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創傷是急救現場中隱匿且高危的情況,特別是內出血,常因缺乏外部明顯跡象而被忽視。EMT需迅速辨識潛在的危險,通過視診、觸診等評估方法,結合適當的處置與後送策略,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1. 腹部創傷的分類與病理機制
外傷類型
- 鈍性創傷(Blunt Trauma)
- 常由交通事故、跌落或鈍器衝擊引起。
- 可導致內臟破裂(如肝臟、脾臟、腸道),進而引發內出血。
- 穿透性創傷(Penetrating Trauma)
- 如刀傷或槍傷,可能直接損傷內臟或大血管,導致嚴重出血或感染。
病理機制
- 內出血: 腹腔內血液積聚,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 腹膜炎: 腸內容物或細菌外漏,刺激腹膜引起炎症。
2. 臨床表現:如何快速辨識?
典型症狀
- 腹痛、腹脹或壓痛。
- 低血壓、脈搏快速微弱,提示休克。
- 意識混亂或嗜睡,特別是晚期內出血的表現。
視診與觸診的關鍵點
- 視診
- 觸診
- 壓痛或反跳痛: 提示腹膜炎。
- 腹部僵硬: 可能有大量內出血或胃腸道穿孔。
- 波動感: 提示腹腔內積液(可能為血液)。
3. EMT的現場處置
A. 初步評估與止血
- 生命徵象監測:
- 測量血壓、脈搏、呼吸速率與血氧飽和度,初步判斷休克程度。
- 控制外出血:
- 若腹部有穿透傷,應避免移除刺入物,並使用敷料穩定傷口。
B. 體液復甦與穩定
- 建立靜脈或骨內注射通路(IV/IO):
- 輸注0.9%生理鹽水或乳酸林格液,採用允許性低血壓策略(收縮壓維持在80~90 mmHg)。
- 避免過度處置:
- 在未控制內出血前,避免過多操作或輸液,防止再次出血加劇。
C. 氧氣供應
- 為所有疑似內出血的患者提供高濃度氧氣,維持SPO2在94%以上。
4. 後送策略與醫院通報
A. 運送的緊急性
- 腹部內出血患者屬紅標患者,需優先後送至有創傷中心的醫院。
B. 通報內容
- 傷病機轉:如鈍性創傷或穿透性創傷的細節。
- 初步處置:如敷料、靜脈輸液或氧氣療法的使用。
- 症狀與生命徵象:包括血壓、脈搏與意識狀態的變化。
C. 運送期間的監測
- 持續監測生命徵象,並隨時記錄液體輸注量。
- 若出現意識惡化或休克加重,需準備進一步的應急處置。
5. 案例分析:腹部創傷患者的處置
案例:車禍中的腹部鈍性創傷患者
一名40歲男性因正面撞擊事故受傷,主訴腹痛,意識清醒但蒼白冷汗。
- 初步評估:
- 血壓88/60 mmHg,脈搏130次/分鐘,呼吸30次/分鐘。
- 腹部左上方有壓痛與反跳痛,無外部明顯傷口。
- 處置步驟:
- 建立靜脈通路,緩慢輸注生理鹽水500 mL,血壓回升至90/65 mmHg。
- 提供高濃度氧氣(面罩6 L/min)。
- 通報創傷中心,報告疑似脾臟破裂,準備手術介入。
- 後送與監測:
- 持續監測血壓與脈搏,記錄液體輸注量。到院後患者直接進入手術室,成功修補脾臟破裂。
6. 特殊考量:穿透性創傷
- 避免移除異物:
- 刺入物可能壓迫血管或控制出血,移除可能導致失控性出血。
- 創口處理:
7. 結語
腹部創傷與內出血是潛在危險的情況,EMT需具備快速辨識與初步處置能力,並結合有效的運送與醫院通報,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