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是東京的一名公廁清潔員,每天的生活軌跡幾乎一樣,早起出門到販賣機買一杯罐裝咖啡,帶著自己的器具一間一間去打掃負責的公廁,掃得十分認真且仔細,中午會買三明治到一個公園用餐,欣賞樹葉光影,再用相機拍下,下班後到習慣的餐廳吃晚飯,然後騎腳踏車去公共澡堂沐浴,日復一日,寡言的平山沒有什麼社交,而他也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樣貌。
這是Potato推薦給我看的一部電影,而為什麼會提到這部電影呢,上週回雲林跟他們倆吃飯,Potato說我認為這樣的人(日復一日做同樣的事)很不上進,我馬上澄清,我才不會說這樣政治不正確的話!原來是更上次我們一起去逛一間書店,討論到書店店員在一個有些封閉的小空間裡面,好像做著日復一日的工作,會不會有些無聊。
我再次思考自己對這個生活型態的想法,我清楚知道自己是作品導向的人生,所以我大概不會選擇做那些日復一日沒有新意的工作,比如清潔員、比如超商店員,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重要,相反的,我覺得他們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是維持社會運作的基本元素,只是我不會做這樣的選擇,而我不做的選擇不代表他沒有價值。
至於別人需不需要或想不想要這樣的生活,跟我沒有關係,我更沒有資格去評判人家上不上進,後來我意識到,或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選擇,只要自洽就好,自洽代表著是知行合一,是你想的跟你做的跟你想要的一致,這樣就好了,因為只有自洽,一個人才能真正的喜歡自己,而喜歡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
想起蔡崇達說的:每個人只能做跟他內心產生很好的互生關係的事情,而這樣的選擇,會自動生長力量支撐你,你肯定會不知疲倦而且英勇無比,那如果沒有,其實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扛。
我想,要對自己極致坦承,才能感受到內心的信號。
關於評判這件事,在去了兩個國家交換後,我能明顯感覺到,我討厭很Judgemental的人,我也不想要成為這樣的人,人在年輕或是其實一無所知的時候,就會很喜歡「判斷」這個工具,「判斷」讓人感覺有權力、有獲得感,以至於認為自己多麼厲害,但其實,「理解」才是更重要的部分,因為只有「理解」,整個人的Mind才是打開的,內心才會開放的生長,在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之後,不能光靠「判斷」來將新的事物畫下句點,應該要盡可能的擁抱所有的情感,擁抱所有的理解,才有機會把自己延展的更開。
扯遠了,關於電影,剛看完就馬上想到另一部《驛路》,也是日本的電影,主角也都是循規蹈矩的生活,雖然後面走向不太一樣,平山完全建立起自己生活的秩序,什麼時間做什麼,做什麼的時候就全心投入去做,看書、打掃廁所、欣賞光影,我讚許這樣的平靜,建立生活秩序這件事,是我回台灣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有別於交換學生時的多元生活,碩士看似乏味的規律生活,其實也不錯,過久了自由生長像蒲公英被風吹著走的生活,我喜歡也需要一些這種扎根的感覺,總之,自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