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達荷美:祖靈回家》:聲音敘事的去殖民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讀者投稿/余庭煇

在殖民時期,有數以萬計的文物遭列強掠奪至歐洲,作為戰利品進入博物館或私人收藏。這些文物不僅見證了殖民剝削的過去,也反映了二戰後前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延續的不平等關係。近年興起的文物歸還(repatriation),指的是將文物歸還至其來源地、修復擁有權的過程。對於遭掠奪的原生社群而言,這些文物承載著文化記憶與精神意義,其歸還是對社群價值的肯定。

榮獲 2024 年柏林影展金熊獎,由法國導演瑪蒂・迪歐普(Mati Diop)執導的《達荷美:祖靈回家》(Dahomey)透過記錄非洲達荷美王國(1600–1904, 現今的貝寧共和國)的 26 件文物從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返還至貝寧的過程,探討的是文物歸還如何挑戰並重塑殖民主義遺留下的權力結構,而電影揭開文物回到原生地的過程,更呈現出此一過程對貝寧社會的影響,並喚起與挑戰了當地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文物歸還不僅旨在修復前殖民地的歷史創傷,亦致力改變西方博物館作為殖民權力象徵的角色,同時也是對「博物館作為知識生產機構」之根基的挑戰。在以歐洲為中心的敘事框架下,博物館往往將文物簡化為單一的物質存在,以異域奇觀的形式展現,從而抹去了它們原有的文化語境和精神意義。近年來,博物館去殖化運動(decolonizing museums)正試圖重新審視這些展示方式,將話語權交還給文物的原生社群,並重塑博物館作為多元文化對話的平台。

在博物館去殖化運動的背景下,《達荷美:祖靈回家》的價值在於透過旁述敘事(voice-over)以構建全新的主體性。片中,文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發聲」,講述它們從被掠奪到重返來源地的旅程。例如,一尊皇家雕像訴說自己在巴黎玻璃展櫃中的孤獨感,並表達出渴望回到故土與人民建立聯結的渴望。

這種聲音突破了博物館與後殖民論述中,前宗主國與前殖民地之間二元對立的權力框架,為全球權力結構的反思提供了新的契機。此敘事方式呼應了物質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中「物件的社會生命」(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的概念,將文物視為活生生的文化載體,而非靜態的歷史遺物。電影透過文物的「聲音」,使它們從被觀看和解釋的客體,轉變為能夠主動講述自身經歷的主體,從而重新分配了話語權。文物的價值並不僅存在於其藝術或歷史意義,更體現在它與社群的精神連結,片中所出現的文物,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達荷美文物的「聲音」實際上就是祖靈的聲音,承載著深厚的宗教意義。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此種以物為主體的敘事方式具有強烈的參與性,使觀眾能夠在情感上深刻理解文物返還的重要性。例如,有一宗教器具講述自己如何失去與信徒的聯繫,從而喪失其存在的意義。這種情感的深度挑戰了博物館中常見的、冷峻客觀的學術展示方式,將焦點轉向文物的文化意義以及其與人類之間的深刻聯繫。文物甚至會向觀眾提出質疑:「你是否曾想過,我原本的家是什麼樣的?」或「在你凝視我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我的孤獨?」。這些問題將觀眾置於博物館訪客的角色,迫使觀者在觀看文物時開始反思,我們是否忽視了它們背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創傷?

文物的回歸不僅是物理位置的變化,更是新文化意義的生成。文物歸還並非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這一過程承載著多重意義:它既是對歷史正義的追尋,也是對未來文化的展望。當文物重新回到其社群時,這些物件不僅帶回了過去的故事,還激發了當代社會對文化認同的深刻思考。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劇照/佳映娛樂

