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越來越少人在閱讀的時代,逛書店似乎已成為一種展現個人品味的活動。有人在書店尋找禮物,有人純粹享受書香氛圍;而我走進書店,往往不帶目的。如果早知道要買什麼書,直接上網訂購就好了(還可以故意不湊免運結帳來體驗自己是有錢人)。而逛書店對我來說,是一場理解現下「集體潛意識」在焦慮什麼的探索。
書店的入口展示區,是向顧客的第一聲「Hello~」,用來陳列新書或推薦書籍(這次迎接我的是「張忠謀自傳」)。隨著書店位置與周邊環境,店主常策劃各式主題小展,吸引不同興趣的顧客;店內的動線與陳列設計,則以讓人流連忘返為最高原則。無論是書籍分類的關聯性排列、還是「同類集中」陳列,都如同人類圖裡的情緒中心,都在試圖創造更多「情境式銷售」。
最吸睛的當然是「黃金陳列區」:即書店將重點商品擺在顧客視線高度(約90-120公分)的策略區域,專為高利潤或熱門商品而設。這陣子在黃金陳列區正面迎戰顧客視線的書,當然就是情商或是超慢跑系列。
書店排行榜上投資理財類書籍,不意外地依然名列前茅。但是,我居然看到書店內有五整個書櫃專門陳列「自我實現」類書籍——如《顛峰心態》、《心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與《原子習慣》。顯然,這些書籍已成為現代閱讀者的「主流派」。
這些書讓我不禁思考:或許,大多數人始終未曾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才會讓自我成長類書籍,承擔起回答這個問題的責任?
所以「自我實現」到底是什麼?是過去學校教的那一切,還是去成為這個社會要我們成為的「成功人士」?或許它並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一種在學習與實踐中漸漸成形的存在狀態(Being)。透過摸索與磕碰,人們或許能逐漸明白,真正的自我實現其實藏在每個當下的選擇裡:選擇遵循自己的內在權威,用定義通道選擇興趣;與自己對話,選擇如何面對世界的期待,覺察自己的想望。說穿了,自我實現從來不在書架上,而是在我們日復一日的選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