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次第(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P217L04二修念恩者~ P219L07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父母是上天的恩賜

有人父母雙全,卻嫌父母管得多、嫌父母嘮叨;有人父母離異,渴望有完整的家;有人有父母,卻未曾謀面;有人出生就成了孤兒,失去父母親;有人曾經父母雙全,現在父母都不幸離世。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靠山。擁有的人,常常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甚至會忘記這是一種恩賜!

有人長大了,甚至覺得父母是一種麻煩,卻不知如果沒有父母親,自己可能流落街頭,沒吃沒穿,挨餓受凍,受人欺侮,也沒人供自己上學。雖然父母不計較他們給予的,但我們總不能忘記他們給予的一切。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raw-image

她以前一定是慈祥溫柔的母親,他兒子的耐心和愛心是她的回報......



跟父母一點小小的不愉快,一直放到心上,還挑父母毛病,這樣好嗎?



老師示範生活中怎麼用師父的開示:處理自己及家人的情緒


當我們稍稍憶念一下師父的法語,我們就會有一個對比性,就會意識到:其實我對於當下發生的事情的認知是很膚淺的,此刻我認識的根本就是師父眼中的枝末。我認為的解決矛盾的方式,在師父看起來就是顛倒的、就是弄錯了,就會越弄越苦。這個時候就不會一直把矛盾向深了推進,就會停手。停手的意思:你先停住念頭,然後停嘴,不要再去責備別人,然後把激動的那個心情,甚至有的人非常憤怒的心情試著平復一下。這樣別人也不容易在每一次自己發瞋心的時候都遭難,所以自己要降伏內心的東西。


一、科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P217L04二修念恩者~ P219L07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b&st1=1140&af2=95a&af3=95b&et3=336





未二、修習念恩分六:
① 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② 今生也救護之理
③ 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④ 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愛惜自己
⑤ 總攝要義的修法
⑥ 觀修有體會後轉緣其他有情修習


二修念恩者。

其次,修念恩。

① 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於現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

在修習「所有有情都曾是我母親」之後,若先緣今生的母親,思惟她對我的種種慈愛、恩德而修習,念恩的心會很快生起。依博朵瓦祖師所承許的方法來修持,即先觀想面前出現今生母親清楚的相貌,然後多次思惟:她不僅是我今生的母親,從無始生死以來,她早已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② 今生也救護之理

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
而且,母親在多世做我母親的時候,都全力保護我不受傷害,為我成辦一切利樂。

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竪.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

特別是在今生,母親自從懷了我,就開始小心翼翼地保護我,好讓我在母胎中平安長大。出生後,母親怕我冷,把黃毛稀疏的我抱在懷裡,用自己的體溫給我溫暖。母親養育我,從親自哺乳、以口餵食,甚至不怕骯髒,直接用口拭去我的鼻涕,又把尿把屎,含辛茹苦,作什麼樣的髒事,她都不會覺得厭煩,而且是非常的歡喜,而為我們去作這些的事情。心裡沒有一點點厭煩地照顧撫養我長大。

③ 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在我饑渴時,母親給我飲食;在我寒冷時,給我衣服;在我匱乏時,給我資財(我們沒錢用的時候,父母親想盡辦法掏出錢來給我們用);一切美好事物,母親自己卻一點也捨不得受用。

④ 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愛惜自己

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

又這些受用的東西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往往是母親背負著罪業及種種惡名,歷經千辛萬苦地掙來求來給孩子。當孩子受病苦折磨,母親寧可替孩子生病受苦;若孩子有個三長兩短,母親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死;對孩子的一切痛苦,母親都心甘情願代受,想盡辦法讓孩子遠離痛苦。

⑤ 總攝要義的修法

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總之,母親用盡了自己的所知所能,只要有利樂,無不為孩子成辦;凡是有損苦,無不為孩子擋除。對以上這個道理,我們應專心、深入地去好好思惟。

⑥ 觀修有體會後轉緣其他有情修習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於中人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於怨敵起同母心.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
透過如此觀修母恩後,若念恩之心能真實生起,接著就可以緣父親等其他親友作如是觀修,就像前面所說憶念母親恩惠一樣地修,使感恩之心能強烈生起。再下來,是緣著跟我們毫不相干的中庸者觀修,若對中庸者也能生起如念母恩般的心,就可以轉緣怨敵為對象去修習。若能對怨敵也生起了如念母恩的心,就可以緣十方任何一個有情去修習知母、念恩了。換句話說,質對了,再慢慢推廣修習,把量擴大。

