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可以說是相當小品~僅僅1時30分。(聽得懂台語的可以安心服用,有中英字幕雖然體驗可能較差,但問題應該不大~雖然有些中文翻譯的不好)
全片主軸便是死一人,貫穿了全片。是少數譜寫男性那受壓抑的情感表達。
看完後~
從社會層面,我看見那經濟弱勢與偏鄉的地理區位結合,可能淪為資本市場、自由經濟悲歌的風險。也看見為數不多的社會連結,過去得以透過龐大的家族體系給予支持,然而家庭組成的縮小及零散也使每段親情變的無比重要及沉重。
從心理層面,我看見做人父母對小孩婚姻的責任心;看見對於否認事實、生氣、責備、悔恨與遺憾的進程;也看見人在失去後的幡然醒悟,及時行樂的行動力;看見喪禮進行助於活著的人沉澱心情及情感抒發;有時輕言生死,在真正遇到時,屬於人類的情感得以真正體現,感性終究是人之本性,所謂理性終究只是透過理性維持的。
從生理層面,看見突遭變故對於人行為表現的變化及衝擊;看見生命的脆弱;看見人的蒼老有時不是因為年紀的流逝而是因為事件的到來、生活的經歷。
最後,我的心得就是好久沒進電影院~根本都沒人~怎麼都還沒倒。
~雷暴區~小心誤入~暴雷專區~
全片利用用首尾呼應的方式,將瀑布作為回憶的起點及終點。
而在丈夫去市區買水管時,有個有趣的小動作,當公車停靠,有其他人客上車,他將手中的舊水管丟到隔壁的空座椅上,示意著別坐我旁邊,在我看來,這是一道與他人的距離,看似極近的距離、極小的舉動,其實想觸及他將猶如天塹般曲折。
丈夫與妻子間的對話及互動方式,也反映時代下,女性艱苦主旋律及男性陪襯的和聲及伴奏,你們現在70、80歲的家人是不是也是如此?而這樣的故事現在依舊有在上映中。
全劇最重要的主軸--妻子之死,妻子的死鋪陳已久,劇情裡透過對話的「沒回應」來製造緊張的氛圍,兩人吵吵鬧鬧總是來自兩人的互動及回應,不論日常的吵鬧還是零星的歡笑,如丈夫向媳婦所說,人老了那便是一個「伴」字,老伴~老伴,可何嘗沒有個「情」字,在死後依舊留在身邊,乃至到後來受到社會的介入後的驗屍、殯葬,都深深的感受到了丈夫那身為男人的悲傷、衝動與愚蠢。
在人死後,帶著大體去觀海,一段平凡的回憶及平凡的對話,讓丈夫感到快樂,而當太陽升起,漸漸意識到已經過去了,而在憶想的談話中,帶到了妻子最喜歡的風景是小時候的那片瀑布。片尾,鏡頭帶近,丈夫帶著妻子的骨灰罈來到了瀑布前,吹起了口琴,為兩人的劇情畫下一個終點,而他的兒子和那沒交代清楚的男人,也回到了他們的生活。生活有時就是有些意外的插曲,雖然不盡人意,可生活總是要繼續~停下來抒發一下再出發不失為一篇美好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