劇照提供/佳映娛樂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若說《粗獷派建築師》是今年我看過最長時間的電影,那《祖靈回家》可說是我認知時間最短的電影,本部一小時左右的紀錄片,是在講1892年時法國掠奪非洲的達荷美王國的各種文物(雕塑、飾品等等),達荷美隨著1894年被併入法蘭西殖民地國名消失,在2021年這批文物歸還給如今新名貝南的國家,當時...
Thumbnail
若說《粗獷派建築師》是今年我看過最長時間的電影,那《祖靈回家》可說是我認知時間最短的電影,本部一小時左右的紀錄片,是在講1892年時法國掠奪非洲的達荷美王國的各種文物(雕塑、飾品等等),達荷美隨著1894年被併入法蘭西殖民地國名消失,在2021年這批文物歸還給如今新名貝南的國家,當時...
Thumbnail
愛丁堡大學最近歸還了臺灣4位原住民勇士的遺骨,讓不少民眾透過新聞報導對人類遺骸的返還議題有了初步的接觸...
Thumbnail
愛丁堡大學最近歸還了臺灣4位原住民勇士的遺骨,讓不少民眾透過新聞報導對人類遺骸的返還議題有了初步的接觸...
Thumbnail
這篇大英博物館遊記會介紹羅塞塔石碑、木乃伊等五項經典的展品,更多展品介紹與參觀資訊請參考大英博物館攻略。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The Rosetta Stone)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與風暴中心),是歐洲研究古埃及文化的突破點。在石碑於18世紀末被發現前,古埃及的聖書體失傳已久、難以破譯,
Thumbnail
這篇大英博物館遊記會介紹羅塞塔石碑、木乃伊等五項經典的展品,更多展品介紹與參觀資訊請參考大英博物館攻略。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The Rosetta Stone)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與風暴中心),是歐洲研究古埃及文化的突破點。在石碑於18世紀末被發現前,古埃及的聖書體失傳已久、難以破譯,
Thumbnail
看著這本書以物件為主角,重新形塑了我對「歷史」的定義。誰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在歷史上留名,但物品可以,它們甚至能標記一個世代,不張揚,不改變自身樣貌,卻有著使世界靜下來的那股動力。 博物館的美好存在,或許也是提醒已經發生太多混亂、顛沛流離的現在、那些失了根的人們一個心滿意足的所在,告訴他們,你還有
Thumbnail
看著這本書以物件為主角,重新形塑了我對「歷史」的定義。誰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在歷史上留名,但物品可以,它們甚至能標記一個世代,不張揚,不改變自身樣貌,卻有著使世界靜下來的那股動力。 博物館的美好存在,或許也是提醒已經發生太多混亂、顛沛流離的現在、那些失了根的人們一個心滿意足的所在,告訴他們,你還有
Thumbnail
幾年文物歸還議題的發展趨勢有了新的改變,漸漸地從物質性的層次提升到文化的層次 當我們在課堂上討論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大部分的埃及同學們覺得歐美各國都應該要歸還在過去的幾百年內從埃及掠奪走的文物。 一說到埃及著名流落在外的文物就有好幾個,分別是現在位於英國的羅塞塔石碑、在德國的娜芙蒂蒂
Thumbnail
幾年文物歸還議題的發展趨勢有了新的改變,漸漸地從物質性的層次提升到文化的層次 當我們在課堂上討論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大部分的埃及同學們覺得歐美各國都應該要歸還在過去的幾百年內從埃及掠奪走的文物。 一說到埃及著名流落在外的文物就有好幾個,分別是現在位於英國的羅塞塔石碑、在德國的娜芙蒂蒂
Thumbnail
根據Aljazeera 10月6日報導,著名的埃及考古學家,再次呼籲將羅塞塔石碑從大英博物館歸還埃及,石板破譯揭開了象形文字的秘密,並標誌著埃及學的誕生。 埃及阿斯旺考古學院代理院長莫妮卡漢納說,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的線上活動已收集 2,500 個簽名,目的是要“告訴埃及人,他們身上被拿走了什麼”。
Thumbnail
根據Aljazeera 10月6日報導,著名的埃及考古學家,再次呼籲將羅塞塔石碑從大英博物館歸還埃及,石板破譯揭開了象形文字的秘密,並標誌著埃及學的誕生。 埃及阿斯旺考古學院代理院長莫妮卡漢納說,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的線上活動已收集 2,500 個簽名,目的是要“告訴埃及人,他們身上被拿走了什麼”。
Thumbnail
先前造訪過梵蒂岡的原住民表示,他們在梵蒂岡民族學博物館看到屬於他們的文物,他們質疑其中一些物件的取得方式和過程,認為梵蒂岡應當歸還文物才是。
Thumbnail
先前造訪過梵蒂岡的原住民表示,他們在梵蒂岡民族學博物館看到屬於他們的文物,他們質疑其中一些物件的取得方式和過程,認為梵蒂岡應當歸還文物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