或是資產?

答:嗯,中國目前盛行一種文化,就是比誰能在短時間最快變為富有,股市有泡沫的傾向,我們不喜歡泡沫,我們投資中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時候,股價很便宜呀,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價錢啦。


問:但你們把中石油全賣啦,從三年前買進比亞迪後,就不見有其他中國投資?

答:我們在歐洲也沒有增加多少投資呀!得找到喜歡的公司呀,我們有發現不錯的亞洲公司,而且持有非常長一段時間,那就是韓國浦項鋼鐵,持有五%。對我們來說,韓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差不多,同樣的儒家思想,韓國可以有這樣傑出的鋼鐵廠,中國也會有。


問:富士康哪裡不好嗎?

答:我不評論其他公司。


問:最近波克夏對印度興趣很高,你怎麼看印度的發展?

答:印度跟中國非常不同,印度傳承了民主制度,好的壞的都接受了,學習到壞的比好的多,貪污非常嚴重,近年經濟雖然發展不錯,但比不上中國。我從來不曾看到中國有乞丐,但印度非常多。


印度的問題也是很可怕,從種姓制度、女權不彰、極大的貧富差距、全民竊電、治安問題、人民不夠文明等等。印度的實體經濟與股市之間的聯繫程度可能不高,但外資確實是有大量投資印度的。
一口气了解印度经济


問:為何波克夏對印度的保險業有興趣?

答:印度與中國在發展上當然類似,印度人到美國發展一樣很成功,波克夏負責再保業務的經理人阿吉特(Ajit Jain)就是從印度來的,很自然的,我們會喜歡印度。


問:那波克夏應該投資中國的保險業呀!例如:平安保險、中國人壽,符合波克夏要求規模大的需求。

答:沒這麼簡單,而且中國的投資法規,外人不容易大規模投資,雖然我對法規不是很瞭解啦,波克夏買公司,有時也看巧合(incident)及緣分,像我們投資以色列的Iscar,案子來了,就買了,只是碰巧是間以色列公司,當時,我們也沒有針對以色列有設定什麼目標。


問:台灣呢?

答:中國發展起來,對台灣當然是大幫助,兩岸貿易量大增,最不希望看到台灣及中國惡言相向,同樣民族,一樣的儒家文化,我對台灣認識不多,在中國快速發展時,台灣也跟得很快。對我一個外面的人來說,中國、台灣我根本分不出來(大笑),中國很多經濟政策是從台灣抄去的。


問:你曾說成功投資人必須要做到十件事,具備十大檢查表,包括:注意風險等等。道理很簡單,但是什麼讓投資變得這麼難,這麼少成功的投資家?

答:兩件事讓投資變得困難,第一個是在資本主義中,你要面對殘酷的競爭,有些企業成功、有些失敗,投資這些公司,自然有風險,投資獲利就會受損傷。另外在資本主義下,大家時間都多,很多人會搶一個標的,價格就愈來愈高,容易變成一種賭博,價格一被炒高之後,怎麼投資都沒辦法了。


問:合夥關係在東方社會好像很難找到,大家都想當老大。

答:想當老闆的心態,也不壞,儒家文化中,由一個人創了企業,傳給兒子,但華人社會現在也出現一些大企業,並非傳子傳孫。同樣在儒家文化圈,在日本就發展出一套非常不錯的文化,員工效忠的對象不再是家族,而是企業本身,這就是日本重要的長處。我們看上比亞迪就是看上他們的企業文化,他們這樣互助合作的文化,員工的內聚力非常強,這種文化不是經由傳承的,不是上一代傳來的,是一個人從無到有創出來的,對公司的忠誠度非常高,讓我有一股日本企業的感覺,這樣的內聚力,讓比亞迪在短期間內,就表現得這樣成功,汽車製造這行,員工之間必須要這樣的合作。



⚑其他


⬛麥當勞是最值得尊敬的機構,那些大學生就會露出震驚的表情,我解釋說,這麼多年來,它為數百萬少年提供了第一份工作,包括許多問題少年,麥當勞成功的教會許多人最重要的一課:承擔工作的責任,做可靠的人。


⬛《影響力》。這是本通俗讀物,作者是傑出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西奧迪尼,任教於規模非常大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西奧迪尼設計大量巧妙的實驗,讓人利用人類思維的缺陷,操縱別人做出傷害自己利益的事,西奧迪尼對這些實驗進行了描述和解釋。


