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重要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 L. Kelling)提出,首次發表於1982年3月《The Atlantic Monthly》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中。該理論指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若被放任存在,可能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理論解釋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這些破窗得不到及時修復,可能會吸引更多破壞行為,最終導致更大的損害。例如,破壞者可能進一步闖入建築內,甚至縱火。同樣地,一條人行道若有少許垃圾未被清理,最終可能變成垃圾遍地的景象,因為人們會將隨手丟垃圾視為理所當然。由此,破窗理論強調,必須對輕微罪行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以減少更嚴重罪案的發生。


破窗效應的五個階段

此理論描述了社區失序的逐步惡化過程,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 失序初現:社區開始出現不良現象,部分居民選擇遷出。

2. 居民漠視:留在社區的居民因安全擔憂,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

3. 治安惡化:隨著社區監督力下降,治安問題進一步加劇。

4. 遷移與退縮:更多居民選擇離開,留守者變得更封閉,減少外出。

5. 犯罪滲入:外來犯罪份子入侵,犯罪率顯著上升。


實驗基礎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提供了破窗效應的基礎。他將兩輛相同的汽車分別停在不同地區: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則停在紐約布朗克斯的雜亂地區。

布朗克斯區:車牌被摘掉、車頂敞開後,汽車當天便遭到偷竊。

帕洛阿爾托區:汽車停了一週未受損。然而,當辛巴杜親自用錘子敲碎車窗後,幾小時內汽車便遭到完全損壞。


該實驗表明,無序的環境會鼓勵進一步的破壞行為。威爾遜與凱林據此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認為放任環境失序會加劇犯罪滋生。


啟示

破窗效應傳遞的核心觀念是:對不良現象的縱容會帶來更大的危害。若對看似輕微的問題不加以重視,不僅會造成行為上的惡性循環,還可能使整體環境陷入失序。因此,我們需警惕“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影響,及時糾正小錯誤,防止其累積成大問題。


應用

破窗效應提醒我們,從小事抓起,才能實現更大的目標。例如,在日常管理中,保持環境衛生是一個直觀的挑戰。維持一天或兩天的清潔並不困難,但要做到全年365天始終如一,則需要企業或組織下定決心、配套完善的管理機制,並培養良好的文化氛圍。

核心要素

決心:從小處著手,堅持不懈。

機制:建立持續改進的制度保障。

文化:將秩序與清潔融入日常生活。


破窗效應強調了小問題積累的破壞性力量,並引導我們關注及時矯正的必要性,真正做到“防微杜漸”

