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治是高明的騙術?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按照《左傳》昭公七年的記載,在鄭國,一個名叫伯有的厲鬼,預告他將要殺兩個人,其一是當初害死他的。隨後,兩人相繼死了。這件事讓鄭國的人非常驚恐。後來,鄭國的大夫子產遂立伯有的兒子,與另一位也曾因專政而被殺之人公子嘉的兒子公孫洩為大夫。

立伯有的兒子為大夫,意在使其有宗廟,而既有宗廟,即可祭祀伯有,伯有的鬼魂將因此被安頓,不再為害於人間。然而,奇怪的是,子產不僅立伯有的兒子為大夫,同時也立了公孫洩為大夫。

當時有人就問子產,既然目的是要安撫伯有,為何還要立公孫洩為大夫?子產說,立伯有的兒子為大夫,是為安撫其怨恨,但若只是這麼做,百姓可能因此惑於鬼神(如可能會認為人們屈服於鬼神之威勢),然而,若同時再立公孫洩為大夫,人們就會認為,這麼做是基於「大義」而「存諸絕之後」。

對子產而言,目的是藉立伯有之子為大夫以安撫伯有的怨恨,但考量到此舉在政治上可能產生的後果,不能明示,故遂再立公孫洩為大夫,以轉移焦點。子產說這是「取媚」於民之舉,為政者倘若不能「取媚」於民,則民就「不信」而「不從」。

就政治而言,政治人物在遂行目的的同時,也要掌握民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個大學兼任老師的教學與自學
10會員
55內容數
一個在大學兼任通識課教學的打工仔 偶爾寫點教學或自學的心得
2025/01/04
堯舜禪讓之事,眾所周知,但在確認舜是否真的具有治理天下之德時,堯用了一些方法測試他,所謂「歷試諸難」。按照《尚書》記載,舜在五倫、各種職官、招待外國賓客等事上,都有好的表現,甚至讓他進入山林而遇到烈風雷雨,他也沒迷路(「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這些考驗長達三年,於是堯決定要禪位給舜。
2025/01/04
堯舜禪讓之事,眾所周知,但在確認舜是否真的具有治理天下之德時,堯用了一些方法測試他,所謂「歷試諸難」。按照《尚書》記載,舜在五倫、各種職官、招待外國賓客等事上,都有好的表現,甚至讓他進入山林而遇到烈風雷雨,他也沒迷路(「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這些考驗長達三年,於是堯決定要禪位給舜。
2025/01/04
在某校通識中心兼課已經四年半,常常在想的是,很多人對於思想史這種東西,覺得很有距離,那到底有無可能讓它變得有趣一點呢? 以我自己的研究經驗來想,思想,尤其是我研究的政治思想,其實並不虛無縹緲,而是與我們如何理解群體生活密切相關。
2025/01/04
在某校通識中心兼課已經四年半,常常在想的是,很多人對於思想史這種東西,覺得很有距離,那到底有無可能讓它變得有趣一點呢? 以我自己的研究經驗來想,思想,尤其是我研究的政治思想,其實並不虛無縹緲,而是與我們如何理解群體生活密切相關。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