許多讀者買西奧迪尼這本書,是因為他們跟我一樣,想知道怎樣才不會常常被推銷員騙了。然而,正直的西奧迪尼沒想到,很多業務員也買了他的書,想知道怎樣才能更有效誤導顧客。


⬛「我的劍留給能揮舞它的人。」

一六七八年出版的《天路歷程》,是約翰.班揚(John Bunyan,1628-1688)所著的寓言故事


⬛不肯賣掉或者送掉一股股票。這種反應有些是出於理性的計算,有些則一定是以下幾種因素引起的:一、獎勵超級反應;二、避免不一致性傾向造成的「維持現狀偏見」;三、自視過高傾向造成的「稟賦效應」。但我相信最主要的非理性因素,還是受到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害怕失去未來的報酬)的驅使。


⬛果現在你資金很少,年紀還輕,那麼你的機會比我年輕時要少一些。

這的確不容易,但並不表示你沒辦法做好,只是需要更多時間而已。但有什麼關係呢,你能活得更久啊。

如果我是你,我會買些很小的股票,尋找一些罕見的錯誤定價機會,但這類機會的確很少。


⬛從他的利益出發去說服他,很可能比從其他方面去說服他更有效。這也是一種以生物學為基礎的、強大的心理學原則。

只要變得明智、勤奮、公正,而且特別擅長說服別人去做正確的事,你就能創造附加價值。


⬛關於教育

1.反對金融課程教授「現代組合投資理論」(蒙格認為這是錯誤的理論)

2.心理學教材的缺失,教材未涉及關鍵心理現象:妒忌、心理否認、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未重視「多因素組合效應」(魯拉帕路薩效應)


(1)成因

  •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偏好採用容易控制的資料。這終將創造出極端鐵錘人傾向
  • 透過狹隘、可複製的心理學實驗,來撐起整個心理科學
  • 實驗過於簡單,只針對單一心理學傾向、想透過狹隘、可複製的心理學實驗建立理論


(2)難以改變的原因

  • 教育與學科整合的困境:教授缺乏跨學科知識、若專家嘗試整合其他學科可能遭到同儕或上級排擠、心理學的學科特性難以吸引頂尖天才從事研究
  • 心理學本身侷限問題:就社會因理學而言人們對心理學了解越透徹則效用越弱。就臨床心理學而言,越相信虛幻的東西,越能提高幸福感
  • 跨領域整合的困難:教授本身就容易陷入單一領域的思維習慣,錯誤的激勵機制是主要原因


3.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的成功與跨領域整合小故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理查.泰勒,經常取笑被芝加哥大學奉為圭臬的理性做法。泰勒認為人的行為通常是非理性的,所以微觀經濟學必須借鏡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於是聘請了理查.泰勒。芝加哥大學等同於實行了逆向思考,反駁自己最愛、歷經千辛萬苦才得到的理論。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過去十年,幾乎囊括了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系的教授,基於理性選擇的「自由市場」模型,而做出了許多準確的預言。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決策樹理論,是在生活中應用高中的代數知識。有助於預防某些心理傾向所引起的糟糕後果。


⬛茱蒂.哈里斯: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在生活和事業上都很成功,另外一個則淪落到貧民窟。哈里斯女士對這個核心問題做出了極具概括性的解答。先猜猜答案,然後再去讀她的書會更好。


在心理學框架清單,第十五.社會認同傾向,曾提及茱蒂.哈里斯的暢銷著作《教養的迷思》


茱蒂.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1938-2018

一名獨立的研究人員和作家。重要學術成就包括一種視覺語言的數學模型、幾本發展心理學教科書和許多具有影響力的論文。她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二○○六年出版的《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No Two Alike,繁體中文版書名為「基因或教養」)。


⬛愛說教的人很少受到世人歡迎,少數例外者,是因為他們和蕭伯納一樣,懂得將智慧和道德結合在一起。


⬛我想重複以前在相同場合講過的一句話:如果你輕車熟路地走上跨領域的途徑,你將永遠不想往回走。那就像砍斷你的雙手。



⚑老年萬歲──受西塞羅《論老年》啟發


⬛西塞羅的政府觀


制度:有限選舉(limited-franchise)民主制、寡頭政治和臨時君主制三種制度的某些方面綜合起來,形成一套縝密的權力制衡系統。


哲學觀點:深刻而現實的、對於人性的懷疑精神,包括了對多數暴政及蠱惑人心的政治宣傳的厭惡,防止任何政客造成不可容忍的破壞。另一面,是對公民責任的信仰,尤其是最優秀的人,有責任為國家及其價值觀付出智慧和勤奮,即使需要做出很大的犧牲。


