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人家說,合夥創業很可怕,問題一大堆。
但是,合夥創業應該是個減少風險、互補資源的好選擇,但為什麼有這麼多合夥的創業者,最後都後悔選錯了股東?甚至後悔找人合夥,不如一開始就獨資,可能還做得比較好。
合夥創業的美夢,為什麼會變成一場噩夢?到底問題出在哪?
合夥經營難免會遇到理念及價值觀衝突,因此股東拆夥在所難免,但拆夥沒關係,如果是好心分手還ok,如果是撕破臉就麻煩了!
如果股東願意好好談,談妥退股條件,找到願意承接股份的人,那還好說;但如果股東不願意好好談,可能讓公司停擺,拖垮整間公司
從這邊就看得出股東協議書的必要性,因為如果當初在股東協議書有訂好退場機制,退股的處理流程,由誰承接股份?用什麼價格承接?有什麼其他條件?
如果這些在一開始創業時就沒有談妥,等到股東之間出現問題了,你覺得這時候再來談,還有辦法談妥嗎?
提醒一下,本集內容主要是討論合夥創業的疑難雜症,沒有區分不同組織的法律問題,避免弄得太複雜,例如你是屬於公司組織的股東,或是合夥組織的合夥人,因為股東和合夥人在法律上有很大的差別,但以下談的合夥人、股東,指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一起創業的夥伴。
什麼叫做股權比例太天真?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
所以從這三個常見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比較容易出問題的股權結構,就是平分。雖然平分看起來好像很公平,很尊重所有的合夥人,甚至有些只是為了要維持表面上的和平,所以設計平分的股權結構。
重點來囉!為了公司決策的品質及速度,建議你合夥創業必須
區分「主要創辦人」及「聯合創辦人」
大家都知道,對新創來說,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快速測試市場、概念驗證、快速修正、打通現金流,這就是新創最重要的事,所以做決策的速度絕對不能犧牲,如果因為股權設計不佳,被合夥人拖到時間,真的得不償失!
話說回來,股權怎麼分配比較恰當呢?
一般來說,主要創辦人佔大股,超過50%,而聯合創辦人佔比沒有一定,要看總共有幾個人,再做分配,例如主要創辦人佔51%、聯合創辦人A佔20%、B佔20%、C佔9%。
甚至可以讓主要創辦人佔比超過三分之二,就是67%,公司的決策基本上就是他說了算。
股權結構的設計是個大學問,以上提供方向供大家參考,你也可以依照上面舉的例子再做調整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做更進階的股權結構,建議向專業人士諮詢。
當然並不是說股權平分的公司就死定了,也是有股權平分,卻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公司,所以這只是提供給大家參考。
如果你的新創事業有潛力,概念已經通過驗證,你的商品有人會買單,所以現金流也跑起來了,商業模式證明是可行的,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擴大規模。
但擴大規模需要資金、需要資源,所以後續可能會開放給投資人認股,這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創業團隊的股權稀釋太多。什麼叫做稀釋太多?
