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家庭
如果我們抓起人生的生命線,生命線的兩端分別是生和死,意即人的一生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從人際關係的系統看出去,大多數的人們都會經驗到兩個家庭。一個是你所誕生的家庭,叫做「原生家庭」;另一個是你通過愛情,和伴侶結合,所組成的「再生家庭」,也被稱爲「婚姻家庭」。
在「原生家庭」中,我們被養育被照顧。通常我們的爸爸媽媽擔任世界的嚮導,帶我們認識身處的社會及文化。我們在原生家庭長大,被父母保護著,我們那時的角色很單純,就是爸媽的孩子。通過嬰兒、童年、青少年的階段,我們長大成人,並儘可能習得在世界上獨自存活的能力。後來進入成年早期,很多人會開始尋覓伴侶。當通過愛情,一方面準備離開原生家庭;另一方面,也準備進入婚姻家庭。
在「再生家庭」中,我們的角色倒反過來,準備要養育兒女照顧孩子,如果沒有孩子,也要和伴侶一起生活。而「再生家庭」的變異較大,有的人始終沒有進入再生家庭,有的人在不同時間,組織好幾個再生家庭,它不像原生家庭那麼單純而原始,但它可能是很多人生命終結時的處所。
從原生家庭通往再生家庭
在物理及外貌上,只要通過結婚,就可以從原生家庭走向再生家庭。但是在心理的觀察上並非如此,比如,很多人眷戀著「原生家庭」經驗,想當永遠的「被照顧者」,永遠的「兒女」,此時就會出現「媽寶」與「爸寶」(其實每個人在原生家庭開始的時候大部分都曾是「媽寶」(媽咪的寶貝!)的樣子。這是因為爸媽沒有適時地放手,亦或是孩子感受到被照顧的感覺太美好了、又亦或是孩子想滿足爸媽潛在願望⋯⋯。造成「無法移動」或「移動困難」的情況,無關乎現實的經濟問題,雖然生理成年了,但心理仍停留在孩童的原始家庭階段。這在進入第二個家庭(婚姻家庭)的時候,形成了困難!
如果從原生家庭順利滑動到再生家庭,可以觀察到一個人的「心理位移」,主要顯現在下列幾方面:
1、個人歸屬感的變化移動。兩人本來歸屬於各自的原生家庭,逐漸位移到所建立的新家庭。也就是說,過節返「家」,在腦袋中,你的「家」之想像,已經從「原生家庭」轉移到「新家庭」(再生家庭)了!
2、和伴侶形成「生命共同體」,一起面對共有的人際關係。通常顯現在對待彼此雙方父母上。你會和伴侶形成共識,統合一個意見,再來對待長輩。
3、以現有「再生家庭」的系統權益考量為優先。也就是說先考慮「再生家庭」的需求,再考慮「原生家庭」的需求。換句話說,以現有你的「成人、先生、妻子」的角色需求優先於以前你做為「孩子、兒、女」的角色需求。
所以傳統「婆媳問題」的關鍵是那位身為「兒子及先生」的男人,如果他能夠順利完成心理位移,將會避免及適當解決婆媳問題。
我們可以在臨床上觀察到,一個人當處在「原生家庭」時期的美好經驗,尤其和父母相處的美好經驗,往往在長大後進入「再生家庭」時,在伴侶和親子關係上也相對發展順利。所以有時與現在伴侶間關係的問題,不見得在兩人之間,有可能和自己「原生家庭」經驗有關。而好的「再生家庭」經驗也可能有機會修補受傷的「原生家庭」經驗。
(類似文章已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