⬛如果某個人的思維模式在生活中為他帶來好處,那麼這種思維往往會變成他最堅定的信念。把工作做好產生的自豪感,是非常有建設性的。當你為自己表現良好而感到滿意時,你以後會做得更好。


⬛西塞羅的知識雖然很淵博,但仍認為只要一息尚存,就該不斷學習,自我提升。


⬛西塞羅並不認為晚年是人生較差的那一部分,不是年輕時美好生活的殘留。


⬛《論老年》中最有名的當屬下面這段偉大的總結:「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老之前被好好地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於追求有益知識、光榮功績和高尚品德的生活;過這種生活的人從年輕時就致力提升自己,而且在其晚年收割最幸福的果實;這不僅是因為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品德將陪伴他終生,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因為他見證了人生的良心,和對美好成就的回憶,將會給靈魂帶來無比的安慰。



⚑閱讀心得


關於有效市場假說,在威廉.伯恩斯坦所著的投資金律一書中有一段提到巴菲特及彼得林區:即便是支持有效市場假說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兩位獲得的報酬令人驚訝。巴菲特1965-2000年間每年報酬23.6%(大盤11.8%)。伯恩斯坦認為巴菲特比較像是一名商人,而非一般的投資經理(而且巴菲特及查理蒙格是重倉、集中投資的類型),但隨著日益擴增的規模,報酬也在與大盤報酬接近。彼得林區所在的麥哲倫基金在1981-1990年間年報酬22.5%(大盤16.53%)。隨著名聲,麥哲倫基金的資產規模迅速擴張。以往在規模小時,彼得林區可以只投資不受市場關注的中小型公司中創造超額報酬,但當基金規模變得龐大時,就不得不投資備受市場關注的大型企業,超額報酬也隨之逐漸消失。在彼得林區退休前4年,只比S&P500指數報酬多2%,麥哲倫基金投資的公司超過1700家,最終彼得林區於1990年退休。


查理蒙格認為,市場既是部分有效的,也是部分低效的。而威廉.伯恩斯坦的想法是,上述這兩位強悍選股技術的特例恰好證明了效率市場假說的存在,同時,彼得林區在最後4年的時間裡也只能創造比市場多2%的超額報酬,說明了選股的困難度。(伯恩斯坦的觀點很悲觀,他認為僅有的兩位特例根本無法證明專業資產管理技術存在,因為我們無法在這兩位特例呈現如此誇張的績效前就提前從千千萬萬名投資經理中識別出這兩位特例。大多數聲名大噪的共同基金都很容易被慕名而來的龐大資金淹沒績效,共同基金優異的績效根本難以持續)


就我個人的想法是,關於市場有效理論,伯恩斯坦與蒙格這兩位觀點的論述其實並不衝突。市場有效現象的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是在統計意義上存在。當資金規模或投資標的的廣度達到一定程度的分散時,報酬就會有與市場報酬或大盤報酬靠攏的傾向。而查理蒙格的作法是,尋找錯誤定價的資產進行價值投資。然而隨著資訊傳遞效率的演進,錯誤定價的情況比過去更加稀少(用葛拉漢的標準很難找到像1930年代那樣便宜的股票),所以查理蒙格的想法是,辨認稀少的機會,並依靠過去謹慎累積的資本,在機會來臨時重重的押住下去。


蒙格曾經說過,他的膽子比其他人要來得大,更不用說普通人的認知能力與蒙格相距甚遠。蒙格的投資方式適合他自己,但是否適合其他人,這還是要依照個人的情況而定,畢竟挑選個股,除了機會識別能力與經驗各有不同以外,也就一定會存在在虧損時有某種程度偏離大盤報酬更多的概率,而且,也沒有人說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只能2選1。當然,選擇被動投資會是比較簡單省事的方式。


倒是這本書與投資金律皆有站在"雙方利益不同"的角度而反對民眾無腦接受投資管理業的投資方案或建議,而且也質疑投資經理能在長時間取得超額報酬。確實這樣的故事總是不斷上演。一兩年前我曾因為投資長債TLT過多部位,然而TLT卻在劇烈震盪幾次後沒有如預期突破,反而持續破底,不如預期的情況太過嚴峻,我也只能不斷減倉,直到將部位全數都調整到短債及其他標的去。Bill Ackman在推特發文說明他做空長債的理由以後,我看了就覺得我對長債是真的能掌握太少、認知也太少,然而YT在這幾年間(從我實際投入TLT的前一年到我砍倉之後的一年,約2022-2024年間) 網紅支持長債投資的聲音及討即討論一直都有。(有人是推薦買美債本身而不是買美債ETF。就不說大多數人不容易直接購債,但即便是買債本身,失去的機會成本就是這段時間股市報酬)