例如創業團隊的股權被稀釋到不到50%,搞的創業團隊是來幫投資人打工的一樣,完全失去創業的動力,辛苦打拼忙半天,結果金主分到的錢還比自己多。
所以一般來說,開放認股後的早期投資人,不要佔比超過20%會比較保險,因為如果超過的話,他的影響力會太大,不利於創業團隊。畢竟,創業團隊才是這個事業的核心。
合夥人怎麼挑?這個問題跟出資方式是高度相關的。
一般來說會找人合夥,為的就是合夥人之間的能力或資源可以互補,所以大家集資,湊一筆錢來創業。所以找能力互補的合夥人非常重要。
但是非常多的合夥卻不是這樣,很多是找與自己專長類似的人來創業,也許這種組成的專業能力會非常強,但可能就會欠缺其他領域的補強。
分享一個創業者很常踩的雷,就是合夥人的身分問題,例如找親朋好友創業,甚至是夫妻共同創業。其實夫妻共同創業非常常見,合得來當然很好,如果很不幸的合不來的話,恐怕非常難收拾,因為有婚姻關係、有財產分配的問題,相當錯綜複雜,畢竟創業是個現實的經濟問題,所以夫妻共同創業的話,一定要多方面想清楚再做決定。
如果找親朋好友合夥創業,會怎麼樣嗎?無論感情再怎麼好,都建議盡量不要找來當合夥人,畢竟做生意講的是利益。往往一開始大家談的都是理想的狀況,談的當然是有錢大家一起賺,但實際上的問題恐怕很多,不只是分潤的問題,經營的分歧也是常見的問題,所以一開始談的理想的狀況,往往不會發生。
而一旦合夥人經營理念不合,開始出現衝突時,恐怕就很難收拾了。因此,獨資是個好選擇,如果非得合夥的話,也一定要慎選合夥人,而且這個合夥人盡可能不要選你的親朋好友,以免未來不幸的反目成仇,那就很尷尬了。
既然合夥人要找能力或資源互補的人,表示有的人出錢、有的人出技能、有的出資源,但是錢、技能、資源這些都是不同的種類,怎麼認定價值呢?
以目前台灣的法規來說,設立公司的出資方式有這幾種:
✅現金
✅其他財產
✅技術
✅勞務(限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
看起來真的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例如三個人合夥創業,一個出錢、一個管理、一個出技術。但是,技術出資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技術出資不是你有烹飪的專長,就可以來技術出資。技術出資有嚴格的條件,必須針對你的技術鑑價,一般會由第三方的鑑價公司出具鑑價報告書,再由會計師做資本額簽證。
所以如果你想技術出資的話,除了你擁有這項專長之外,還要有辦法提供足夠的資料及數據給鑑價公司,將這項專長估計出一個價格。實務上在鑑價報告這一關,就刷掉很多打算技術出資的創業者了。
如果真的有辦法出具鑑價報告,通常這個價格也會遠低於你預估的,所以技術出資在實務上其實是不容易做的。
重點來囉!如果不是以現金出資的話,還要考量個人稅負的問題。以勞務出資為例,目前只有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使用勞務出資,假設勞務出資200萬,在取得股份的當下,就當作你有200萬的所得,必須於隔年度五月份申報個人綜所稅時,申報所得課稅。
結果公司根本還沒開始賺錢,一下子就冒出200萬的所得要課稅,對創業者來說,壓力真的很大。
其實以前的規定還會進一步區分,如果勞務出資所取得的股份有閉鎖期間,在你可以處分的當下,才要計入所得課稅了。例如規定你取得股份兩年後才能賣掉,你就可以選擇兩年後再計入所得課稅,這樣壓力就小很多了。當然,你要現在馬上就計入所得課稅,也沒有人會阻止你。
但最新的勞務出資規定是,取得股份的當下就要計入所得課稅了。所以如果你也打算用勞務出資的話,建議要先清楚這個規定,想清楚再進行,免得被補很多稅。
無論用什麼方式出資,前提就是所有的合夥人都認同,認同技術、勞務或是其他資產的價值,重點在於要訂出一個價格,以這個價格作為出資額。
至於像上面提到的,在登記實務上,技術作價的困難,或是勞務出資的稅務問題,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至少在合夥人之間,把大家的出資方式訂清楚、出資額訂清楚、持股比例訂清楚,有了這些共識,後續才好辦事。
合夥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合夥人的理念分歧、價值觀不一致,對公司未來的方向有不同看法,甚至有信任度不夠的問題。
在創業初期,信任可能是建立在友情、親情或短暫的合作經驗上,但隨著公司發展,合夥人可能因個性不合、價值觀差異,甚至是生活壓力影響合作及信任關係。
什麼叫做生活壓力影響合作?例如合夥人因個人婚姻問題影響工作表現,讓其他合夥人對他的態度或能力覺得不滿。雖然在理性上我們都知道,工作與情感要分離,公事與私事要分開,一切都以專業與數據為依據,減少情感因素的干擾,但問題是人畢竟是人,不可能完全切割得開來。所以如果你的合夥人,因為個人情感因素影響工作表現,進而影響到你們的新創事業,你能夠接受嗎?