avatar-img
2會員
13內容數
關於人類的觀察記事與心理學的手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栗子的札記 的其他內容
“刺蝟法則”是一個來自動物行為觀察的深刻啟示,對人際關係和管理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一法則源於生物學家的實驗,他們研究了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存策略。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將十幾隻刺蝟放置在戶外的空地上。在刺骨寒風中,這些小動物凍得渾身發抖,為了抵禦寒冷,刺蝟們本能地選擇彼此靠攏,試圖通過身體的接觸
毛毛蟲習慣於固守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因此無法突破尾隨習慣,轉向更有效的行為。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進行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個實驗揭示了盲目遵循習慣可能導致的悲劇。
21天效應:習慣的養成與自我改造 在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被稱為21天效應的理論,指出人們形成並鞏固一個新習慣或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持續重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思想,若能在21天內反覆實踐,就可能從意識層面逐漸轉化為潛意識的習慣性行為,並最終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習慣形成的三個階段
荷蘭某城市為了解決垃圾亂丟的問題,曾嘗試過各種傳統方法,但效果始終不理想。該市的衛生機關首先選擇加重對亂扔垃圾者的處罰,將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然而,實施後發現亂扔垃圾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接著,他們決定增派街道巡邏人員,期望通過加強監督來改善情況,但結果仍不如預期。
半途效應(The Midway Effect)是一種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人因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出現負面影響的現象。這種效應通常表現在人們在追求目標時,容易在過程的中點附近感到挫折、動搖或放棄。眾多研究和觀察表明,人類的目標行為中止期大多發生在「半途」位置,這個階段成為目標實現過程中極為敏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指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換句話說,事情往往會朝著你最不希望發生的方向發展,只要這種情況存在可能性。
“刺蝟法則”是一個來自動物行為觀察的深刻啟示,對人際關係和管理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一法則源於生物學家的實驗,他們研究了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存策略。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將十幾隻刺蝟放置在戶外的空地上。在刺骨寒風中,這些小動物凍得渾身發抖,為了抵禦寒冷,刺蝟們本能地選擇彼此靠攏,試圖通過身體的接觸
毛毛蟲習慣於固守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因此無法突破尾隨習慣,轉向更有效的行為。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進行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個實驗揭示了盲目遵循習慣可能導致的悲劇。
21天效應:習慣的養成與自我改造 在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被稱為21天效應的理論,指出人們形成並鞏固一個新習慣或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持續重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思想,若能在21天內反覆實踐,就可能從意識層面逐漸轉化為潛意識的習慣性行為,並最終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習慣形成的三個階段
荷蘭某城市為了解決垃圾亂丟的問題,曾嘗試過各種傳統方法,但效果始終不理想。該市的衛生機關首先選擇加重對亂扔垃圾者的處罰,將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然而,實施後發現亂扔垃圾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接著,他們決定增派街道巡邏人員,期望通過加強監督來改善情況,但結果仍不如預期。
半途效應(The Midway Effect)是一種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人因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出現負面影響的現象。這種效應通常表現在人們在追求目標時,容易在過程的中點附近感到挫折、動搖或放棄。眾多研究和觀察表明,人類的目標行為中止期大多發生在「半途」位置,這個階段成為目標實現過程中極為敏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指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換句話說,事情往往會朝著你最不希望發生的方向發展,只要這種情況存在可能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資訊作戰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包含一系列旨在影響對手或目標受眾行為、感知或決策的活動。可用於實現各種目標,包括: 獲取或維持信息優勢,干擾或否認對手的溝通能力,損害對手的聲譽或可信度,在對手內部種下紛爭或分裂,影響敵人人口的行為。 資訊操作可使用各種方法進行: 網絡戰, 心理戰, 社會工程, 資訊不實
Thumbnail
自從通訊軟體的發達,測試封鎖也變成熱門討論的一環,這個是給已知封鎖的狀態下測驗喔!
Thumbnail
我們生活中為什麼會相信未知的陰謀論 因為人性在自己的人生不能控制時,在情緒壓力跟周遭氛圍影響下,陰謀論的可信度就會上升 美國911恐怖攻擊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台灣319槍擊案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兩者只是規模跟劇本不同,但造成的結果論還有過程相同 能控制陰謀論真相的那
《零時差攻擊》從歷史發展及事件多面向介紹駭客、軟體存在可被利用的安全漏洞,有些國家政府單位收集程式的漏洞後保留修改為間諜武器,將「軟體漏洞」轉變為「地表最強武器」。開始是做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工具,及早得知情資應對可能的恐怖攻擊,遭到洩露在網路世界流通後,更成為偷取商業機密,攻擊企業安全網 ...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描述我所瞭解的 Web 攻擊技術 何謂網路攻擊? 駭客透過各種系統漏洞或惡意程式,搭配許多技術和工具進行攻擊。目標是要在企業或個人電腦網路中損害、取得控制權或存取重要的文件和系統。 例如: XSS(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腳本攻擊/跨網站指令碼):指網路罪犯透過存在安全
Thumbnail
在面對衝突時你也會不敢說話,只會透過用隱忍、翻舊帳、訊息不獨不回或者暗諷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嗎?也許你也是一位「隱形攻擊者」。
意外事件發生通常表示系統運作異常,這時應積極排除障礙,但我們通常是製造更多困難。 外力入侵傷害學童,通令各校裝設電子圍籬;學生攜械傷害同學,考慮入校搜身與檢查書包......,這些「即時反應」的作法,都會讓師生更難處,進一步破壞校園互信互動系統,讓校園變得更危疑不安。
Thumbnail
資訊作戰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包含一系列旨在影響對手或目標受眾行為、感知或決策的活動。可用於實現各種目標,包括: 獲取或維持信息優勢,干擾或否認對手的溝通能力,損害對手的聲譽或可信度,在對手內部種下紛爭或分裂,影響敵人人口的行為。 資訊操作可使用各種方法進行: 網絡戰, 心理戰, 社會工程, 資訊不實
Thumbnail
自從通訊軟體的發達,測試封鎖也變成熱門討論的一環,這個是給已知封鎖的狀態下測驗喔!
Thumbnail
我們生活中為什麼會相信未知的陰謀論 因為人性在自己的人生不能控制時,在情緒壓力跟周遭氛圍影響下,陰謀論的可信度就會上升 美國911恐怖攻擊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台灣319槍擊案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兩者只是規模跟劇本不同,但造成的結果論還有過程相同 能控制陰謀論真相的那
《零時差攻擊》從歷史發展及事件多面向介紹駭客、軟體存在可被利用的安全漏洞,有些國家政府單位收集程式的漏洞後保留修改為間諜武器,將「軟體漏洞」轉變為「地表最強武器」。開始是做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工具,及早得知情資應對可能的恐怖攻擊,遭到洩露在網路世界流通後,更成為偷取商業機密,攻擊企業安全網 ...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描述我所瞭解的 Web 攻擊技術 何謂網路攻擊? 駭客透過各種系統漏洞或惡意程式,搭配許多技術和工具進行攻擊。目標是要在企業或個人電腦網路中損害、取得控制權或存取重要的文件和系統。 例如: XSS(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腳本攻擊/跨網站指令碼):指網路罪犯透過存在安全
Thumbnail
在面對衝突時你也會不敢說話,只會透過用隱忍、翻舊帳、訊息不獨不回或者暗諷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嗎?也許你也是一位「隱形攻擊者」。
意外事件發生通常表示系統運作異常,這時應積極排除障礙,但我們通常是製造更多困難。 外力入侵傷害學童,通令各校裝設電子圍籬;學生攜械傷害同學,考慮入校搜身與檢查書包......,這些「即時反應」的作法,都會讓師生更難處,進一步破壞校園互信互動系統,讓校園變得更危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