法王的開示摘錄:
知母的部分,此雖然象徵性的說母親,但最主要是觀與自己最有恩惠的人。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最有恩惠的恩人呢?因為生死輪轉無有次數,無有止盡,我們沒有未生過的地方,我們沒有未得過的身體。因為生死輾轉太多次了,無限次的緣故,所以我們每一次在經歷一次胎生,還有卵生的時候,都是需要母親的。尤其是在胎生,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定是需要有人照顧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成長、長大。所以對我們每一世的成長來講,都是需要有一個恩惠的人,而且這種恩人是無限的。這也是為什麼一切有情都曾經作過我們的恩人,所以說到了知母。
如果有知母,我們作好的話,接下來念恩、報恩才會生起,否則念恩、報恩就沒有根本,所以這個知母是很重要的。


未三、修習報恩分四:
① 若捨諸母則無有慚愧
② 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③ 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④ 呵斥不報恩讚歎報恩

三修報恩者。
修悅意相的第三步,是修報恩。

① 若捨諸母則無有慚愧

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
由於在輪迴當中生死不斷交替,而彼此不能相識之外,實際上眾生都是宿世對我有恩的慈母;現在他們正沉溺在苦海中無依無靠,我若捨棄他們不顧,只求自己解脫的話,則沒有比這個更無慚無愧的事了。就如《弟子書》中所說:「我們累世的親眷都深陷在生死苦海,猶如沉沒在大水當中,如果以生死變異而不相識,就棄捨他們,只求自己解脫,哪有比這更無恥的行為?」

② 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
像這樣拋棄對自己有恩的至親,連世間下等人都無法接受,更何況我們自認是佛弟子,如此作為又豈能隨順於我們所修的大乘宗法?透過這樣的思惟,當提起心力,負起「報恩」的重擔。

如《弟子書》中說:「嬰兒剛出生時,完全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是誰以滿滿的慈愛哺育我?是誰費盡艱辛地將我撫養成人?如此恩慈、多勞且偉大的母親,即使是最下等的人亦不忍捨,何況是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人?」
又說:「是誰讓我在她的肚子裡安住?在我呱呱墜地時,是誰充滿慈悲、小心謹慎地抱我入懷?如今,母親正受著煩惱、痛苦的迫害,在生死大海中孤單無依,倘若忘恩負義拋下他們,即使世間道理都難容,又豈是修行大乘的人所該做的事呢?」
《無邊功德讚》中也說:「隨業流轉的有情被無明所蒙蔽,猶如盲人般不見光明,智慧衰損。昔日他們也曾做過我的父親或孩子,曾經承事我或以慈悲心饒益我。現在我卻拋棄他們只求獨自解脫,這實在不是大乘菩薩的行徑,所以,應當發弘誓願救度這一切無依無靠的具恩有情。」

③ 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既然如此,那要如何報恩呢?輪迴中的世間安樂,雖然母親自己也能得到,但這些都是有漏之樂,轉瞬即逝,無一不是欺誑。所以,我若還是以世間安樂來報答他們的話,就像在母親由往昔煩惱魔所造成的傷口上撒鹽,讓他們在本質是行苦的生命上,苦上加苦。惟有真實慈悲的幫助、引導他們走向解脫,報以永遠無盡的涅槃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報恩。

《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中觀心論》中說:「由於煩惱魔的傷害,眾生就如身上長著大毒瘡,而我若只給予眾生世間安樂,就像在毒瘡上又加注灰水,反而加深其病苦。真正要報答眾生於往昔多生時對我的慈愛及恩德,沒有比讓他們獲得究竟解脫的涅槃之樂更好的了!」

④ 呵斥不報恩讚歎報恩

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

不知報恩所背負的擔子,比大海和須彌山還要沉重;若能知恩、報恩,即是智者所歡喜稱讚的行為。如《龍王鼓音頌》中所說:「大海、須彌山、大地等,都不是我的重擔,不知報恩,才是我的重擔。如果人心還沒有散亂失壞,就該知恩、報恩,不忘眾生恩情,智者對此無比讚歎。」

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故應從此而救度之。

總之,眼看母親因無正知正念而心識狂亂,無慧目盲,加上無明眼人引導,她正跌跌撞撞地走向可怕的險崖;此時,母親若不指望自己的孩子,又能指望誰來幫助她呢?如果孩子不出手相救母親脫離險境,還有誰會來救度呢?所以,身為子女應該要負起救護母親的責任。

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剎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

