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碩博士生對學術寫作的幻想,都像在演一場老派的「作家電影」。總覺得寫論文需要特定的氛圍、靈感的閃現,甚至一段自我放逐的孤獨旅程。但現實是,寫作不靠靈感,只靠行動與習慣。
以下,是學術圈的「寫作幻想劇本」:
▋1. 找個隱密的地方開始靈感之旅
• 碩博士生版:逃進實驗室或圖書館,覺得只有在安靜、孤立的環境下,才配開始寫作。
• 現實:安靜的環境固然重要,但問題不是環境,而是你根本沒打開 Word。
提醒: 寫作不是「等條件到位」,而是隨時開啟的工具。
▋2. 把場景裝飾得像電影片場
• 碩博士生版:把書桌整理得一塵不染,筆記本擺好,倒一杯咖啡,還要點上香氛蠟燭。
• 現實:花半天營造氣氛,但進度停留在「標題未定」。
行動: 把時間花在寫作上,而不是「營造情調」。
▋3. 等待靈感從天而降
• 碩博士生版:盯著電腦螢幕,期待某個瞬間靈感乍現,讓你寫出最完美的開頭。
• 現實:靈感通常不會來,你卡在開頭一整天。
建議: 開頭爛也沒關係,寫下第一句後再慢慢修。
▋4. 把進度拖成一場馬拉松
• 碩博士生版:總覺得寫作需要「大塊時間」,所以一拖再拖,直到逼近 Deadline。
• 現實:小段時間更有效率,25 分鐘的專注就能帶來進展。
提醒: 寫作進度是靠每天的累積,而不是「最後一搏」。
▋5. 期待一篇頂尖論文帶來榮耀
• 碩博士生版:完成一篇論文,幻想審稿人會大讚你的研究,接著就等頂刊發表帶來掌聲。
• 現實:審稿意見可能全是修正建議,而你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建議: 把寫作當成學習與精進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結果。
結論:數位時代的寫作,靠的是行動與迭代
碩博士生的寫作,不需要等待靈感,也不需要刻意營造氛圍。真正的進步,來自每天的小步快跑,來自即時的輸出與不斷修正。
現在就打開文件,不管格式有多爛、句子有多生硬,先寫下第一行再說。寫作不是浪漫的靈感之旅,而是堅持與行動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