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要過去了,今天不來寫最近的新聞。
而是寫寫自已對於業界2025年的展望。
反正就是那種各大投顧公司會在季末時寫的景氣預測啦~反正準不準日後也沒人會真的拿出來驗證,只是至少先讓大家有心裡有個底罷了。
我們就引用各經濟學家們的分析報告來作全球、美國、歐洲、日本與中國還有台灣等主要經濟體的分析,最後再來聊聊自行車市場。
如果不想要看個別市場的2025年經濟預測,只想了解自行車業界展望,那請直接拉到最後一章就好。
The global economy in 2025
預估2025全球經濟成長持穩
- 川普上台後,預期將會祭出高關稅將導致貿易政策不確定升高,但高盛(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仍樂觀預估,2025年全球經濟有望持續穩健成長步伐。
- 根據高盛發布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為2.7%,高出市場預測,且與2024年的經濟成長估值持平。其中美國經濟成長率預計將達2.5%,遠超出市場預期的1.9%;至於歐元區則將微增0.8%,低於市場預測的1.2%。
- 高盛研究部門首席經濟學家哈祖斯(Jan Hatzius)在《2025年經濟宏觀展望:順風(或許)超越川普關稅》報告中提到:「全球勞動力市場已經重新平衡,通膨率持續下降,且接近央行設定目標。此外多數央行也已進一步調降利率至更正常水平。」
- 但川普的回歸,讓主流預測機構與多數專家學者對於2025的共同基調仍是對於他難以掌握的不確定性…
美國經濟有望穩定成長,但關鍵還是在於川普的關稅政策
- 高盛的經濟學家們又指出,美國經濟成長速度將連續第三年超出其他已開發國家。川普連任預料將對中國和進口汽車課徵更高關稅、大幅減少移民、實施新的減稅和放鬆監管。但哈祖斯指出,「最大風險是大規模的全面關稅,這可能會嚴重打擊經濟成長。」
- 此外高盛還認為,美國貿易政策對美國經濟潛在影響相對有限,而且很大程度上將被其他因素所抵消。哈祖斯寫道:「假設貿易戰沒有進一步升級,我們預計減稅、更友好的監管環境以及企業改善動能,將在2026年帶來更大正面作用。」畢竟,川普是商人嘛。
- 高盛預測,貿易政策可能在2025年對美國GDP造成0.2個百分點拖累;若實施全面性關稅,對2026年GDP拖累可能達到1個百分點,但如果關稅收入用於減稅,影響可能減輕。
- 事實上高盛指出,美國貿易政策對其他地區經濟衝擊更大。在歐元區,若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升高至2018-2019年高水平,明年GDP成長率恐減少0.9個百分點。對中國而言,若對其部分商品課徵60%關稅,其2025年成長率將減少約0.7個百分點。
- 美銀則一次給出了關於 2025 年美國經濟的 3 套劇本。第 1 套,是川普推動激進的關稅與移民政策,美銀認為,此將衝擊投資人和消費者信心,美國經濟恐因此步入衰退。第 2 套,則是比悲傷更悲傷的長期慘劇: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因為川普的貿易和外交政策而極端升級。第三套則是與高盛比較接近樂觀預測,那就是川普在上任初期,會將施政重點放在鬆綁監管以及減稅等有利經濟成長的部分;然後淡化進口關稅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美銀預期,美國通膨預期可能溫和上升,聯準會的降息路徑不排除提前畫下句點,利率「按兵不動」甚或「反向升息」;至於美國 GDP 成長率,則有望超過 3%。
- 不過,還是那句話:他可是川普啊~誰知道呢?
歐盟或可在2025年迎來溫和復甦
- 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歐元區經濟明年的回升態勢將低於此前預期,擴張速度僅略好於今年。接受調訪的經濟專家預測,2025年歐元區經濟將成長1%。增速雖高於今年的估計值0.8%,但低於早先預測的1.2%。他們還將2026年成長預期從1.4%下調至1.2%。對於關鍵製造業正陷入長期低迷的德國,經濟專家預測其經濟將在2025年成長0.4%,2026年成長1%,均較之前預期下調0.3個百分點。對法國的預測也有所下調,對西班牙的預測則略微上調。
- 上述預測比歐洲央行更為悲觀。在本月宣布自6月以來第四次降息時,歐洲央行也調低了對經濟的展望。官員們仍然預計隨著收入增加、通膨穩定在2%的目標,家庭將推動經濟復甦,不過他們已多次高估相關提振的實現速度。
-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自行車消費市場,就目前的報導來看。我認為要期待自行車市場回溫還得等上一些時候。也許烏俄戰後重建可能會帶動某些產業的需求吧。(希望啦……)
黃昏時分的富士山和東京天際線景觀。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日本2025年度經濟產出缺口或現七年來首次轉正
- 日本與歐洲其實面臨許多相似的挑戰,包括汽車產業復甦動能不足、半導體設備銷售下滑,以及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這些因素共同壓抑歐日過去數十年經濟成長動能。
- 由於全球汽車廠大量將供應鏈移往中國,造成改變全球的汽車生產與貿易結構,中國靠著電動車的快速崛起,以及低價傾銷策略,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取代了德國和日本等傳統出口大國,這對日本以及歐洲來說都是極重大的打擊。
- 但是展望2025年,IMF預估日本經濟成長率為1.1%,較2024年預估成長率0.3%提升。消費與企業投資持續回升,將有望刺激經濟成長,而日本國內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仍影響經濟增長潛力。隨著通膨逐漸轉向內需所帶動,使日本央行可能在2025年底逐步達成1%的政策利率與2%目標通膨,預期期間日本經濟將溫和成長。
- 但由於勞動力市場吃緊,預計2025會計年度(2025年4月到2026年3月)經濟產出以年度計算將出現七年來首次轉正,恢復到滿負荷狀態。日本內閣府公布的一項估計,日本的產出缺口(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之間的差額)在2025會計年度可能為正0.4%。當實際產出超過經濟的全部產能時,就會出現正產出缺口,這被認為是需求強勁的標誌。
- 日本勞動力穩定在約6,900萬人左右,勞動力短缺可能會限制供應。
- 嗯,我找到明年交期長的好理由了,因為勞動力短缺。但我覺得政局不穩才會是最大的隱憂。
中國陷入失落的xx年?