同樣地,看到曾為母親的眾生被煩惱魔擾亂,心性癲狂,無法自主;而且沒有正知見的慧眼,無法得見與了解增上生、決定勝的聖道;又缺乏真實善知識的引導,剎那剎那都在造作惡行,就像步步蹎蹶地走入險境一樣。總的來說,眾生還是趣向生死,脫離不出輪迴;特別是正快速地奔投險道,趣向惡趣。母親唯有寄望孩子來救護,孩子也應責無旁貸的救護母親。以此思惟後,必須想辦法將母親從生死中救拔出來,以報其深恩。

《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集學論》中說:「為煩惱覆蓋的眾生,心痴目盲地在險道邊顛簸馳走;而自己和眾生的處境相同,都要時時面對種種憂愁苦惱,這正是眾生本具的行苦性。」這個偈頌的本意,是教人不要尋察他人的過失,因為眾生被煩惱驅使不得自在;進一步說,自他是處在同樣悲慘的境地中,理應同病相憐;所以,應看眾生的優點,就算只有少許功德,也要覺得稀有。此偈頌所說之情形,也符合眾生為無明所苦的道理。

法王的開示摘錄:
但是要如何報呢?我們要去報恩的話,並不是再讓自己前世的這些父母,這一切的有情,再隨著煩惱和業所轉,要想盡辦法讓他們從煩惱和業脫離。所以讓他們安立解脫涅槃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報大恩


師父心靈對話:

  1. 父母有很多觀念都落伍了,很難溝通,怎麼對父母觀功念恩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b&st1=1387&et1=-1
  2. 對父母觀功念恩,跨越兩代之間溝通的鴻溝,乃至說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鴻溝。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5a&st1=161&et1=414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5a&st1=0&et1=67
  3. 在座上實修時,常常遇到"觀不起來""沒感覺",怎麼突破觀修的瓶頸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b&st1=1179&et1=1360
  4. 既然我們應該發願,度所有曾經做過你母親的眾生的話,佛就應該一次說大乘法,他為什麼要說三乘法呀?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5a&st1=997&et1=1190
  5. 既然母恩深重,學佛的我們學佛應當報答深恩,怎麼報法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5a&st1=1190&et1=1569
  6. 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5a&st1=1569&et1=1807





