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學科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更新於 2024/10/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幾年在大學兼任通識課程,從一開始完全不知該怎麼教書,到幾年後領悟到,通識課所需要的不是傳遞多麼高深、艱澀的知識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稍微地體會,不同的學科如何看待問題的視角。 有一次,我的一個同事在應徵同一個通識中心的兼任職缺時,有個老師告訴他:「你們剛畢業的博士,都有個通病,就是覺得自己的研究很重要。」聽到這句話的當下,讓我備受提醒,彷彿看見剛開始教書的自己。 隨著備課的需要,我慢慢地發現,一個學科一定有它看待問題的方式,如經濟學可能著眼供需與選擇、政治學可能強調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歷史學可能看重時間脈絡中人事物如何變化等(此處所言,純屬個人經驗)。無論每個學科發展出多麼高深的知識內容,看待問題的視角基本上仍舊很固定的,因為那正是每個學科的精髓所在。 當我有此體會後,我在授課內容中,開始盡量簡化知識內容,但較為深入地分析,從歷史學這個學科的視角,如何看待某些現象,以及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什麼「洞見」。 作為通識課,目的不是讓學生知道不同領域的知識內容,而是傳遞該學科自身最根本的東西。只要自己勤於搜尋,難有想了解卻找不到的知識內容,但真正有價值的是「視角」,因它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個在大學兼任通識課教學的打工仔 偶爾寫點教學或自學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卡片盒筆記之所以能夠強化學術研究(或學習)的成效,並非因為它多麽地神奇,而是它以流程化的方式,持續地刺激我們衡量不同知識要點之間的關聯,以讓想法逐漸地生長起來。這樣的過程合乎學術研究(或學習)的真實需求。
    精力投入的效用為何,取決於我們所訂定的目標。在應對事務時,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效用,而無涉於我們對與那些事務的看法。 紛雜的事務也許令人厭煩,但卻是練習如何妥善地分配精力的好機會。即使是一件自己不願意完成、卻不得不完成的事,也能夠轉化其意義。積極地賦予應對事務的意義,帶來我們在某些方面
    時間管理的本質,其實不是管理時間,而是合宜地分配精力的使用方法,使精力能消耗在想要完成的事務上。
    流程,能讓事務保持在既定的目標上,也是一個可依循的步驟,減少我們在同一段時間中,同時進行多個步驟而產生的混亂與精力過多的消耗。
    學術研究的經驗也許是高度個人化的,每個人的習慣不同,難以一概而論。雖然如此,但我認為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或經驗可以教導、分享,讓學生能有「可依循的具體操作流程」。
    這幾年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工作,才深刻地注意到一個簡單的道理:把生活過好,才能為做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前常因要趕著完成報告或論文,容易將大多數的時間投注進去,讓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圖書館或家裡,嚴重一點的就是熬夜,甚至日夜顛倒。許多時候,我們耗費整天的時間,結果只寫了數百字,同時感覺精力枯竭。
    卡片盒筆記之所以能夠強化學術研究(或學習)的成效,並非因為它多麽地神奇,而是它以流程化的方式,持續地刺激我們衡量不同知識要點之間的關聯,以讓想法逐漸地生長起來。這樣的過程合乎學術研究(或學習)的真實需求。
    精力投入的效用為何,取決於我們所訂定的目標。在應對事務時,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效用,而無涉於我們對與那些事務的看法。 紛雜的事務也許令人厭煩,但卻是練習如何妥善地分配精力的好機會。即使是一件自己不願意完成、卻不得不完成的事,也能夠轉化其意義。積極地賦予應對事務的意義,帶來我們在某些方面
    時間管理的本質,其實不是管理時間,而是合宜地分配精力的使用方法,使精力能消耗在想要完成的事務上。
    流程,能讓事務保持在既定的目標上,也是一個可依循的步驟,減少我們在同一段時間中,同時進行多個步驟而產生的混亂與精力過多的消耗。
    學術研究的經驗也許是高度個人化的,每個人的習慣不同,難以一概而論。雖然如此,但我認為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或經驗可以教導、分享,讓學生能有「可依循的具體操作流程」。
    這幾年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工作,才深刻地注意到一個簡單的道理:把生活過好,才能為做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前常因要趕著完成報告或論文,容易將大多數的時間投注進去,讓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圖書館或家裡,嚴重一點的就是熬夜,甚至日夜顛倒。許多時候,我們耗費整天的時間,結果只寫了數百字,同時感覺精力枯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教育需要有創新思考這一門課,培育出具有專業創新想法的人才,讓學生了解創新對企業的影響性,如何運用在各個產業,如何用在產品設計的創新、業務行銷的創新、生產流程的創新及各領域的創新。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教育需要有創新思考這一門課,培育出具有專業創新想法的人才,讓學生了解創新對企業的影響性,如何運用在各個產業,如何用在產品設計的創新、業務行銷的創新、生產流程的創新及各領域的創新。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