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非蔑稱到蔑稱:探討「支那」一詞的演變

力陸-avatar-img
發佈於其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事实上支那一词在很长时间里不算蔑称,哪怕在中国也不被视作蔑称。

在中华书局于1981年6月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的第一版印刷中,存在几个篇目标题如下: “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1897年8月中下旬) “〈支那现势地图〉跋”(1899年12月22日) “支那保全分割和论”(1903年9月21日)

“支那问题真解”(1904年8月31日)

“《支那革命实见记》序”(1908年6月)

其中篇目标题或内容均有出现“支那”二字。从以上可以看出至少在1908年6月及之前,“支那”一词并无贬义,指代的也只是中国。 下图出自“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可见此时的支那并不是蔑称。

raw-image

康有为之女康同璧曾于1902年写下一首诗:

舍卫山河历劫尘,布金环殿数三巡。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这首诗还被毛泽东称赞过。

那为什么后来变成蔑称了?首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经历过自豪→质疑→无所谓→厌恶的态度变化。

当时的中国知识份子和日本人将以汉文明和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称为“支那”。所以该词最早可能是在知识份子之间逐渐贬义化的。

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有社会地位的人经常从日本人或日本兵那接触到“支那”这个词,他们有的人并不知道“支那”一词在日本人的口中仅指以汉族文明为主体的中国,加上彼时中日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就可能以为这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蔑称(或许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不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国人来称呼他们的国家和他们,而是使用其他词,是出于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恶意),然后这个想法就在中国部分人中传播开来,并导致支那逐渐被部分中国人抵制。这应该就是“支那”一词的贬义化的起始,主要源于两国之间缺乏沟通以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怀疑态度。


但是有个问题:彼时中国普通民众知道支那这个词吗?

我们包括很多普通民众今天几乎都知道支那一词,并认为是对中国的蔑称,这个词如今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辱华场合。但这代表那时的大多数普通人也知道这个词吗?

去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拍的抗日片,也会丑化日本人,但并不提“支那人”的。想必不是因为当时的编剧不知道日本人当时管中华民国叫支那,而是那个词在中国的一般民众里不为人知。

实际上至少在80年代,支那在中国大陆还不是蔑称用法:

出自197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出自197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可能是因为支那是蔑称这件事,只在政府和知识份子之间熟悉,而普通民众和非政府人员是不清楚的。所以CCP赢得内战建立的PRC,就很长时间没有支那是蔑称这种认知,因为这认知只流行于1949年前的中华民国政府和知识份子之间。在PRC,支那可能到80年代后才被公认为蔑称,所以现在中国官方基本不称“印度支那”,而通称“中南半岛”了。

(“中南半岛”一词是于右任于1941年提出的,他认为,“至于「印度支那」一名,原系日人对于西文之译名,而「支那」一词含有轻视之意,陈先生主张更改,予亦主张更改。……实其界于中国与印度之间,仅就「半岛」之地理位置而言也。予今提议命名为「中南半岛」”。)

(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因为随着PRC建国后在中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抵制使用“支那”这事被搁置了。也就是当时人不在乎这词是不是蔑称了,或者忘了这词是蔑称)

按理说,支那作为一个在政府和知识份子之间流行的词语,即使支那是蔑称这事情于战时就在这些人中得到一致认可了,但是普通民众是很难接触使用该词的场合和机会的,更别说那时的普通人大多是文盲,很难想象会对一个他们很少听到和见到的“支那”一词抱有如此大的应激性并认为这是外国人对他们的蔑称。

那么支那这个词是如何广为传播并作为一个“蔑称”到人尽皆知的地步的?

我认为这个能流行起来是香港影视剧的锅。

香港影视剧尤其是抗日的影视剧,描绘了一群说着“支那猪”“支那人”的侵华日军形象,使得支那与反华联系了起来。

经典回顾之“你们这些支那🐷”

经典回顾之“你们这些支那🐷”

经典回顾之“支那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经典回顾之“支那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80、90年代刚好是香港影视剧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年代,这一印象也就跟着传入了中国大陆。当时的中国大陆人普遍文化水平一般,当然不可能知道支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只看到香港影视剧里的日军说着“支那”,所以就将支那与侵华、反华联系了起来,于是中国大陆人在心里就对支那一词有了不舒服的感觉。

