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機器人統治地球時的工作、愛情與生活》

Jauh Tom-avatar-img
發佈於品書開卷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The Age of Em: Work, Love, and Life When Robots Rule the Earth》簡介

作者:Robin Hanson

概要: 本書由經濟學家 Robin Hanson 撰寫,探索了一個以「腦機複製」技術為基礎的未來世界。在這個未來,數位化的人類大腦(稱為「Em」)主導了社會和經濟生活。以下是簡介的主要內容:

raw-image



核心概念

  1. 「Em」的定義: 「Em」是指透過數位技術複製的人類大腦,能在虛擬環境中執行與人類大腦相同的思考和決策。 這些數位化大腦可以無限次複製,極大地降低勞動力成本,並提升生產效率。
  2. Em社會的結構: Em 的世界是一個高度競爭且快節奏的社會,因為數位化大腦運行速度比人類快得多。 由於 Em 的壽命無限長,其生活方式和目標與人類大相徑庭。
  3. 經濟與勞動市場的變遷: Em 經濟基於高效的勞動分工,少數 Em 掌控大量資源,而其他大多數處於基層地位。 由於 Em 可以被複製,因此勞動市場中薪資急劇下降,但生產力大幅提高。

主要主題

  1. 生活與工作模式: Em 社會中的工作極為密集,競爭壓力巨大。 Em 的生活方式更加模擬化,工作場所和居住環境多為虛擬空間。
  2. 社會互動與倫理挑戰: 討論了 Em 與人類之間的互動,並提出這種混合社會的潛在挑戰。 Em 的存在引發了倫理問題,例如其權利、自由以及如何平衡與人類的共存。
  3. 技術與生態系統的影響: 技術進步使得 Em 的創建成為可能,但也帶來資源消耗、環境壓力以及潛在的安全威脅。

本書價值

  • 學術深度:基於作者的經濟學背景,提供了詳細的數據和模型推演,分析未來社會的可能結構。
  • 跨學科探討: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和技術哲學,探討人類未來的多面性。

結論: 《The Age of Em》是一部預測未來世界運作方式的深度研究,為讀者呈現了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可能世界,挑戰人類對生活、工作和存在意義的傳統認知。


《The Age of Em: Work, Love, and Life When Robots Rule the Earth》書評

Robin Hanson 所著的《The Age of Em》是一部關於未來假設世界的深度分析,探索了一個基於人類大腦模擬的經濟體系。在這個世界裡,人類經過高精度掃描後,其大腦被模擬成「em」(即「被模擬的人」),並運行於超高效能計算機上。本書在經濟學、社會學和科技發展的交叉點上展開了一場引人深思的討論。


書評核心內容

  1. 世界設定與假設: 書中描述了一個「em」主導的世界,人類的思想可以數位化並以模擬形式存在。 這些「em」可以快速複製、暫停甚至刪除,形成一個完全不同於當前社會規範的經濟與社會結構。
  2. 經濟影響與勞動市場: Hanson 詳述了一個高效但競爭激烈的「em」經濟體,許多工作由模擬人執行,形成了一種幾乎無限的勞動力供應。 模擬人的存在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但也導致了極端的經濟不平等。
  3. 社會與文化生活: 書中探討了模擬人在生活中的適應方式,例如壓縮時間感知以節約計算資源。 社會結構從基於家庭轉變為基於模擬人群體的「集體意識」。
  4. 倫理與哲學挑戰: 探討模擬人類存在的倫理問題,例如其生存意義、權利與價值。 Hanson 挑戰讀者思考生命的本質,模擬是否等同於「存在」或「生命」。

特色與學術價值

  • Hanson 以經濟學家的角度,詳細推演了未來模擬世界可能的運作方式,充滿數據與推理支持。
  • 雖然其內容較為學術化,但其假設性世界設定吸引了廣泛讀者,從科幻愛好者到未來學者皆有涉獵。

