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快樂!
被考試跟地震跟重感冒折磨完,拖延了一段時間後終於發文了!
今年是豆比第三度參與臺灣手語教育學會研討會,參與完總是很想大聲呼喊:
「各位手語老師們~手語翻譯員們~對手語有興趣的熱衷者們~CODA們~不到2000元就可以參與兩天扎實和豐厚研討會!
cp值爆表啊!有機會真的要好好參與學習呢!」
1.看或聽前輩手語翻譯員的手譯或口譯以精進翻譯技巧
2.手語教師們獨特的教學方式和用心經營教師社群
3.手語研究者針對特定議題的精闢分析
4.聾人子女的聽人父母的教養歷程
5.聾人表演者的經驗分享
6.中英口譯員的手譯教學系統化分享
(6.豆比最有感)
有太多思緒擾動和想法縈繞在腦中,豆比會一一分享,歡迎豆子們留言討論!
針對4., 媽媽的分享讓豆比想起一篇關於在爲聽障/聾人孩童尋找手譯員的消息。
印象中是一位學齡孩童,看文字敘述,如果不仔細思量,會認為只是單純一位孩童有聽力損失,但會基本手語,需要一位手譯員協助在學校課堂上轉譯,傳達知識和布達訊息。(放學似乎要協助載回家)
另外,孩童在跟同學的交流上也會有困難,因此工作內容也包含手譯員要全程都在孩童旁適時協助,包含協助學生完成功課---感覺是協助聾童融入環境的「共融」美好景象對嗎?
豆比最近閱讀了「從『Deafhood』的角度看手語翻譯」這篇文章後,才想起此事,內心也升起些許擔憂:
手譯員的角色界線「模糊不清」:
1.手語翻譯員->翻譯
2.老師->教學
3.輔導->談心
4.保母->照料
5.朋友->陪伴
手譯員身兼多職,這是一件好事或壞事嗎?
孩童獲得全面服務,這是一件好事或壞事嗎?
任何事都要全面剖析才能權衡之中的益處和弊端,這制度其實對於手譯員和孩童雙方都有影響:
先談手譯員角色模糊對「手譯員」的影響好了:
優點:
1.全面參與孩子成長:
手譯員可以全方位了解孩童的需求,協助孩子更有效地融入課堂與同儕環境。
手譯員能感受到幫助孩子的成就感,尤其是孩子學業進步或社交成長時。
(以這種情況來說,就是有老師或陪伴者特質的手譯員特別適合這樣的案子,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雖然照顧者很辛苦,但孩子的進步真的會很讓人感動!)
2.多重技能發展:
手譯員除了翻譯之外的角色(如教學、心理支持、情感價值)可讓手譯員培養更多技能,有助於專業發展。
(也可以說是同時培養了社工、輔導、老師的特質或能力吧!)
3.建立深厚的信任關係:
手譯員長期陪伴有助於建立手譯員與孩子及家庭之間的信任,彼此更了解需求與期望。(對於豆比而言,手譯員角色或許有點像家人了,或者說一種 ”Mentor“ 的角色。)
缺點:
1.角色負荷過重:
同時擔任翻譯員、輔導員、老師等多重角色,容易導致工作負荷過大,甚至職業倦怠。
無法專注於本職翻譯工作,可能影響翻譯的準確性與專業性。
(這一點其實是豆比最憂慮的角度,翻譯本身已經是多工的工作:耳朵吸收資訊->消化理解->轉譯成另個語言->用手或嘴巴輸出,其實是疲憊之事,更甭提如果聾童本身有情緒障礙或社交問題,手譯員也必須在一旁協助。)
2.專業界線不明:
無法明確界定自己的職責,容易在孩子或其他教師間引發角色認知上的混亂。
可能被期待或要求承擔教師、輔導員的責任,導致壓力增加。
3.專業價值可能被低估:
如果手譯員的工作被過度泛化,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額外的支援」而非專業技能,影響其薪資與地位。
(1,2,3 其實是相互關聯且可避免的結果,也就是在最一開始校方、導師、家長、手譯員、聾童、(甚至同學)之間就溝通好各自角色的職務劃分。)
4.情感依附問題:
長期近距離接觸可能讓手譯員與孩子過度依附,增加手譯員的心理負擔。(當然這個很看手譯員本人的特質,如果是很容易與人產生情感連結的人,這是潛在問題。)
那麼對聾人孩童的影響呢?
優點:
1.獲得全方位支持:
手譯員能在學習、社交和生活上提供即時幫助,讓孩子感覺有更多安全感。
孩子可以藉由手譯員的協助,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和融入同儕群體。
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
孩子與手譯員的長期互動能帶來情感上的依靠,特別是在遇到困難時。
2.促進自信與學習效率:
在有手譯員適時指導和鼓勵的情況下,孩子能更自信地參與課堂活動。
缺點:
3.過度依賴手譯員:
孩子可能無法學會自主解決問題,過度依賴手譯員的協助,進而影響其獨立性發展。
社交能力可能受到限制,因為手譯員的介入會讓同儕交流減少。
4.失去隱私與空間:
手譯員的全程陪伴可能讓孩子感到缺乏自主空間,尤其是在需要自己處理某些情境時。
5.與同儕的隔閡加深:
同學可能會把手譯員的角色誤解為「保母」或「老師」,進一步強化孩子的「特殊化」印象,阻礙自然的同儕互動。
6.影響孩子的心理壓力:
孩子可能感到無形的壓力,害怕自己的表現或行為被手譯員和他人過度解讀或批評。
但,這始終是豆比和ChatGPT組織的想法,真實的情況其實可以有很多彈性空間,最重要的是父母、老師、手譯員、聾童、同學之間需經歷多次且深度的溝通,並且有制度化規範,像是
明確界定角色與職責:確保手譯員的核心工作是語言轉譯,其他支援角色應由專業輔導員或教師分擔。
提供專業訓練與支持:加強手譯員的心理支持與多角色管理能力,同時確保其薪資與地位與角色要求相符。
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這種模糊性對雙方的負面影響,也進而提升手譯員的專業性與聾人孩童的學習與生活質量!
最後豆比想說一句:手譯員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無論是教育現場還是日常生活,他們始終是語言平權的橋樑,是聾人社群與外界連結的關鍵角色。
然而,近期手譯員預算被刪減的消息令人擔憂,這不僅削弱了手語翻譯的專業發展,也可能對聾人族群的權益保障帶來深遠影響。
政府在規劃預算時,應深刻認識到這項服務對於提升資訊無障礙的重要性,確保每個人都能公平地參與社會生活,這是義務更是基本人權。
期待相關單位重新檢視預算刪減的決策,給予手語翻譯服務必要的支持,讓我們能共同邁向真正的共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