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來了!時隔多年,我再次回到母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參加了一堂「多媒體製作課」。這次的課程分享,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次與學弟妹們深刻交流的難得機會。我們一起討論了許多與 原住民文化、身份認同與族群友善 有關的話題,讓課堂成為一場跨越世代的對話。
點擊看IG reels
💬 如何與原住民朋友相處時不踩雷?
有學生提問:「和原住民朋友相處時,怎麼做才能避免踩雷?」我分享了自己的建議:自然真誠是最重要的,不需要特別突出對方的族群身份,也不要因刻板印象而提問。舉例來說,像「你們家有冷氣嗎?」或「你們是不是很會喝酒?」這類問題,看似無心,但其實容易帶有冒犯性。只要先換位思考:「如果別人這樣問我,我會怎麼想?」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
💬 原住民名字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學生們對於原住民名字的意義十分好奇。我分享了名字在布農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命名代表的是家族的接納與祝福,絕不是可以隨便索取或更改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名字是一份責任與身份認同的重要象徵,甚至包含了文化傳承的重量。
💬 怎麼看待『原住民加分』的社會爭議?
這次課堂中,也提到了許多非原住民對於「原住民加分制度」的誤解。一位學生坦言,過去在升學壓力下,曾質疑這項政策的公平性。但隨著她對歷史脈絡的深入了解,逐漸明白這是一種補償性的矯正措施。我也分享了自己與其他原住民朋友的經驗:社會對加分制度的爭議,常常讓原住民學生感受到被檢視的壓力,甚至需要額外努力來證明自己。而事實上,加分制度並不是為了排擠其他人,而是對於歷史不公的補償。我呼籲大家在討論這類議題時,應先了解政策背後的歷史脈絡,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誤解。
課堂上,學生們的反思與提問讓我深刻感受到,年輕世代對於族群平等與文化包容的重視。從過去對加分政策的誤解,到現在學會用歷史背景去理解;從擔心踩雷不敢交流,到開始嘗試以自然、真誠的方式認識彼此,這些都是進步的體現。
我總結了一個簡單的原則:「與原住民朋友相處不踩雷的秘訣,其實就是與任何朋友相處的秘訣——真誠、尊重,並且願意傾聽和學習。」文化敏感度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累積的,而跨族群的友善溝通,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的方向。
如果你也對這些話題感興趣,歡迎點擊收聽《umav如何了》第156集!這集內容不僅記錄了一場課堂的精彩對話,也希望成為一個邀請,讓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討論,探索尊重與理解的力量。
👉 點擊收聽:《umav如何了》第156集
EP156 Umav回母校母系談族群友善|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課堂
點擊這些連結都可以收聽🎧
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f2739f2f-5886-4044-979d-ddc88151074b
https://reurl.cc/6jjAqk
https://reurl.cc/EggO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