另外一點,股東對公司未來的走向不一致、逐漸分歧,是很常見的事,畢竟每個人的想法本來就不會一樣,這時候如何溝通就很重要了,比較理想的狀況是,拿出數據理性討論,做出對公司來說勝率最高的決策。
但常見的狀況是,大家都覺得自己的看法最正確。例如對於公司未來走向「是否展店」?應該追求快速擴展,還是要保持小規模並專注品質?如果大家沒有共識,處理不好的話,這個合夥事業可能也會衝突不斷,甚至最終因為目標不同就拆夥了,關係破裂。
類似的問題還有,在公司賺錢之後,資金要怎麼使用?往往也會成為爭議的焦點。有人希望分紅,有人希望再投資。家裡經濟壓力比較大的股東,可能會希望分紅;經濟壓力比較小的股東,可能會希望再投資,打造更好的產品,或是重新裝修店面、購置設備。
所以不得不說,門當戶對真的很重要,如果股東之間的經濟實力相差很大,想法可能也會差很多,或是各方面的認知差距大,在討論經營決策的時候,也會有很多的摩擦。
但無論如何,適當的理性討論本來就是應該的,大家集思廣益,比較不會陷入思考的盲區,但不幸的是,股東常常會「假設」對方的想法應該要與自己一致,如果不一致還覺得對方的想法很奇怪,這種封閉的心態,容易導致問題重重。
再舉個例子,股東A對創業懷抱高度熱情,股東B把它當作「副業」,這兩人投入的精力當然就會不成比例,結果會怎麼樣?最終股東A會對股東B失去信任。
所以,這邊提到的種種問題,建議在創業前就要進行深入的討論,明確雙方對業務方向、成長策略、資金運用的期望。當然,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而且還沒創業時,你的認知就還沒有到那裡,所以有些事情真的要等創業後,遇到了才會知道。
而且這些問題不是討論過就好了,這邊還有一個創業者常犯的錯,就是合夥初期可能因為信任而忽略書面協議,日後卻成為爭執的根源。因此建議一定要簽訂股東協議書,白紙黑字寫清楚,甚至請律師審閱都不為過。
合夥創業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各種的喬不攏,工作分配喬不攏、分潤喬不攏。
合夥創業時,通常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每位股東會兼任多個角色,但如果權責沒有明確劃分,容易導致推卸責任,或是重疊做重複的工作,進而影響效率。
例如兩個股東都覺得業務為王,都想負責業務開發,但是因為客戶分配的問題,產生內部競爭搶客戶,結果行政工作沒人做、客服沒人做、帳沒人做,全部都放在那邊擺爛,不要覺得太離譜,真的有些新創就是這樣。
可以怎麼做呢?將每位股東的責任具體化,不要用很模糊的說法,因為很容易出問題,可能大家的認知不一樣,甚至會開始推卸責任。把責任具體化像是:市場開發、內部管理、產品研發、記帳等。
還有一些股東覺得自己「做得多卻拿得少」,別人「做得少卻拿得多」,或是「只出錢卻不做事」,工作量與報酬不成比例,這也是很常見的引爆點。
但有時候這是很主觀的,你覺得你做的事很多,別人都很閒,有可能是工作型態的問題,例如在現場作業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反觀做行銷的、做業務的、做決策的,看起來好像很閒,但是當他們在動腦思考,你是看不出來的。
例如行銷可能在想,我做的社群貼文要怎麼破圈、在研究後台數據、優化貼文、優化電子報、優化影片、網站...等,他在做這些事的時候,看起來就只是在用電腦,而當你在前場忙進忙出的,剛好撇到他一眼,他卻坐在那邊用電腦,甚至看到他在刷IG,這時候可能就會產生不平不滿的感覺,當這種不公平的感覺慢慢累積時,未來就有可能爆發股東內鬥。
不患寡患不均
這句話從古至今都是成立的。如果放任這個問題進一步擴張,就會演變成利益分配不均的分潤爭議了,因為覺得自己做比較多事的股東,會主張自己應該分比較多錢,但問題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比較多的事,無論你是在店面現場作業的人、外出跑業務的人、做研發的人、做行銷小編,每個人可能都覺得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很大,往往都會覺得自己分到太少錢了。
這邊說的利潤不只是分紅而已。問一下,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股東為公司做事情,公司需要付錢給股東嗎?」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是很多創業者卻沒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一開始沒有針對做事情的股東訂定報酬的標準,後續就有可能引發「同工不同酬」以及「同酬不同工」的問題。舉個常見的例子,A、B兩人合夥創業,因為A當店長,要花時間負責營運,所以A分潤70%,B分潤30%,但是公司不須支薪給A,因為A可以分到比較多的利潤。
這個設計看起來好像還蠻合理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是建立在公司有賺錢的基礎上才會合理,如果公司長期虧錢呢?虧錢就沒有利潤可以分紅,那A不就等於長期做白工嗎?
