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往往徘徊與利他與利己之間,有時候先後順序更會顛倒,讓人大吃一驚。我們生活在工具理性中,大多以利己為主,但機關算盡,結果一場空。比如說有人天天空想要當網紅,但不得其門而入,也苦思不得。要是以利他主義來實踐,竟然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古話有云,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早年強國瘟君迷信「槍桿子出政權」,但背後卻遭到部下的背叛,甚至親信的掣肘。至於猛男迷信「槍桿子出尊嚴」,時時服用威而鋼,到頭來則變成藥廠的韭菜人礦。
俗話說,有心種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記得年輕時出了兩次車禍,腦部撞傷,罹患了腦震盪後遺症,不時手麻皮顫,顯然是帕金森症的初期階段。當時遵照醫生的指示,吃了好幾款藥,並沒有效果,最後放棄治療。
意外的是,考上大學之後,出於好奇心,也好學不倦,到處聽課,時時閱讀。多年之後竟然不藥而癒,這讓我覺得非常神奇。近年來,潛心研究腦科學,突然領悟到原來大量的閱讀,可以不斷增生腦細胞,讓神經元突觸處處通電,從而讓腦血管遠離栓塞。這應該是所謂「書本子出療效」。
記得大寫剛剛畢業,投考研究所名落深山,剛好有機會擔任一位老師的助理,但有幸能時時到他家裡借閱英文書,所以分文不取,一做就是兩年。後來老師介紹我到大學教書,同時送我一本書當作出版社的創業禮物。奇妙的是,這本書竟然賣了十幾刷,看來這就是利他而利己。
《利他主義的生意》作者普萊克,是俄羅斯的後裔,親人移民加拿大。後來擔任教職,書中提到,利他主義是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比如說他一度參與為期兩週的山中寫作計劃。每天吃吃喝喝,過著悠哉悠哉,還有生活補助,可是每天一大早起床之後,要提筆寫作,竟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整天只是擔心懷孕的太太,等到回到家中,他突然想到整本書的主軸,是要往利他的方向書寫,最後也就成形。
作者也提到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大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早年路德教派和卡爾文教派是非常厭惡賺取金錢,但因為這一批美國的清教徒是上帝的宗教「召命」而努力工作,反而無意中得到賺取財富的結果。
韋伯在撰寫這本書之前的五年,罹患神經衰弱症,隨時接受治療。這位學術巨人被困在大學的牢籠裡,時時遭到嫉妒,不免焦慮不安。他在一百多年前詢問胸懷大志的教授們:『你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承受看到一個又一個平庸之徒升遷到比你高的位置,年復一年如此而不會滿心怨恨又性情乖戾?』後來向任教的大學辭職,轉任兼課教授,從此萌生撰寫經典的時機。
可以想像的是,韋伯此後過著悠哉悠哉的日子,心中了無掛礙,正如同韓炳哲強調,無所事事,是為了成就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