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確定?」
無論是新聞、社群媒體,還是親友聚餐,似乎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充滿信心:
💬「房價一定會跌!」
💬「這支股票穩賺不賠!」
💬「早上喝咖啡傷身體!」
💬「不結婚一定會後悔!」
但……你確定嗎?
自信 vs. 正確:你確定和你對了,哪個比較重要?
有趣的是,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極易犯 「過度自信偏誤」(overconfidence bias),也就是說,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通常比實際知道的多得多。
這種錯覺不僅出現在投資、健康、社會議題上,甚至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 餐廳迷思:你走進一家人潮滿滿的餐廳,直覺反應:「這家一定超好吃!」但事實可能只是因為這間店開在捷運站出口,大家只是貪圖方便。
📌 減肥誤區:朋友推薦一個「超有效」的減肥法,結果忽略了他最近感冒,吃不下飯,自然瘦了幾公斤——根本和那套飲食法無關。
📌 標題陷阱:新聞標題寫著:「研究證實,每天喝某種酒可延長壽命!」點進去一看,研究樣本只有 15 個人,還是酒商贊助的研究。
我們的大腦習慣於「快速得出結論」,但快不代表對,確定也不代表真實。
如何避免當「自信錯誤王」?
🔍 1. 常問自己:「我可能錯了嗎?」
有沒有可能,你相信的東西其實是錯的?這是一種自省的習慣,能讓你避免被自己的主觀看法牽著走。
🧐 2. 質疑資訊來源:「為什麼他要讓我相信這件事?」
這句話適用於新聞、廣告、政治發言,甚至親友的建議。對方的動機是什麼?這條訊息有沒有經過篩選和包裝?
✍️ 3. 記錄思考,確保邏輯清晰
有些觀點「聽起來對」,但當你試著寫下來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邏輯根本站不住腳。
⚖️ 4. 評估他人的建議,避免盲從
別人的經驗未必適用於你。例如:
✔ 朋友因為轉職變得快樂,不代表你也該辭職。
✔ 某位 YouTuber 靠投資加密貨幣翻身,不代表現在進場就能賺錢。
🔬 5. 確保結論建立在合理的推理與證據上
如果你的觀點來自 「某某網紅說的」、「我朋友的朋友試過有效」 或 「大家都這麼說」,那可能需要再多查點資料。
結論:求真,永遠比「對」更重要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對的,但與其執著於「正確」,更重要的是保持求真的態度,並擁有隨時修正自我錯誤的能力。
下次當你聽到一個「鐵一般的事實」,先別急著點頭,先問問自己:
✔ 「我確定嗎?」
✔ 「這資訊來自哪裡?可信嗎?」
✔ 「如果我錯了,會怎麼樣?」
這不是要你變得懷疑一切,而是讓你能在充滿噪音的世界裡,保持理性與清晰的思考。
因為最危險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以為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