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重要的
但是寫作更甚於前者
唯有透過書寫,我們才真正地整理了自己的獲得,並為其建立出脈絡與架構
這便是自學之路的基石
自學沒有技巧,說穿了就是大量的閱讀,交錯的思索並於心裡頭反覆辯證
然而這過程緩慢卻相對踏實」
─ 賴乃伸
開頭 想借用乃伸的這段話,做為自我剖析的告白。
確實,生活就是不斷地自學:工作職涯、成為各種角色、築一個自己的家,
學習之必要無所不在。
有了自己的家後,才正式開始思索,我想要的家該是什麼模樣。
以往不是沒有想過,一如我放上了與旅伴婚後的租賃處照片,
那些生活的痕跡,途中都是在拚湊我們想要的家是什麼模樣。
當然也看了許多朋友的家,從點滴中揣想自己的家。
有欣賞嚮往的,也有確定無法接受的,
一步一步,每個思考與取捨都是學習。
首先想記錄的,是購屋的過程。
購買一間房子,在任何時代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不敢說自己好不容易,卻深深感恩自己的幸運與幸福。
原本瀏覽的物件,多是舊式公寓,
價值觀尚未翻轉前,只敢在安全範圍內選自己選得起的。
後來輾轉
經過了許多打破與重啟,最終在自己熟悉的社區,覓得一處符合現在生活需求的房。
從覓得物件、看屋、簽約到交屋,只有一個月多一點。
過程中感謝好多人的協助,推動進度,讓我們順利擁有了房子和一次好的購屋歷程。
更幸運的是:這是一個我「想」買的物件,而不只是我買得起的物件。
當我真的想擁有這個物件,而非勉強接受,付出的金錢與各方投入,才會更加心甘情願。
在考量是否購買的過程裏,除了理性盤點個人資產與未來貸款的各種得失,
同時有更大的一股聲音 在內在不斷對話:
想像在這個屋子裏生活的模樣。
很感謝自己是在有了孩子後,才接著購屋。
家庭成員抵定,在適應得有孩子一年後的此刻,我們遇到了這間屋子。
兩房物件,對於一家三口所需空間恰好事宜;
可惜沒有前陽台,但有很好的中庭能供孩子遊逛;
廚房雖小,但已能烹出一日三餐。
周邊環境,也是我們最看重的:
鄰近工作地點、我的娘家,也有大眾運輸、國小國中、還有很適合育兒的公共設施。
是的,我非常同意:購屋是一件極為個人化的歷程,
一個所謂的好房子,是對我們而言的好,未必對他人的脾胃。
譬如新居附近,餐飲娛樂消費場所不多,對某些人而言無法接受,但對我們來說無妨。雖說房市依舊是人投入其中的買賣市場,選擇自住的房子,最終還是必須回到個人需求來思考。
一件有趣的事是,
在婚前,自己經常行走在高雄文化中心一帶,那裏有許多喜歡的小店,
心裡不禁想,若是能住在這一帶也不錯。
沒想到婚後,即租屋在可以步行到文化中心的新興區。
往返於工作地與娘家之間,總會經過正在地下化施工的鐵道邊,
隨著施工帷幕撤除,露出的是親人的綠意鐵道,供行人遊憩。
每每經過,總會想,若是能住在這附近挺好,
離工作地點和娘家都近,又能與旅伴牽手散步。
而今,我更常牽著孩子的手,漫步在鐵道街路,
感謝這片綠意,讓我有了想望,就有了盼望與決心。
經此一遭,再次深刻體會:
沒有能一眼望盡的人生際遇,只有一步一步的謹慎與反思,
不斷確認自己內在真實的想法,還有盡力於每個階段。
有了自己的家後,我開始思考與創造,持續前行。
當然,也繼續讀。
以下分享
#關於家的讀 #最近我的讀
〈靜巷六弄/老宅人生筆記本〉 賴乃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