所以到底該怎麼分潤呢?分潤的方式是很彈性的,有很多不同方式,最基本的設計,可以讓管理者有基本薪酬,其他合夥人再來分潤,或是績效與業績掛勾,業績好就多分一點,貢獻越高就分越多;甚至最簡單的方式,直接以出資比例分配,但這種方式必須同步考量每位股東的付出與能力,是否與出資比例相符?
這邊要特別說一下,剛剛談到的績效與報酬掛鉤。以台灣的稅制來說,登記出資比例與實際分潤是一致的,因為國稅局課稅的基礎,就是以登記出資比例來課稅,但如同剛剛提到的,出資比例與對公司的貢獻度不一定一樣。
而對公司來說,出錢與出力一樣重要,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項,公司都開不成,所以不會因為你只出力、沒出錢,就不分你錢。所以實務上常出現的狀況是,實際分潤與登記比例不符。當然,這就會產生稅額找補的問題。
舉例來說,兩個好朋友一起創業,A比較有錢,出資75萬,B比較沒錢,出資25萬,但是B有的是時間,而且也有行銷及管理的技能,所以由B來經營,因此他們在股東協議書上寫清楚,分紅是對半分,一人50%。
假設今年公司賺了100萬,一人各分50萬,在分潤的部分是沒問題的。但課稅就不是這樣課了,A身上的營利所得會是75萬,B的營利所得只有25萬,在稅務上,A的營利所得多了25萬,B的營利所得少了25萬,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為了公平起見,會去計算A因為多了這25萬的營利所得,多繳了多少綜所稅?多繳的部分由B補貼給A,這樣比較公平,這就叫做找補。
所以建議你,股東協議書除了寫上出資比例及分紅比例之外,稅額找補的條款也可以寫上去。當然,有些股東比較阿莎力,不在意這一點小錢,那也沒關係,只要大家講好,並且白紙黑字寫清楚就ok。
總之,無論分潤怎麼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股東有共識,只要大家選出一個一致同意的方式,基本上就沒有大問題了。
財務問題與資金壓力,往往也是合夥創業出問題的地方,例如股東未依約出資、公司帳務問題、無償提供資產給公司使用...等。
分享一個我們碰過的案子,三個人合夥開公司,大家都講好出資金額、持股比例,也約定好幾月幾號之前要把股款匯入公司籌備處帳戶,後續才能啟動設立登記的流程。
結果當中一名股東,因為家人要住院,臨時抽不出錢來,無法按照承諾按時出資。如果大家沒有應變措施的話,可能就會導致資金斷鏈。
因為資金沒到位,這間公司可能就會難產,而且對於另外兩位資金已經到位的股東來說,變成進退兩難、騎虎難下,錢卡在那,繼續放也不是,領出來也不是。
接下來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很多創業者會急著先動作,不等錢先到齊,就開始租房子、做裝潢,結果錢都花下去了,才驚覺這個新創事業可能會難產,但是頭都洗一半了,怎麼辦呢?
