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次第(四)

更新於 2024/11/15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P213L05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P215L03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raw-image

在最痛苦、最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時候想ㄧ下:
啊!如果所有有情這種令人窒息的痛苦,
就在此刻都用我的痛苦把它消融,
那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

其實這樣想ㄧ想,自己的痛苦也會降低。

為什麼呢?

因爲很多痛苦都源於我愛執,
一旦轉為緣到其他有情的時候,
這個痛苦真的就會在現象界馬上減低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現代版蜘蛛俠~ 利他,才是最好的自利......




變慈悲的小撇步,一練習就上手。



【廣論·消文】

一、科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P213L05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P215L03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a&st1=1147&af2=93b&et2=1250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辛一、修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子一、從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分三
丑一、以悅意相可使欲令有情離苦之心猛利生起
丑二、親之究竟是慈母故,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引生悅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丑三、觀有情為親人竅訣之出處

子二、增上意樂與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
丑一、設問
丑二、解答分四
(1)、雖具大悲但沒有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2)、以比喻顯示增上意樂不同於聲緣悲心
(3)、故在此中間應生起增上意樂
(4)、發菩提心為增上意樂之果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二、說明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道理(以知母、念恩、報恩、慈心作為悲心之因;而增上意樂、菩提心為悲心之果的道理)。

在此的悲心是能夠發起增上意樂的悲心;並非是一般的悲愍心而已,所以它是一種特別的悲心,能夠生起增上意樂的一種悲愍心。所以為了能夠生起這種大悲心,我們也必須要知道,這個悲心的因果從何而來,會得到什麼樣的果位,會成就什麼樣的果位等。

子一、從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

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

丑一、以悅意相可使欲令有情離苦之心猛利生起

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如親有苦不能安忍.怨敵有苦心生歡喜.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捨置。

首先,為什麼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是大悲心的因?

總說起來,透過前面所說的,生死流轉中種種痛苦的行相和過患,反覆的思惟,從自身上先去體會,再從有情身上去體會的話,雖然能夠生起希望有情也能夠離苦的這種想法。

可是如果要使這種心能夠容易生起,而且是猛烈的生起,以及生起之後成為堅固的話,那不只是要思惟痛苦以外,也要愛眾生,像愛己般的。至少要作到愛己般的去愛一切有情眾生,那才有辦法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大悲心,也就是能夠發起增上意樂的大悲心。否則的話,只是變成說希望他們能夠遠離痛苦,只是這種的想法而已,他不會真正的想要去幫助眾生遠離痛苦。

所以就必須要把有情視為是一個非常可愛、悅意的對象,而來愛護珍惜,如同愛己般的去愛一切有情。

否則的話,我們就會像凡人一樣,看到親友遭苦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忍受。怨敵有痛苦的時候,我們心裡面還反而歡喜,不只不會想要希望他遠離痛苦以外,還會心生歡喜。至於那些非親、也非怨的這種中庸者在承受痛苦地時候,我們也好像這不是我的事情一樣,也不會給予理會,會有這種的危險,這樣的話我們生起的大悲心,就沒有辦法遍佈一切有情了。

其中初者.因有可愛.此復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於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是不悅意相之所致。此亦由其不悅大小.於苦歡喜而成大小。親怨中庸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是由俱無悅非悅意相之所致。

先說第一種情形(如親有苦不能安忍),我們無法忍受親友受苦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這個因緣上有個可愛相在作祟的緣故,也就是對親友的愛執有多少,對於他痛苦的不忍的程度,就會受此影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忍。若是中、下的親愛,就生起小不忍;若是上品,非常強烈的親愛,雖然對方只是受到少許,一點點的痛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

第二種情形,看到怨敵受苦,我們非但不會有幫他除苦的心,反而希望他痛苦加重、最好不要離苦,而且這種的心會非常強烈。為什麼呢? 這是由於不悅意相所導致的結果;而且不悅意程度的大小,會對怨敵所受之苦,生起大小不同的歡喜心。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內心不喜歡,不歡喜他嘛!