avatar-img
26會員
6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進度P215L4 ~ P217L3 這個世界是不是很不完美? 那佛陀為什麼以指按地, 它就變成金色的淨土? 到底是它真的不完美, 還是由於我們的心不完美, 使得映入我們眼簾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那麼要訣在哪裡? 就是轉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進度P213L05~215L03 在最痛苦、最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時候想ㄧ下:啊!如果所有有情這種令人窒息的痛苦,就在此刻都用我的痛苦把它消融,那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其實這樣想ㄧ想,自己的痛苦也會降低。為什麼呢?因爲很多痛苦都源於我愛,一旦轉為緣到其他有情的時候,這個痛苦真的就會在現象界馬上減低了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P207L9 ~ P209L4 ------------------------- 如果能夠生起對家庭、對社會、對全人類的責任感,甚至擴展到對所有生命界的慈悲心, 或者希望造福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這樣走到每一個地方,就會非常容易發現人們的美好,然後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 --出處《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的話,他就了解了....... 。這個意趣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日常師父
進度P215L4 ~ P217L3 這個世界是不是很不完美? 那佛陀為什麼以指按地, 它就變成金色的淨土? 到底是它真的不完美, 還是由於我們的心不完美, 使得映入我們眼簾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那麼要訣在哪裡? 就是轉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進度P213L05~215L03 在最痛苦、最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時候想ㄧ下:啊!如果所有有情這種令人窒息的痛苦,就在此刻都用我的痛苦把它消融,那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其實這樣想ㄧ想,自己的痛苦也會降低。為什麼呢?因爲很多痛苦都源於我愛,一旦轉為緣到其他有情的時候,這個痛苦真的就會在現象界馬上減低了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P207L9 ~ P209L4 ------------------------- 如果能夠生起對家庭、對社會、對全人類的責任感,甚至擴展到對所有生命界的慈悲心, 或者希望造福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這樣走到每一個地方,就會非常容易發現人們的美好,然後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 --出處《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的話,他就了解了....... 。這個意趣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日常師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巍峨身影高,撐起一片天,嚴厲之目光,藏著溫柔心。 風雨兼程趕,不曾言倦怠,默默永付出,無怨又無悔。 父教我做人,道理辯分明,鼓勵我追夢,展翅高飛去。 恩如山厚愛,深沉無言對,父親節到來,真誠感謝您。
父親對於不孝的子女, 最後付出一切的父愛。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父母恩重難報,為人子女者宜盡力報效親恩。」父親一生為子女犧牲奉獻,不怕勞苦地為我們遮風擋雨,將我們養育成人。父親傾盡所有,為我們換來安心成長的避風港,而今,我們學佛修行,方知父母恩重,亦深知老之將死。面對死亡的恐懼感,唯有以佛法利益他們,才能真報恩。
他想起自己的父母。
Thumbnail
每人一生中,都曾有過令自己遺憾事,但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親愛的人離我們而去,卻還沒有準備好和他們說再見。凡登記普桌,即為您普桌登記對象於「觀音山 地藏三經 15日普度前行法會」佛壇城前,免費恭立祈福迴向卡。在世者業障、病障悉消除,閤家平安,福慧增長;往生者蒙受法益,往生善趣。
Thumbnail
他們是你的寶貴財富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高山低谷,感受過成功的喜悅,也品嚐過失敗的苦澀。然而,不論我們身處何地、遇到何種情境,家人和朋友總是默默地支持著我們,他們就像是我們生命中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他們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一生珍惜和感恩。 家人的無私支持 家人是
    父母的離異,即使我們不知所措,即使我們拚命自省找答案,忍受著內心的空洞,時間就是會過去,我們都能度過,最後我們終將接受現實、尊重父母的選擇,找到彼此間平衡的互動空間。也許回首發現,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並未減少,我們還是擁有父母原來的愛,也許發現學會對未來給予祝福,比回到原點會是更好的人生選項。
我從出生到現在我最想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從我出生到現在一直關心和幫助我們有困難的地方。爸爸和媽媽在我成長過程中無私付出,我深感感激。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兄來信請示,來文照登:本人自幼父母常爭吵不斷,家庭失和,父母離異收場,並且兄弟不睦,雖今已長大,各自發展,唯本人皈依佛教,便對此段家人過往耿耿於懷。故想請教家人前世因果關係為何?(來文結束)   佛菩薩慈悲明示:   父母問題係因果所致:父親前四世為縣太爺.....
Thumbnail
#緯度決定高度#解除限制信念 與爸爸媽媽的血脈關係,生長在原生家庭,接收了多少的信念印記,包括關於金錢、關係、自我價值等等。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巍峨身影高,撐起一片天,嚴厲之目光,藏著溫柔心。 風雨兼程趕,不曾言倦怠,默默永付出,無怨又無悔。 父教我做人,道理辯分明,鼓勵我追夢,展翅高飛去。 恩如山厚愛,深沉無言對,父親節到來,真誠感謝您。
父親對於不孝的子女, 最後付出一切的父愛。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父母恩重難報,為人子女者宜盡力報效親恩。」父親一生為子女犧牲奉獻,不怕勞苦地為我們遮風擋雨,將我們養育成人。父親傾盡所有,為我們換來安心成長的避風港,而今,我們學佛修行,方知父母恩重,亦深知老之將死。面對死亡的恐懼感,唯有以佛法利益他們,才能真報恩。
他想起自己的父母。
Thumbnail
每人一生中,都曾有過令自己遺憾事,但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親愛的人離我們而去,卻還沒有準備好和他們說再見。凡登記普桌,即為您普桌登記對象於「觀音山 地藏三經 15日普度前行法會」佛壇城前,免費恭立祈福迴向卡。在世者業障、病障悉消除,閤家平安,福慧增長;往生者蒙受法益,往生善趣。
Thumbnail
他們是你的寶貴財富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高山低谷,感受過成功的喜悅,也品嚐過失敗的苦澀。然而,不論我們身處何地、遇到何種情境,家人和朋友總是默默地支持著我們,他們就像是我們生命中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他們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一生珍惜和感恩。 家人的無私支持 家人是
    父母的離異,即使我們不知所措,即使我們拚命自省找答案,忍受著內心的空洞,時間就是會過去,我們都能度過,最後我們終將接受現實、尊重父母的選擇,找到彼此間平衡的互動空間。也許回首發現,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並未減少,我們還是擁有父母原來的愛,也許發現學會對未來給予祝福,比回到原點會是更好的人生選項。
我從出生到現在我最想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從我出生到現在一直關心和幫助我們有困難的地方。爸爸和媽媽在我成長過程中無私付出,我深感感激。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兄來信請示,來文照登:本人自幼父母常爭吵不斷,家庭失和,父母離異收場,並且兄弟不睦,雖今已長大,各自發展,唯本人皈依佛教,便對此段家人過往耿耿於懷。故想請教家人前世因果關係為何?(來文結束)   佛菩薩慈悲明示:   父母問題係因果所致:父親前四世為縣太爺.....
Thumbnail
#緯度決定高度#解除限制信念 與爸爸媽媽的血脈關係,生長在原生家庭,接收了多少的信念印記,包括關於金錢、關係、自我價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