因此我的建議是,先等錢到期了,再開始花錢。創業的前置作業當然要先做,先找房子、找工班、做調查,該找的、該做的一樣都要先做,只是需要花大錢的地方,一定要守住,盡可能不要讓股東先墊錢,因為一旦錢墊下去,往往就是股東財務糾紛的源頭。
這邊也衍伸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創業資金要拿多少出來?要保留多少當家庭預備金?當然,這沒有標準答案,但最基本的,不要把所有存款都梭哈壓在創業上,這樣風險真的太高了,畢竟你還要生活,還有家庭要顧。如果你孤注一擲,創業失敗不就毀了嗎?
而且,不同行業對於創業資金的需求完全不一樣,例如:有沒有加盟金?店面?倉庫?辦公室?員工?水電?
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假設創業一年內都沒有收入,算算看這一年的總開銷有多少?就是你要準備的預備金。
這邊要慎重的向所有創業者說:沒有無償這種事。如有用到合夥人的資源,請一定要計入成本,也要付錢給人家。
最常見的就是提供住家地址當成登記的營業地址,或是把自家一樓當店面,提供給公司無償使用,也許一開始的想法是,創業初期資金有限,免費提供給公司使用,但無償反而容易造成未來的爭議,因為免費的最貴。
如果未來股東之間發生任何紛爭時,無償提供房屋的這件事,可能就會被拿出來講了。為了避免爭議,還是在一開始就講清楚說明白,白紙黑字寫清楚,該付人家的租金就要付。
況且,就算真的是無償好了,國稅局也不會當做你是無償,不論是設址在親友家、自家,原則上都要設算房東的租金收入,就算房東實際上沒收錢也一樣要設算。唯一的例外,如果你設的是行號,而且營業地址的所有權人是你本人、配偶、直系親屬,這種情況就可以不用設算租金。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公司帳務。通常會從股東當中找一人來兼任會計的記帳工作,當股東彼此的信任程度沒有百分之百時,就可能對帳產生懷疑,尤其是公司分成兩套帳時,更容易產生不信任。股東在對帳的時候,發現公司自己記的帳與事務所的帳怎麼不一樣?
或是沒有及時記帳,放了好幾天再記,等到要記的時候根本就忘記當初的內容;或是付款給廠商時,沒有向廠商取得發票,這樣合夥人要怎麼確定你記的帳是對的?會不會進這個貨才1千元,結果你記1千5?
其實這些看起來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就我們實務上的觀察,往往就是這種小事,種下了不信任的種子,開始引發後續的種種問題。
人只要彼此不信任,再小的事情都會演變成天大的事情,特別像是合夥做生意,牽扯到彼此利益的時候,更是如此。
你有跟別人合夥做生意嗎?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經驗。
經由以上的介紹會發現,很多事情都要在股東協議書寫清楚,才不會導致後續一堆問題,所以接下來我們花一點時間,簡單介紹一下股東協議書。
股東協議書簡單說,就是約定各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的契約,這份協議書與公司章程是不一樣的東西。
當公司辦理設立登記時,公司章程是外部機關必要的文件,因此需要將公司章程送到經濟部或是市政府來辦理公司登記。
而股東協議書是股東之間的內部文件,辦理公司設立登記時,不會把股東協議書送出去,簡單說就是私契的概念。
以下我們快速介紹,股東協議書常見的基本項目。
資本額必須載明在股東協議書上,讓所有股東知道公司成立之後,會有多少資本額。至於資本額應該設多少,建議至少要超過公司開辦費以及營運日常支出。
(延伸閱讀:公司資本額設立指南:1元開公司?避免過低資本額帶來的經營風險與法律責任【聖彥學堂】EP.23)
在確定了公司資本額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總共會有哪些股東?每位股東分別要出多少的出資額?資金應該在什麼時候到位?分別占資本額的百分比是多少?簡單說就是股權結構與出資時程。
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股東持股比例,原則上持股比例就是表決權數,這邊我們以最常見的的情況舉例,就是一股一權,暫時先省略特別股以及其他股權規劃的情況。既然一股一權,當然錢出的多的股東,表決權也會比較多,也就會相當程度的影響股東會的決議。
在股東協議書上載明營業項目,甚至把公司營運的方向以及具體的規劃先確定下來,比較能夠確保所有股東投入的資金都運用在已經載明的營業項目上,而不是拿去花在與營業項目無關的其他地方。
