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每天在上班或下課後,總想著要在這之後的空閒時間想好好充實自己。像是看書或是學習一個新的技能或是語言,又亦或是現今流行的開啟副業等等,但一回到家都只想在躺在舒服的床上看著手機或打開洋芋片在沙發追劇,到了睡覺時間才發現自己在今天又甚麼都沒做。於是你打算在不用上班的假日一口氣做完,結果在假日時認為「反正我有很多時間」導致感覺沒做甚麼事怎麼一天又要過完了?到之後才抱怨:「都是這個工作讓我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
作者原先也跟上面的情況一樣,在下班後也像大部分人一樣耍廢打發時間,後來從每天到書局的契機,開始運用下班後的4小時來規劃自己的時間。現在她除了獸醫的本業外,同時也是Youtuber和線上課程的講師。
平日不24小時都工作,假日也不是24小時都在玩樂。如果只是用來「等待周末」無疑是一種浪費。
因此,若只是把一周7天草率的定義成工作日和假日的話,還在假日的剩下的2天時光再作平時在工作日下班後就可以做的事的話,會感覺一周7天都「下不了班」呢!所以作者這邊建議應該不要把所有空閒時間都用在假日上,而是運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
至於如何找到呢?就是不斷的去嘗試和試錯,沒人強迫你一定要一件事情做到底,因此你做了發現不喜歡隨時可以喊停。
即使是反覆「試錯」的經驗,累積起來也是自己的珍貴資料庫
如何找出占掉你大把時間的「垃圾文件」?作者提出:在一個小時結束後檢視自己上個小時在做甚麼。這個舉動雖然微不足道,但透過這個行為,你更能夠知道自己一天所浪費的時間。
此外也能夠用這個方式去找到自己的高效和低效時間,透過事後紀錄型筆記本來標註自己的專注度,進而來讓自己知道要在何時做不同種類的事效率最高。例如你發現在早上時你的體力最好,那你就能夠在早上的時間用來運動。
此外作者也建議大家使用晚間下班後的時間表,也提供了在製作的方式。不過這邊提出了一個蠻重要的道理:
訂立計劃,排定時間區段,不是為了硬逼自己,而是為了方便執行。
這個時間表並不像是學校的課表一樣像是把自己的生活綁死,如果硬逼自己反而會備感壓力。
以及作者對於提出排定時間表的重要性:
有具體排定好的行程反而讓我鬆了一口氣,畢竟如果都在煩惱「等等該座什麼」反而是一種很大的壓力來源。
像是提出一個概念:多去感受「我今天做到了!」的滿足感,而不是達成目標的滿足感。這個概念讓我不禁思考:
我們現在都只把目標當成最重要的,但目標總是遙遠的,一直追求最終目標反而會讓你很想放棄。
除了上面說的之外,作者也額外提供出了各種時間管理的方法。像是番茄鐘專注法、曼陀羅思考法等等。我覺得蠻適合在下班後想要打造副業或是像我一樣大學後上的課並不像高中一樣整天都在上課的人。
這本書也提出了不少和《原子習慣》類似的觀念,可以說是《原子習慣》的延伸實踐版。
大家就去書店翻翻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