我怀疑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台湾。台湾人也受到香港影视剧的影响(80、90年代的香港文化产业很强大,连当时处在东亚文化输出前线的日本人都有受香港文化产品影响,我认为台湾人不可能不受影响),将支那和反华联系起来,于是台湾人就用支那来辱骂中国人。

中国人上网后接触到台湾人的网络发言发现台湾人用“支那人”来骂中国人,再加上香港影视剧对中国大陆人的影响,于是支那这词的性质在中国就彻底变成了蔑称。

另外现代日本人如ネトウヨ也用シナ、47来骂中国,支那=シナ=4(シ)7(ナ)。所以认为日本人不骂中国支那显然也是不对的。不过有些日本人似乎不觉得“支那人”这个词有什么问题,我在日版Quora上看到有日本人问“为什么香港人台湾人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这个词有什么不好的含义吗?”,这么看可能有的日本人并没觉得支那这个词有什么侮辱性。





avatar-img
1會員
22內容數
about history and geograph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力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探討「支那」一詞的歷史演變,從其並非一開始就具有貶義,到成為侮辱性詞彙的過程。文章分析了清末民初時期,「支那」一詞作為中國和日本對以漢族文明為核心的中國的稱呼,以及其與「中國」和「漢」的區別。並從歐洲地圖的歷史演變和語境差異,解釋「支那」一詞的起源和使用原因。
老挝实际上是两个词,并且是从老挝语里翻译过来的,且早已有这个词。
介紹蒙古帝國征服軌跡中鮮為人知的一些歷史。
所谓中华民族,其实按孙中山的想法来说就是想要其他民族被汉化,然后和汉族一起被叫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构建就是以汉人为中心并对其他民族进行汉化以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这也是为什么华人通常指的基本上是汉人或者完全汉化的民族,而非汉文明的民族通常不被算作华人或者说中华民族。 以下均出自孙中山的语录:
探討《格林童話》中“會唱歌的白骨”故事並與傳統謀殺歌謠“特瓦姐妹”的相似性進行比較。
這篇文章探討了“魔”字的由來及其在多種語言中的演變歷程。
探討「支那」一詞的歷史演變,從其並非一開始就具有貶義,到成為侮辱性詞彙的過程。文章分析了清末民初時期,「支那」一詞作為中國和日本對以漢族文明為核心的中國的稱呼,以及其與「中國」和「漢」的區別。並從歐洲地圖的歷史演變和語境差異,解釋「支那」一詞的起源和使用原因。
老挝实际上是两个词,并且是从老挝语里翻译过来的,且早已有这个词。
介紹蒙古帝國征服軌跡中鮮為人知的一些歷史。
所谓中华民族,其实按孙中山的想法来说就是想要其他民族被汉化,然后和汉族一起被叫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构建就是以汉人为中心并对其他民族进行汉化以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这也是为什么华人通常指的基本上是汉人或者完全汉化的民族,而非汉文明的民族通常不被算作华人或者说中华民族。 以下均出自孙中山的语录:
探討《格林童話》中“會唱歌的白骨”故事並與傳統謀殺歌謠“特瓦姐妹”的相似性進行比較。
這篇文章探討了“魔”字的由來及其在多種語言中的演變歷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作者: 史景遷 原文作者: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 朱慶葆, 鄭安, 李永剛, 計秋楓, 蔣捷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3初版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這本書是杜爺爺同名論文改編,之前也有跟風下載來看了幾頁就擱在一旁,不論是書還是論文,對我來說都太難讀了,因為裡面充斥著文言文,甚至中國先秦,殷商古文,根本是我的大苦手。
Thumbnail
《辭海》上架之際,雖然文化大革命已成過去,但貫穿《辭海》的內文,還是沿襲文革那一套紅得很的意識形態詞彙。透過版本比較,或者能一窺時代輪廓,觀察在洪流中,我們曾經如何行正路或走歪途。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作者: 史景遷 原文作者: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 朱慶葆, 鄭安, 李永剛, 計秋楓, 蔣捷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3初版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這本書是杜爺爺同名論文改編,之前也有跟風下載來看了幾頁就擱在一旁,不論是書還是論文,對我來說都太難讀了,因為裡面充斥著文言文,甚至中國先秦,殷商古文,根本是我的大苦手。
Thumbnail
《辭海》上架之際,雖然文化大革命已成過去,但貫穿《辭海》的內文,還是沿襲文革那一套紅得很的意識形態詞彙。透過版本比較,或者能一窺時代輪廓,觀察在洪流中,我們曾經如何行正路或走歪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