結論:這本書是一場對未來世界的深刻假設與現實交會的討論,挑戰讀者重新思考人類、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係。對於任何關心技術對人類社會長遠影響的人而言,本書無疑是一部必讀之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uh Tom的啦滴賽
8會員
336內容數
無聊攪屎
Jauh Tom的啦滴賽的其他內容
2025/02/17
DeepSeek R1 的真實開發成本:260 億美元是誇大還是事實? 你知道嗎?有分析師說,DeepSeek R1 的開發成本高達 260 億美元!但官方卻表示,他們只花了 557 萬美元就訓練出媲美 GPT-4 的 AI 模型?!這中間的落差,真的是「魔法」還是「誤會」呢?今天,我們就來拆解
2025/02/17
DeepSeek R1 的真實開發成本:260 億美元是誇大還是事實? 你知道嗎?有分析師說,DeepSeek R1 的開發成本高達 260 億美元!但官方卻表示,他們只花了 557 萬美元就訓練出媲美 GPT-4 的 AI 模型?!這中間的落差,真的是「魔法」還是「誤會」呢?今天,我們就來拆解
2025/02/17
對 AI 產業的影響 AI 發展方向的改變:生成式 AI 開發的重心正從過去的「技術軍備競賽」轉向爭奪使用者流量的生態構建。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的爆火,使業界意識到C端(消費者端)市場的認知拐點提前到來,迫使企業重新規劃戰略,將免費與開放作為新常態,以迅速擴大用戶基數。OpenAI 執行長
2025/02/17
對 AI 產業的影響 AI 發展方向的改變:生成式 AI 開發的重心正從過去的「技術軍備競賽」轉向爭奪使用者流量的生態構建。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的爆火,使業界意識到C端(消費者端)市場的認知拐點提前到來,迫使企業重新規劃戰略,將免費與開放作為新常態,以迅速擴大用戶基數。OpenAI 執行長
2025/02/17
《DeepSeek 崛起:如何改變 AI 競局的中國新星》 [章節 1:DeepSeek 的誕生] 2025 年 1 月 27 日,全球 AI 界屏息以待,DeepSeek-R1 正式發佈!這不僅僅是又一款 AI 模型,而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其高效能與超低成本讓科技巨頭措手不及,震撼全球。
2025/02/17
《DeepSeek 崛起:如何改變 AI 競局的中國新星》 [章節 1:DeepSeek 的誕生] 2025 年 1 月 27 日,全球 AI 界屏息以待,DeepSeek-R1 正式發佈!這不僅僅是又一款 AI 模型,而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其高效能與超低成本讓科技巨頭措手不及,震撼全球。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人類是否存在靈魂? AI,依靠硬件算力,支撐智能。 人,依靠大腦算力,支撐智能。 AI,需要語料訓練,語料質量越高,智力越高。 人,需要讀書學習,書籍質量越高,人越聰明。
Thumbnail
人類是否存在靈魂? AI,依靠硬件算力,支撐智能。 人,依靠大腦算力,支撐智能。 AI,需要語料訓練,語料質量越高,智力越高。 人,需要讀書學習,書籍質量越高,人越聰明。
Thumbnail
《The Heart and the Chip: Our Bright Future with Robots》書評 本書由 Daniela Rus 和 Gregory Mone 合著,深入探討了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如何塑造未來的工作、生活與人際關係。以下是本書書評的主要內容: 核心主題 夢想
Thumbnail
《The Heart and the Chip: Our Bright Future with Robots》書評 本書由 Daniela Rus 和 Gregory Mone 合著,深入探討了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如何塑造未來的工作、生活與人際關係。以下是本書書評的主要內容: 核心主題 夢想
Thumbnail
《The Age of Em: Work, Love, and Life When Robots Rule the Earth》簡介 作者:Robin Hanson 概要: 本書由經濟學家 Robin Hanson 撰寫,探索了一個以「腦機複製」技術為基礎的未來世界。在這個未來,數位化的人類大腦
Thumbnail
《The Age of Em: Work, Love, and Life When Robots Rule the Earth》簡介 作者:Robin Hanson 概要: 本書由經濟學家 Robin Hanson 撰寫,探索了一個以「腦機複製」技術為基礎的未來世界。在這個未來,數位化的人類大腦
Thumbnail
《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簡介 本書由 Martin Ford 撰寫,深入探討了自動化技術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全球經濟,並聚焦於其對就業市場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挑戰。以下
Thumbnail
《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簡介 本書由 Martin Ford 撰寫,深入探討了自動化技術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全球經濟,並聚焦於其對就業市場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挑戰。以下
Thumbnail
《Tales from a Robotic World: How Intelligent Machines Will Shape Our Future》簡介 本書由 Dario Floreano 和 Nicola Nosengo 合著,探討了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如何塑造未來世界的面貌,並結合科幻敘
Thumbnail
《Tales from a Robotic World: How Intelligent Machines Will Shape Our Future》簡介 本書由 Dario Floreano 和 Nicola Nosengo 合著,探討了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如何塑造未來世界的面貌,並結合科幻敘
Thumbnail
當在書店看到這本”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時,其實我充滿疑惑。 因為我在2020年才看過《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那本書給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對未來的預測,有部份也的確正在慢慢實現,但怎麼才過了兩年,這個由韓國主導的聯合國未來論壇就要來預測2040年的未來了?
Thumbnail
當在書店看到這本”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時,其實我充滿疑惑。 因為我在2020年才看過《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那本書給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對未來的預測,有部份也的確正在慢慢實現,但怎麼才過了兩年,這個由韓國主導的聯合國未來論壇就要來預測2040年的未來了?
Thumbnail
後疫情時代來臨 打完疫苗後,開始思考並且逐漸意識到,為什麼在經過了一兩年,我們仍然無法完全擺脫疫情,回到那我們認為的正常,然而在最近看到了李開復先生與陳楸帆先生合作的一本書," AI 2041 : 遇見 10 個未來新世界“ 才漸漸感覺,其實現在就是我們的正常,書裡面的故事很有趣非常推薦大家去看看
Thumbnail
後疫情時代來臨 打完疫苗後,開始思考並且逐漸意識到,為什麼在經過了一兩年,我們仍然無法完全擺脫疫情,回到那我們認為的正常,然而在最近看到了李開復先生與陳楸帆先生合作的一本書," AI 2041 : 遇見 10 個未來新世界“ 才漸漸感覺,其實現在就是我們的正常,書裡面的故事很有趣非常推薦大家去看看
Thumbnail
解決三項AI人工智慧發展迷思,了解未來工作總量大幅減少的原因
Thumbnail
解決三項AI人工智慧發展迷思,了解未來工作總量大幅減少的原因
Thumbnail
似乎太久沒看相關的科技應用書籍,閱讀起來有點思緒不連貫,雖然從書名大概可以知道這本書想表達的是什麼,但是閱讀起來卻有點卡住,或是不難以理解,書中分了三個部份來談論,第一部【人腦與機器】、第二部【產品與平台】和第三部【核心與群眾】。
Thumbnail
似乎太久沒看相關的科技應用書籍,閱讀起來有點思緒不連貫,雖然從書名大概可以知道這本書想表達的是什麼,但是閱讀起來卻有點卡住,或是不難以理解,書中分了三個部份來談論,第一部【人腦與機器】、第二部【產品與平台】和第三部【核心與群眾】。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