#所以對方遭受痛苦,我們的內心會不會產生不忍,最主要是來自於對於對方的悅意相,會不會真正的珍惜愛護對方的影響所致。

第三種情形,看到非親非怨一般人受苦,我們心中既沒有不忍,也沒有歡喜,這是因為對他心中沒有摻雜悅意、或不悅意的情緒,所以內心不痛不癢、完全沒有感覺。

丑二、親之究竟是慈母故,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引生悅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

由此可知,觀修一切有情為自己的親友,目的是為了使內心對他們能生起悅意之相。與我們最親的人莫過於慈母,因此,修習知母、念恩、報恩這三者,將能對有情引發起悅意、珍愛之心,繼而視一切有情如獨子般愛護,這「悅意慈」就是前三者(知母、念恩及報恩) 的果。有了悦意慈,就能引發悲心。

補充: 關於"親之究竟為慈母"的理解:
在眾多的親屬裡面,"親之究竟是為慈母",一般來講的話是自己的母親,但是也會有個別不同的個案,像是有些人沒有母親,而父親對他來講最有恩惠的,或者是他的親友等,或者是其他人,對他最有恩惠的話,可以作如此的觀想。所以在這裡,"母親"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解說,並不是說一定要觀修成母親。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夠從何處產生感恩,那這種恩人的角色我們要去觀想說,一切有情眾生都曾經作過對我們如此具有恩惠的一個恩人。


師父針對這一點的開示:
重點不在母跟子上面,只是說把一切的有情,從念母然後引發你內在對於她的這個心情,這是你所要的。如果這種情況,用「母」來引發這個最強烈,就用這個;如果用「子」引發你最強烈,你就用這個,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內涵。


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

想要給眾生安樂的慈心(與樂慈) 和想要拔除眾生痛苦的悲心(拔苦悲),二者之間,沒有孰為因孰為果的必然關係,換言之,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但大悲卻一定是由悅意慈心而生,多一分悅意慈,就多一分大悲心。

決疑: 前面講了七因果是次第決定,現在又講因果不定,那就是矛盾的。現在這裏講的無定是什麼意思?
請參閱大慈恩譯經院 法師的解答:
解答法師:釋性柏
修菩提心的七因果中「悅意慈」「與樂慈」兩者是不一樣的內心狀態。「悅意慈」是《廣論》中「慈從報恩」和「大悲從慈」的「慈」。是指透由修習「知母」、「念恩」、「報恩」之後,對一切有情有著視同獨一愛子的上品悅意之相。
所以「悅意慈」的所緣,或者所對的境是一切有情,行相是視同獨一愛子的上品悅意。
「與樂慈」是和「拔苦悲」因果不定的慈心。是「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之後,對沒有安樂的一切有情,希望能讓他們獲得安樂。所以「與樂慈」的所緣,或所對的境是一切沒有安樂的有情,行相是希望令得安樂。(理解為,依著修心次第如是修習,真實生起"悅意慈"之後,在續修的增長間段,對到境界時就不一定是誰先自心中出現?)
如《廣論》所說:「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這兩者在修菩提心七因果中是因果關係,「悅意慈」是因,「與樂慈」是果。先對有情有了悅意相,在發現有情沒有安樂時才會想要給予安樂。我們對物品也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一個特別喜歡的珠寶,我們會想要保存愛護,一個談不上有什麼感情的面紙,我們用完即丟。同樣在對有情時也是這樣。

這樣的「與樂慈」和「拔苦悲」在七因果中同樣都是在修大悲心的階段,都是在修「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之後,修增上意樂之前。所以《廣論》說「大悲從慈」和「欲與樂慈與拔苦悲因果不定」並沒有矛盾相違。

一般提到的慈悲是指「與樂慈」與「拔苦悲」,在七因果中提到另外一種「悅意慈」或者説是「悅意相」。這是能引發慈悲利他心的關鍵所依。所以《廣論》說:「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而且科判中,把「修此一切成悅意相」放在「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下面的「引發生起此心所依」裡面。


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於此中當勤修學。

由此可知,知母、念恩、報恩三者,既是與樂慈與拔苦悲的因,也是慈心與悲心的根本,所以,對這三者應當勤加修學。

所以知母、念恩、報恩,這三者來講的話,不只是一般慈心的因緣以外,能夠使一般的慈心增長以外,也能夠使一般的悲心增長,所以他是兩者共同的因緣,故於此中當勤修學。

丑三、觀有情為親人竅訣之出處

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又關於「把一切有情當作親眷,即是發菩提心的因」,在月稱論師所著的《四百論釋》、大德月論師的《弟子書》、以及蓮花戒論師的《修次中篇》中都有宣說。

子二、增上意樂與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三、由大悲引發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的道理 (此處說明:為何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是大悲的果。)

丑一、設問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首先,如此漸次修習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如果生起了悲心,便能發起為利有情願能成佛的意樂,這樣已經夠了,何需在修悲之後,多加一個增上意樂呢?