在發表支持投資長債的論點,我有點印象的觀點是比較偏向降息刺激能讓長債上漲賺取價差報酬兼配息報酬、對沖投資股市的報酬(股債配置),然而對於通膨及降息碼數預期、長債本身供需問題、美國對於長短利率管理及政策面較不利長債等等針對長債本身影響因子的分析似乎較少。相信推薦投資債券的理專也肯定不少(當然不是只有美國長債,債券產品很多元),但是能夠完全識別風險的人卻不多。 近期類似的事件是,高股息ETF年化收益率慘輸大盤,而全台投資人在高股息ETF上又有很高的投資偏好,這樣的情況使得賺股息賠價差的人很多,於是這個話題近期(2024Q4)開始被大家討論。 


我相信投資高股息ETF的廣大民眾對於這種報酬結果與當初預期完全相反的成因可能甚至不是很清楚,當然我想很多理專也可能不會去釐清這些因素(因為做這些功課對他們的業績沒有什麼幫助),即便從業人員全程參與其中,但沒有去研究或找資料,可能就會不清楚。


我聽過最扯的情況是,在高通膨時期、FED降息前的2021年下半年,理專推薦投資人購買債券商品。稍微有點概念的人都知道,高通膨就會讓FED有升息壓力,而當FED開啟升息循環後對債券價格的負面影響是非常立竿見影的,然而,推薦者不清楚,被推薦者更不清楚,於是,之後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2022年FED展開猛烈的升息,於是持有債券的投資人(尤其是風險、波動較高的類別)就迷迷糊糊的賠得一蹋糊塗。


能夠正確識別風險的人不多。我們很少去想,今天這一筆押注,我到底是在和誰對賭?

然而巴菲特形容蒙格時卻是說,蒙格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很快的識別出一項交易或一間公司的劣勢、風險在哪裡。


"投資界春晚"2024年巴菲特股東大會登場 數萬投資人聚集"股神"故鄉 巴菲特談AI.投資策略 蒙格兩次拍桌叫我"買比亞迪和好市多" 【國際360】20240505

巴菲特在這場股東大會說,查理蒙格拍桌要求巴菲特購買股票的情況很少見,多年來只有比亞迪以及好市多,然而巴菲特說,回頭來看,蒙格是對的,而他自己在好市多的持倉不夠積極。這裡也看到巴菲特對於美國以外的國家投資甚少,一大部分原因是為了減少看錯的風險。除了提到中國比亞迪,就是日本的五大商社(而且我印象中老巴是借日圓投資日股,現在看,老巴又贏麻了)。


查理芒格2023股东大会分享,巴菲特为什么卖出台积电?

在這一段影片中提及的投資,阿里巴巴、台積電、比亞迪和特斯拉。

就影片中的說法,當初蒙格看好阿里巴巴的原因有可能是將阿里巴巴看做是中國版本的亞馬遜,估值卻非常便宜,雖然蒙格說他自己錯估了阿里巴巴長期回報,但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實際上遇到了一件很大的黑天鵝事件,就是馬雲的殞落。蒙格認為阿里巴巴是他最失敗的投資之一。


查理芒格生前最後一次訪談中,蒙格說,馬雲在與中國政府的交手上做錯了事,導致了這次失敗。我看過有一篇文章在談關於馬雲的整個布局非常龐大,從影視、教育、金融、政商關係等等,完全就是要建立一個馬雲帝國,最終遭到中國政權反制而潰敗。馬雲被中國政權針對而垮台背後成因不是只有螞蟻金服,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馬雲背地裡想挑戰中國政權。螞蟻金服事件成了導火線,馬雲對其政府的公開批判加速了馬雲帝國的潰敗。


柏克希爾在2022Q4短暫持有台積電,約佔總倉位1.5%的部位,不到一個季度卻賣出大部分的台積電股票。根據影片中蒙格的論述,晶片產業是很特殊的商業模式,這種重資本產業必須把賺來大部分的錢重新投資研發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雖然領先者會是贏家,但這樣的商業模式無法自由運用所賺來的現金流,而且每一輪的投資都相當於再度經歷一次風險,這樣的商業模式蒙格並不喜歡,而影片講者則認為更大原因可能是美國的芯片法案規定受到優惠的公司不能分配股息及進行股票回購,這直接使得台積電不符合巴菲特及查理蒙格的投資理念,他們喜歡有利息、會生錢、像奶牛一樣長期提供回報的企業。