這樣除了可以把公司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口上之外,也能減少股東之間的紛爭。
(延伸閱讀:如何選擇公司營業項目?可以進行多項選擇嗎?未來是否可以修改?【聖彥學堂】EP.25)
公司營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決策,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召開股東會來決議,如此勞師動眾召開股東會,結果只是決定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大家應該都會抓狂。
因此必須要有明確的決策程序與職責權限,讓董事、監察人、經理人、股東各司其職,確定各自的權限在哪裡,有利於公司業務的執行與整體的運作。
新創公司的股東身兼公司職務是很常見的事,例如身兼董事或監察人或經理人,如果有領取薪酬的話,也要在股東協議書寫清楚,千萬不要認為股東A有領導管理的長才,就應該無償擔任董事,或是股東B有會計長才,就應該無償處理財務報表,這些職務以及薪酬都應該在一開始就先談妥,並且記載在股東協議書上,避免後續再來吵架。
如果你設立的是公司組織,有獲利時通常是扣除20%營所稅及10%法定盈餘公積之後,剩餘的部分要經由股東會決議,視決議結果分配給股東,或是將盈餘保留下來不分配給股東。
但是如何分配還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公司是否訂有股息?若訂有股息應優先分配,分配股息完剩餘的部分才是可以分配的紅利。
那麼,紅利的分配比例以及分配頻率呢?分配比例通常是照持股比例分配,而分配頻率是一年分一次,或是半年分一次,或是一季分一次呢?這些也都需要在股東協議書上寫清楚。
公司可能會賺錢,當然也可能會虧錢,如果虧到連資本額都不夠用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是否需要向股東借周轉金(股東往來)?或是需要向既有股東增資(現金增資)?甚至當虧損到一定程度時,公司就解散註銷,也是一種方式。設置好退場機制,才不會捨不得停損,陪到脫褲子。因此,建議這些也要一併寫清楚。
隨著營運狀況的改變,可能會遇到有新股東加入,或是要增資,甚至原股東退股的情況,建議可以先預先做好規劃,例如新股東加入的條件,或是增資認購價的認定。
如果有股東想退股的話呢?明訂退股股東的原出資額,以什麼條件、什麼金額轉讓給其他股東(轉讓條件),讓公司能夠正常營運,不要因為卡了一個想走卻走不了的股東,而讓整間公司動彈不得。
以上談的是股東協議書常見的約定項目,另外還有一些沒有談到的部分,你也可以依照股東的需求,視情況增添進去,例如:帳務查核頻率、競業禁止條款、股東違約處理。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協議書內容也不是想怎麼訂就怎麼訂,契約牴觸法律的部分可能會無效。
建議你,千萬不要嫌麻煩就不簽股東協議書,或是基於對合夥人的信任,認為簽了好像不信任對方,不簽反而可以帶來絕對的信任。
因為實務上看過太多股東大亂鬥了,這真的是創業者不願面對的噩夢。所以還是建議你,完善的股東同意書能避免創業過程中不必要的爭議,為公司未來的穩健運營奠定基礎,絕對不要忽視他的重要性。
如果看到這邊,你已經被合夥事業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嚇到了,想開一人公司來經營就好,建議你看一下開公司要有幾名股東?幾名董監事?只有一個人也可以開公司嗎?【聖彥學堂】EP.27
接下來是本集影片的精華,幫大家重點總結:
無論你是獨資或是合夥,創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活下去,所以你一定要知道:現金流是企業的命脈。有時候現金流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損益,建議你看一下這部影片,相信對你公司的營運會有所幫助。【破解現金流迷思】掌握這3個技巧,從此告別資金短缺!|EP.58
一對一線上會議
想要有效率的解決創業的財稅問題嗎?邀請你立刻行動,免費預約我的一對一線上會議,讓我協助你「建立財稅思維,避開創業地雷」 https://bit.ly/sytax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