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感恩有讀書會,讓我長進。
大學剛畢業出社會工作,那時候有一群朋友,剛好都不想讓自己被汲汲營營的工作捆綁,想要有些不同的靈魂養分,於是組成了第一個讀書會,以討論出來的各自選書各自帶領的方式,延伸到分享自己的專業或興趣主題,算起來維持了七年左右。
第一個讀書會成立沒多久,另外一群朋友(其實有交集),聚焦在藝術文化層面,討論文學,討論藝術,討論電影等等,這個讀書會比較開放,有時候依照不同主題,會有不同成員參與。但這個讀書會也因人員的因素,無形地結束。
然後,中間隔了許久時間,一直到我到印儀學苑上佛學研讀班,授課法師鼓勵各班在下半年沒有課程的時段,成立讀書會。其實,那時候我有點想要躲起來,因為當初去研讀班只是要圓我自己的一個承諾而已。只是,一段和授課暘法師十年前的因緣,讓我「不得不」承擔了法印讀書會。
法印讀書會一開始大家就是以讀「經典」為宗旨,所以延續了研讀班的八大人覺《經,然後讀性空法師講述的「四無量心」,再來就是有成員(有意思的是,他是基督徒)提議,讓我們花了快兩年研讀了《法華經》。再來,大家選擇了《維摩詰所說經》,撐著讀著最近也到尾聲。下一部,夥伴們選了《金剛經》。
但讀經真的是有難度的,除了閱讀理解上心智的難,也有受持實修上持續的難,很多障礙。真的就有如維摩詰經中所言,新學菩薩有「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以及聽到比較深奧的經典卻「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這兩種「自己障礙自己」的困難。而久修菩薩則往往一意精進,有「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以及「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的兩種障礙。讀書會中都看得到,但成員自己是否能覺察就難說了。
接著,原本跟著法師讀《瑜伽師地論》時,我讀得茅塞頓開法喜充滿,但因緣不具足無法圓滿整部論,所以佛學班班長「揪」的團,開在我工作室的週一讀書會,變成了其他主題,我們改跟著寬謙法師的視頻,兩年多的時間讀完《攝大乘論》,然後進入《八識規矩頌》的唯識學,夾雜了幾回生死觀等的法鼓講座,然後轉進《心經》、《金剛經》的研讀。最近這一年,大家共同決定,開始跟著印可法師讀《維摩詰所說經》,每次還加上禪坐30分鐘,目前依然讀得很有感,與會的夥伴們也都感覺自己有在精進中,但課題就在實修,以及怎樣「用進」生活裏,「契入」生命中。
目前除了週一讀書會之外,禪堂夥伴們也因緣際會地組了線上的中論讀書會。感覺上, 過去的共讀與導讀的累積,至少讓我個人在佛法上精進許多。 整理起來,回想一番,其實,我所經歷的讀書會體質都不太一樣,但都有帶給我養分。 雖然有幾個讀書會,或許因為起心動念在己,我很在狀態內,也不太會因人員來去有動心,但也有幾個曾經讓我起煩惱心也起嗔心,後來整理出因緣緣起之後,才放下釋懷,可以不動心。
總之,感恩啊!感恩我自己也感恩所有的共讀的夥伴,無論聽懂多少,至少都堅持熏習了下來,都有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