另一個議題是關於比亞迪和特斯拉。查理蒙格將這兩家公司視為互為競爭對手。類似的情況在書中也有闡述。印象中是這樣的,一個州原本有幾家報社,後來剩下2家,蒙格他們投資了其中一家,最終也僅剩那一家獨大,蒙格解釋說他們這筆交易就是一種賭博。在影片中蒙格除了說明比亞迪售價增長對比特斯拉的降價情形、比亞迪的銷售數量更大、稱讚比亞迪企業家的故事,這本書中蒙格也有稱讚比亞迪內部的員工是多麼團結。


在2023Q4-2024Q2期間,TSLA有一段劇烈的下跌,TSLA不斷地價降賣車企圖拉升銷量,然而中國車市行情在非常低廉利潤率的背景下,讓TSLA利潤率的下降似乎看不見底部,於是股價也不斷下探,從2024年7月見高,最深跌幅約53.6%(299.29➔138.8),同期比亞迪(1211)最深跌幅約40.2%(280.6➔167.8)。在查理芒格生前最後一次訪談中,蒙格提到他對TSLA老闆Elon Musk的看法。他認為Elon Musk每一次在經歷命運重大轉變時,都有著運氣成分(在危險的情境下不斷加倍槓桿瀕臨滅頂卻又幸運的出現絕處逢生的情境讓Elon Musk跨過困難)。就蒙格所言,Elon Musk倒下又再起的情況經歷了3次,於是他既不會押注TSLA贏,也不會押注TSLA輸,因為蒙格無法確定Elon Musk的研發是不是都會成功 (即無法確認長期回報)。


同樣的邏輯,在晶片產業的競爭上,當我們押注台積電時,我們其實就是在押注三星及INTC的失敗。台積電的強勢會建立在相對於三星、INTC的領先距離上。台積電只需要穩穩地做該做的事,當三星、INTC遇到逆風,台積電相對於其競爭對手的領先距離拉大,就能持續保持強勢。只是大部分投資台積電的人不見得會意識到這一點。


回到這本書本身。在閱讀這本書時,讓我感覺這本書的狀態有點混沌。一般的書本是在既定框架上發展出各篇章的邏輯,而查理蒙格的思想像是各種面向的邏輯會交織在一起。我在網路上也爬了其他人撰寫的閱讀整理或讀後感,這種紊亂感不是只有我獨有。


可能是因為學生時期養成的習慣,有分類學科或領域會讓我感到比較和諧好懂,沒有分類學科,心理總感覺亂紛紛的。如果是依照傳統教育的習慣,先分類學科,在學科下延伸出子知識,子知識下方再延伸出案例,就不會這麼混亂。但蒙格的思考方式似乎是倒過來。他會舉出某一個例子或提問,然後這個案例中會受到各種不同學科或領域因素的影響。


為何會發現這件事呢?如果只是"讀",而不是彙整,那會很輕鬆。這本書在讀的時候是有趣好讀的。我在做筆記時,就是讀到一些有趣的點,我覺得重要或我沒想過的點,我就會將其記錄下來,然而,在我回顧整篇長到爆的筆記時,我感覺有點暈,因為不同的概念互相穿插(除了第十一講,單獨開一篇在講跟心理學相關的事,那就會比較規整,我可以把其他篇章談到心理學的東西直接合併進來)。


整理的目的也是將這本書的知識點變得更有記憶點,未來在複習時可以很快速的回憶起這些內容。


不論是巴菲特還是蒙格都提到閱讀量的重要性。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現代人的閱讀量是比以往還要高出許多,不過,由於人的注意力通常偏短暫,網路上能夠找到的資料很多也是偏片面、碎片化,或是由書本內容延伸出去。


我將這本書的內容重點盡可能摘錄,並延伸一些我在閱讀過程中查到的其他知識點。在短影音流行的現在,可以預見長文並不十分符合市場偏好,所幸我對於內容完整性的重視遠高於曝光率,但這畢竟是從書中摘錄,書中紀錄著查理蒙格演講中展現的思辨智慧,仍是需要讀者閱讀書本內容才比較有感覺。


總之,我覺得這本書很好讀,讀起來很輕鬆,也讓我在人生哲學、投資哲學、心理學方面的思維輪廓更清晰了一些。雖然重倉投資這種作法應該不會是我的選項之一,但這本書仍然讓我看到許多有趣、受用的思考方式。


一個學習筆記的匯整、分享的園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