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有人説:熬得住無人問津,才配得上詩與遠方。這句話,聽來帶著些許冷漠,但當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承載著生命深處的真諦。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往往渴望掌聲、羨慕繁華,但卻常忽略寂靜與獨処的意義。上帝的創造本身就是一幅精妙的詩篇,而我們的一生,是這詩篇中的一小段旋律。若沒有經歷寂靜和獨處的等待,旋律如何能美妙地跟上自己的節拍?
《聖經》詩篇中說:「你們當安靜,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這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生命中寂靜的價值。在我們被世界的聲音包圍時,唯有寂靜能讓我們重新聆聽上帝的聲音。這種寂靜不是孤立無援的絕望,而是一種深刻的等待,一種靈魂與上帝對話的狀態。
寂寞,是上帝賜予我們的必修課。只有在孤單中,我們才能真實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回望自己的起點,並尋找那個最真實的自我。當我們在低谷中感到無助時,信仰成為了最大的支撐。正如《聖經》所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那份確信,使我們能在寂寞中找到平靜,並在等待中體會到神聖的同在。
獨処是一條窄路,但它通向豐盛的生命。正如宣教士在陌生的土地上忍受physical和spiritual的孤寂,只為將福音的種子撒在未曾耕耘的田地上。這份孤獨,是對信仰的實踐,也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宣教士不計較是否有人喝采,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使命不是為了取悅世界,而是回應上帝的呼召。他們在無人問津的地方耐心耕耘,就如同耶穌在曠野中禁食四十晝夜,祂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更深地與天父相連。
這樣的孤獨,並非消極,而是積極的等待。等待中,我們的內心被鍛煉得更強大,眼界變得更加廣闊。我們不再局限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能看到更大的圖景——一個充滿恩典的世界,一個值得為之付出的上帝的國度。
在鄉村裏宣教,有時也會有深刻的詩意,常常隱藏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一杯熱茶裡,在寂靜夜晚的微風裡,在月光灑下的茅草屋下,在蟲鳴鳥飛的廣闊裏,都能感受到上帝所賜的安靜與滿足。生活不需要浮華的包裝,也不需要聲勢浩大的目標。正如楊絳先生所言:「把生活打理簡單,用心做好手邊事情,不戀塵世浮華,不寫紅塵紛擾。」這種態度,恰如信仰中所教導的謙卑與知足。
在鄉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學會了順服,學會了敬畏。順境時,不驕傲;逆境時,不抱怨。因為我們明白,一切的發生,雖然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但都有主的美意,一切都在祂的掌管中。正如《腓立比書》所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富餘;或飽足、或飢餓、或富餘、或缺乏,在各事上,並在一切事上,我都學得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2-13)
感謝神,因著祂我們學習靠祂經歷寂寞寂靜,不僅僅是為了自我的成長,更是為了背負使命。宣教是一條孤寂的路,但這條路上充滿了希望。福音的種子,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在每一顆願意敞開的心田裡生根發芽。這種影響,或許不是立竿見影,但卻是深遠的。神在祂認爲合適的時間就讓他發芽開始成長。
所以,每個宣教士的腳步,都在一步一步書寫上帝的故事。他們不為榮耀,也不為回報,只為了那份信仰中的愛。他們深知,即使是在最孤獨寂寞的時候,上帝也與他們同在。這份確信,使他們能夠忍耐處境,能夠前行。
宣教生活中可能會有一千個理由讓我們灰心,但也有一個理由讓我們充滿盼望——那就是上帝的愛。這份愛,使我們在孤單無助寂寞害怕中不再退縮,在挑戰中不再無力。我們知道,即使人世間的掌聲與目光都不在,天父仍然注視著我們,祂的目光充滿溫柔與憐憫。
這份與上帝同行的平安,讓我們能夠在最平凡的日子裡感到非凡的喜樂。在這份平安中,我們不再需要討好世界,也不再需要活在他人的期待裡。我們只需在主的恩典中,做自己該做的事,成為主所喜悅的人。
詩與遠方,並非遙不可及。它們隱藏在我們與上帝同行的每一天裡。熬過了寂寞,我們才能看到更遠的地方,才能明白真正的自由與豐盛來自何處。
正如《以賽亞書》所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願我們都能擁有面對寂寞的勇氣,擁有等待中的盼望,最終在詩與遠方,也就是上帝的國度裡,看到上帝的榮耀與愛的見證。
生命像一首未完成的詩篇,我們用信仰、堅持和愛,將它書寫得更加動人。靠上帝經過寂寞,我們便能真正擁抱那屬於我們的詩與遠方,永恆的永永遠遠。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