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媽媽的解僱通知:結不了婚是媽媽的錯?女兒與母親的幸福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27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射手媽咪婷婷的書房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06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昨晚睡前孩子對我說:「老師很聰明,懂的事情很多。」 於是,我趁此機會告訴孩子:「每個人不懂的事情其實很多,而每個人也都可能講錯話或做錯事,即使是老師或父母講的話也不見得都是對的,你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到底有沒有道理?如果覺得有疑問就提出來,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會生氣。」 過去,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要「聽話」
兩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負面關注的文章,內容講述嬰幼兒時期利用調皮搗蛋、唱反調、打人等各種不配合的行為來尋求父母的關注;青少年的話,藉由逃家、逃學、惹事生非、消極抵抗等來告訴父母務必「關注」與「理解」自己,由於採取的方式並非是試圖贏得讚美,反而是容易遭受責罵的行為,於是被稱之為「負面關注」。 事實上
自從看過《走路的人,河正宇》這本書之後便深深地被河正宇認真生活的態度所折服,也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他是一位對藝術創作真正有熱情的人,也非常明白所有的創作都需要靠創作來延續。 河正宇說自己第一次提筆作畫是在2003年,沒什麼特殊原因,只是單純地想作畫,他說喜歡繪畫的過程中不需要思考任何事,只需要全神貫注,
這不是常識嗎?為什麼有些人竟然不懂? 一般的狀況不是應該如此嗎?怎麼會事情演變成這樣? 回想每一次令自己心累的瞬間,除了感到力不從心之外,最常湧現的想法就是我所認知的常識,竟然並不等同於他人的常識,於是容易為了他人的「無知」而感到生氣。 然而,在《現在這樣就很好》這本書中卻說所謂的「一般都是這樣」的
「媽媽,我的好朋友叫我不要理某某同學,我說不可以,大家都是好朋友,然後他就不理我了。」 「媽媽,我有時候想自己玩,但是我的好朋友一直要拉我一起玩,我都不能玩自己想玩的,覺得很難過。」 「媽媽,我的好朋友又生氣說不愛我了,我想要送他六支鉛筆,可以嗎?」 以上這些話,都是讀中班的女兒轉達在學校與同學相處
平時我們身體有不舒服會想去看醫生,但心理上不舒服卻鮮少有人會於第一時間尋求專業協助,總是會先找朋友聊聊,抑或是做些可以舒緩身心壓力的運動,倘若可以順利紓解倒是還好,但當真情況較為嚴重卻又不想立即就醫又該怎麼辦呢? 《自我照顧百寶箱》的作者伊藤繪美是日本的臨床心理師,她於2019年寫下這本書的時候適逢
昨晚睡前孩子對我說:「老師很聰明,懂的事情很多。」 於是,我趁此機會告訴孩子:「每個人不懂的事情其實很多,而每個人也都可能講錯話或做錯事,即使是老師或父母講的話也不見得都是對的,你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到底有沒有道理?如果覺得有疑問就提出來,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會生氣。」 過去,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要「聽話」
兩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負面關注的文章,內容講述嬰幼兒時期利用調皮搗蛋、唱反調、打人等各種不配合的行為來尋求父母的關注;青少年的話,藉由逃家、逃學、惹事生非、消極抵抗等來告訴父母務必「關注」與「理解」自己,由於採取的方式並非是試圖贏得讚美,反而是容易遭受責罵的行為,於是被稱之為「負面關注」。 事實上
自從看過《走路的人,河正宇》這本書之後便深深地被河正宇認真生活的態度所折服,也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他是一位對藝術創作真正有熱情的人,也非常明白所有的創作都需要靠創作來延續。 河正宇說自己第一次提筆作畫是在2003年,沒什麼特殊原因,只是單純地想作畫,他說喜歡繪畫的過程中不需要思考任何事,只需要全神貫注,
這不是常識嗎?為什麼有些人竟然不懂? 一般的狀況不是應該如此嗎?怎麼會事情演變成這樣? 回想每一次令自己心累的瞬間,除了感到力不從心之外,最常湧現的想法就是我所認知的常識,竟然並不等同於他人的常識,於是容易為了他人的「無知」而感到生氣。 然而,在《現在這樣就很好》這本書中卻說所謂的「一般都是這樣」的
「媽媽,我的好朋友叫我不要理某某同學,我說不可以,大家都是好朋友,然後他就不理我了。」 「媽媽,我有時候想自己玩,但是我的好朋友一直要拉我一起玩,我都不能玩自己想玩的,覺得很難過。」 「媽媽,我的好朋友又生氣說不愛我了,我想要送他六支鉛筆,可以嗎?」 以上這些話,都是讀中班的女兒轉達在學校與同學相處
平時我們身體有不舒服會想去看醫生,但心理上不舒服卻鮮少有人會於第一時間尋求專業協助,總是會先找朋友聊聊,抑或是做些可以舒緩身心壓力的運動,倘若可以順利紓解倒是還好,但當真情況較為嚴重卻又不想立即就醫又該怎麼辦呢? 《自我照顧百寶箱》的作者伊藤繪美是日本的臨床心理師,她於2019年寫下這本書的時候適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法律允許父母要求成年或已婚未成年子女搬離家中,也就是「由家分離」的程序,需基於正當理由提出申請。主要考慮子女的家庭貢獻和自我維持能力。透過此種法律程序,法律旨在解決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促進家庭關係和諧,同時強調成年子女的自立責任。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法律允許父母要求成年或已婚未成年子女搬離家中,也就是「由家分離」的程序,需基於正當理由提出申請。主要考慮子女的家庭貢獻和自我維持能力。透過此種法律程序,法律旨在解決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促進家庭關係和諧,同時強調成年子女的自立責任。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