- 明眼人都知道,中國經濟持續低迷更陷入通貨緊縮危機。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經濟學家擔心中國可能陷入價格下跌和需求疲軟的惡性循環,在一份提供給中國高層領導人的報告中提醒,如果不採取更緊急的措施提振經濟,中國可能會陷入螺旋式通貨緊縮,就像美國在大蕭條時期的遭遇一樣。
- 當時,習近平對此不為所動,還反問「通縮有什麽不好?大家難道不喜歡物價更便宜嗎?」,其態度令當場的決策人士不敢再提及通縮話題。(不可質疑你的習大大!)
- 按照經濟學的常識,適度通膨對經濟最有利,因為人們能感受到物價上漲,會去買東西,但沒生活壓力。通縮時期,物價不斷下降,大家就不著急買了,消費會下降,經濟會萎縮。另外在生產端,出現通縮螺旋更可怕,因為商家都在拚命降低價格,都不賺錢就會裁員,也會降低工資,人們沒有錢更不敢消費。
- 簡單的說……現在就已經在內卷了,在2025年只會卷的更嚴重……
我想多數人對於台灣人均GDP成長無感,由於產業發展政策的不平衡,不同產業別間的薪資水平可說是天差地遠……
台灣經濟將受到全球貿易下行與關稅風險而放緩成長
- 至於台灣的部份,根據台經院註1於2024年11月公布之最新預測,2025年GDP成長率為3.15%,較2024年更新後4.03%減少0.88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僅溫和成長,預測2025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為2.26%,較 2024年修正後成長率2.69%減少0.43個百分點。
- 台經院解釋,原因在於,明年不再只是靠科技業及出口,部分傳產也已開始復甦,呈現「出口、投資與消費同步成長」的情勢,整體表現將是「內穩外溫」。
- 攤開主要外資報告,談及台灣明年,多數基調也都是「審慎中不乏樂觀」。至於原因,則是簡單兩個英文字母:AI。
- 而大摩(Morgan Stanley,NYSE:MS;俗稱「摩利」或「大摩」)則指出,台灣為貿易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未來將面臨全球貿易放緩和關稅風險所帶來的下行壓力,因此預估台灣經濟增長在2025至2026年放緩。
- 我想多數人對於台灣人均GDP成長無感,由於產業發展政策的不平衡,不同產業別間的薪資水平可說是天差地遠……還有就算自行車產業開始復甦了,也不代表台灣組車廠就能苦盡甘來。
- 至於自行車產業呢?下章馬上談到。
自行車產業
- 產業內部因素
-庫存清理已接近尾聲。預計到 2025 年,庫存將趨於穩定,這將導致折扣減少。
-消費者由於諸多外在的不確定因素,因而趨於謹慎,而且自行車缺少真正全面創新的科技與變革來刺激銷售。
-而根據標普全球預測(S&P Global) 2024 年自行車銷售量較2023年下降 8.9%,而在2025 年會持續下降 3.8%,政府政策可能會對市場產生正面影響。而電動輔助自行車市場預期將長期成長。 - 外部因素
-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紅海危機、中東衝突、台海危機等地緣政治風險持續擴大。
-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川普的回歸帶來許多不確定性。
-作為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正在陷入停滯。
-極右翼抬頭,將會牽動能源與移民政策,也會增加更多不安定因素。 - 2025年預估
-北美市場已見復甦跡象,歐洲市場則需要更多時間來回復元氣。
-中國經濟的下行與市場的內卷使得供應過剩,預計影響將會逐漸擴散至其他市場。但是中國公路車市場的飽和,卻有可能會是中國高階登山車市場成長的契機。說的更明白點,我認為喜德盛(XDS)跟巨大(Giant)就是中國自行車市場的造浪者,如果高層已經說要搞登山車了。以中國的環境,市場跟集團政策來看,不用五年中國高階登山車市場就有可能成為前幾大市場。畢竟就我的消息來看,部份高階登山車套件廠商已經積極在跑中國了。
-2025年將會是重新洗牌的一年,不管對於品牌或是供應商而言。大環境再不好,也是會有賺錢的廠商;而大環境再差,也是有能毫髪無傷的廠商。我認為關鍵在於速度與反應。誰能最快的作出調整,誰就最有可能可以全身而退甚至有所斬獲。(啊~速度與反應正好是我們公司的弱項…)
-我認為2025是塑造新常態(shape new normal)的一年,大家都必須要在2025年學會、適應新常態的生意模型;才有可能在2026年時,迎來再度成長的可能。
-個人認為2025年的情況只會比2024年好一些,台灣整體的出口量可能只有5%~10%的增長。2025年第一季目前的接單情況十分的疲弱,就像MY25的尾單戛然而止,然後MY26的首批量產訂單需求也不旺。也許要等到三月後,才有辨法參考春季銷售的勢頭來看今年會是怎樣吧。
-這陣子有許多業界前輩退休,其實我已經感覺到時代在改變了。新人勢必會有一番新氣象。我也期待這能為低迷許多的業界帶來一些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