丑二、解答分四

① 雖具大悲但沒有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

回答:因為希望有情能夠得樂、離苦的慈無量與悲無量,小乘的聲聞、獨覺也有;但若要親自擔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的重擔,以一種責任感,來承擔一切有情眾生的安樂,則除了大乘行者外再無他人。因此必須先發起這種強猛增上意樂的悲心,才可能生起菩提心。

② 以比喻顯示增上意樂不同於聲緣悲心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所以,僅僅思惟如何讓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還不夠,必須真正發自內心,至誠懇切地挑起重擔。我們應當要好好分辨這二者的差別。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海慧請問經》中說:「海慧!譬如有一位商主或長者,只有一個獨子,乖巧聽話人見人愛。但孩子年幼,玩耍時竟不小心跌進了糞坑。孩子的母親、其他親眷見狀,只能在一旁哭號著急,但是不會跳到不淨坑裡面,去把這個小孩子拉拔出來。等到孩子的父親到來,一見孩子掉進糞坑,雖然內心也是焦急、慌張,但心中只想著要救孩子,全然不顧臭穢、嘔吐,立刻跳入糞坑,救出孩子。」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

在這個譬喻中,污穢之糞坑比喻的是三界;獨一愛子比喻一切有情;母親與其他親屬比喻聲聞、獨覺,見到有情墮在生死苦海中,雖然內心憂傷哀嘆,卻無法將他們救出;商主或長者,比喻菩薩,唯菩薩能負荷起拯溺的重擔。以上是將法義對應著譬喻來宣說「增上意樂」的意義。進一步來說,喻中的母親看到獨一愛子落入糞坑而生起的悲愍心,聲聞、獨覺也都有,但是光有悲心還不夠。

③ 故在此中間應生起增上意樂

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

所以必須由悲心策發起荷擔眾生的增上意樂,做出實際的行動。

所以透過上述的比喻,我們就可以知道說,能夠發起大悲心的增上意樂,唯有大乘才有。所以大乘擁有的這個大悲心,初中後三者為重要的這個悲愍心,並非是無量的慈悲而已,最主要是具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責任感。


④ 發菩提心為增上意樂之果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

雖然發起了普度一切有情的心,但可惜我現有的能力,我光是一個有情,我都沒有辦法救了。不但如此,即使證得聲聞、獨覺的果位,也只能利益到少數的有情(1.量),讓他們解脫出輪迴,而無法將他們安立於一切種智的佛果位(2.質)

因為他圓滿他利的能力,自己本身要具足,自己本身沒有辦法具備,沒有辦法圓滿,所以圓滿他利是沒有辦法作到的。就算是利益也僅僅只是引發解脫,不能安立眾生於一切種智位。

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因此,我們要思惟,在這三有中的無邊有情,誰能圓滿他們現前、究竟的一切利義呢?如此思惟過後,便知:只有佛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此認知,才會發起「為利眾生誓願成佛」的菩提心。

***********************************************************

Q: 如何理解佛菩薩能廣修"圓滿利益有情" ? 或"利益有情圓滿"?

尊貴法王開示:

  1. 他利事業圓滿,並不是說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被我們救護,這個叫做圓滿他利事業。
  2. 而是說與自己業緣親近的人,與自己業緣親近的有情,這所有的有情,都能夠依由自己成佛的緣故,而獲得解脫,甚至於成佛的話,具有這種救護的能力,這個叫做圓滿他利。
  3. 因為你要幫助他人的時候,不是憑著自己單一的想法去幫助他人,他人就會獲得利益的,他要有許多內外的因緣。
  4. 所以同樣的佛要去救護有情的時候,不是說佛想要幫助他,就能夠使他得到利益,這叫做利益他人,或者是圓滿他利事業,不是的。也是要在因緣聚合的情況下,從佛本身一切的因緣都具足,可是從他本身,要有那個緣。所以佛渡有緣人的意思就是說,當佛獲得成就的時候,一個凡夫他透過修行慢慢成佛的時候,與他業緣親近的人,所有都可以獲得救護,無論是解脫,或者是成佛果位。(自力+他力)(師父說: 聽聞佛法分二部分:第一個善知識,第二個自己,所以一百加一百等於一百。)
  5. 但是羅漢證得了阿羅漢果位的時候,也就是小乘者,證得自己最究竟的羅漢果位,因為自己本身利眾的這個能力沒有圓滿,所以雖然他可以少許的幫助與自己業親近的眾生,可是沒有辦法幫助一切與自己業親近的眾生,所以縱使與自己有緣的人,也沒有辦法圓滿的去度眾、去度化他們。
  6. 所以他利事業能不能圓滿最主要是看自己的能力當中,有沒有這個圓滿的能力(所立宗旨)而不是說一切眾生都被度了,這個時候才叫他利圓滿(所破他宗)。所以如果我們快一點成佛的話,與我們業親近的,所有的有情,都應由自己成就、成佛的緣故,而能夠獲得救度。所以快速成佛是有道理的,為利有情我必須快速成佛,我必須成佛,這是有道理的。

