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竭陀賢」為舍衛城給孤獨長者之女,遠嫁至福增城,其地多宗仰外道。據本經所說,佛示現神變、調伏外道後,外道紛紛遷移至邊地,其中即包括福增城。
經中故事緣起,城中有一尼犍子外道「牛授」,前往舍衛城化緣,對摩竭陀賢一見鍾情,遂前往提親。給孤獨長者請示佛陀此事合宜與否,在佛陀授記下,長者同意這門親事,嫁女至福增城,也留下佛法未來在福增城等地弘化的因緣。
後來,摩竭陀賢女在福增城,遙喚、迎請在舍衛城的佛陀蒞臨應供。在佛陀未至之前,佛陀弟子當中,已得神變自在的大阿羅漢們,紛紛以神通力前往;而後佛陀親臨,種種莊嚴、神變奇景,遂使人人生信,於是福增城漸成為佛法弘化之處。
由於摩竭陀賢女是本經主角,因此佛陀的弟子,就此事向佛陀請示,佛陀便開示摩竭陀賢女的過去因緣。經中亦揭示,在過去迦葉佛時代,詰利詰王的十種夢境,該王的公主「金鬘」即摩竭陀賢女前身,當時即已承事迦葉佛,並「行佛所行」。至於詰利詰王的十種夢境,則預示了未來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發展,包括教團分裂為十八部派之事。
另在現存漢譯佛典裡,例如東晉‧僧伽提婆所譯《增壹阿含經‧須陀品》中,記敘修摩提女(即摩竭陀賢女)迎請佛陀,親至信奉外道的夫家,接受飯食供養,佛陀為了度化夫家大眾,就命令已證阿羅漢且有神足通的弟子,各顯神足,飛往修摩提女夫家。(CBETA, T2, no.125, p.659c-665a)其他相關譯本有:宋‧施護譯《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吳‧支謙譯《須摩提女經》、吳‧竺律炎譯《佛說三摩竭經》、北魏‧慧覺譯《賢愚經》卷6〈富那奇緣品第二十九〉等,皆有相關敘事;另如巴利本可參閱:《小部‧法句經注釋》。
[1] 經:原文寫做རྟོགས་པ་བརྗོད་པ,梵文寫做avadāna(音譯阿波陀那),直譯為「對解脫行誼的描述」或者「傳」,屬於十二部經(梵語dvādaśāṅga-buddha-vacana/藏語གསུང་རབ་ཡན་ལག་བཅུ་གཉིས,總括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當中的「譬喻」,乃以譬喻宣說法義。依古漢譯佛經之例,或當翻作「譬喻經」。漢文古譯佛經嘗將阿波陀那譯為「經」,因此從古,將之譯為「經」。又由於補譯字出現於標題處,為避免累贅,故不另用括號標示。特此說明。
出自(圓滿法藏.佛典漢譯 編輯部)
https://deerpark.app/kuma.today/toh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