師父心靈對話:

  1. 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 悅意相的特質是什麼呢? 一定要"知母"嗎?阿嬤可不可以?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a&st1=1686&et1=-1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b&st1=53&et1=154
  2. 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有次第? 沒次第? 悅意慈=與樂慈? 拔苦悲=大悲心?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b&st1=154&et1=298
  3. 大悲心起,既然是菩提心的根本已經有了,為何還要修增上意樂心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b&st1=470&et1=671
  4. 有人說: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怎麼理解這個現象?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b&st1=715&et1=819
  5. 雖然我發了這個心,但是我現在幫一個人的忙,都不行欸,連我自己都不行欸!怎麼辦? 逃跑?還是.....?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b&st1=1078&et1=1250



avatar-img
25會員
63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P207L9 ~ P209L4 ------------------------- 如果能夠生起對家庭、對社會、對全人類的責任感,甚至擴展到對所有生命界的慈悲心, 或者希望造福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這樣走到每一個地方,就會非常容易發現人們的美好,然後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 --出處《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的話,他就了解了....... 。這個意趣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日常師父
如同太陽生起的時候,陽光能夠照耀一切世間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般,是非常無私的來照耀所有世間,驅除一切的黑暗。 所以同樣的,想要去利益一切有情的這顆殊勝善心,他像是消滅一切黑暗的太陽般,來利益一切有情,成就一切眾生的利樂......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P207L9 ~ P209L4 ------------------------- 如果能夠生起對家庭、對社會、對全人類的責任感,甚至擴展到對所有生命界的慈悲心, 或者希望造福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這樣走到每一個地方,就會非常容易發現人們的美好,然後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 --出處《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的話,他就了解了....... 。這個意趣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日常師父
如同太陽生起的時候,陽光能夠照耀一切世間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般,是非常無私的來照耀所有世間,驅除一切的黑暗。 所以同樣的,想要去利益一切有情的這顆殊勝善心,他像是消滅一切黑暗的太陽般,來利益一切有情,成就一切眾生的利樂......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21--人世多苦難,佛懷有平安--天災人禍,難以預料,若常念佛,大事化小,化無。念佛人,佛常住頂,放光守護;菩薩相隨,天神擁衛--現世安樂,臨終往生。凡夫心剎那不停,不出貪瞋痴—起心動念,如浪推湧,遍滿宇宙,又從宇宙邊際,返回自心。對他人好,即對自己好;討厭他人,必射回自己,自他都不好. 象山慶[藕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Thumbnail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這幾天,我的心裏樂開了花,原本潮溼的空氣,嗅起來都是香甜的。這會兒在菩提樹下,我把腿子一盤,腦子裏想到的都是前二天佛陀對我的讚歎 。
Thumbnail
由修三有過患,能生猛厲欲求出離輪迴之心,以彼滅除輪迴。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21--人世多苦難,佛懷有平安--天災人禍,難以預料,若常念佛,大事化小,化無。念佛人,佛常住頂,放光守護;菩薩相隨,天神擁衛--現世安樂,臨終往生。凡夫心剎那不停,不出貪瞋痴—起心動念,如浪推湧,遍滿宇宙,又從宇宙邊際,返回自心。對他人好,即對自己好;討厭他人,必射回自己,自他都不好. 象山慶[藕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Thumbnail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這幾天,我的心裏樂開了花,原本潮溼的空氣,嗅起來都是香甜的。這會兒在菩提樹下,我把腿子一盤,腦子裏想到的都是前二天佛陀對我的讚歎 。
Thumbnail
由修三有過患,能生猛厲欲求出離輪迴之心,以彼滅除輪迴。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