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只是壓力大想透氣,但我每晚都夢到她跟那個男生在咖啡廳接吻的樣子。」Ray揪著T-shirt下擺,泛黃的衣料被他擰出深色皺痕。診間落地窗外飄著細雨,這個27歲的遊戲工程師第三次帶著黑眼圈來談出軌的女友May,卻在每次會談最後都問:「要怎麼讓她相信我真的不介意?」
Ray的狀況讓我想起依附理論中的「焦慮型依附」,這類伴侶常將對方需求置於自我價值之上。當他反覆說著「她只是需要被理解」,其實是透過「合理化」防衛機制來維持關係假象。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指出,這種過度融合的關係模式,往往源自原生家庭的情感缺位——Ray童年時總要安撫酒癮父親的情緒,早就練就「把別人情緒當自己責任」的生存技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創傷性連結」,當背叛發生時,大腦的背側前扣帶皮質會將痛苦與愛情混雜,產生類似成癮的戒斷反應。Ray手機裡存著365天幫May買早餐的照片紀錄,與其說是深情,不如說是透過儀式化行為來抵抗關係失控的焦慮。
May願意參與伴侶治療的態度頗具玩味。她在聯合會談時總把美甲刮得喀喀響:「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離不開Ray。」這句話暴露的,是出軌方常見的「責任外包」心理——既想探索新的關係可能性,又不願承擔結束現有關係的罪惡感。
從情緒取向治療(EFT)角度看,她的出軌行為實則是種「抗議行為」,就像童年時總用離家出走引起父母注意的少女。當治療深入挖掘,發現May成長於高成就要求的家庭,她的出軌對象恰巧是反對權威的樂團主唱,這種「補償性投射」恰恰反映出她在親密關係中未被滿足的自我追尋。
我們用空椅法重現爭執場景時,Ray突然對著代表May的椅子哽咽:「妳知不知道,我連生氣都不敢?」這瞬間的覺察成為轉折點。我引入Minuchin的界限概念,教他們用「情緒溫度計」區分關心與越界。當May首次說出「你不用為我的快樂負責」,Ray愣住後翻出筆記本,鄭重劃掉上面寫了三個月的「挽回計畫」。
八個月後追蹤,這對伴侶選擇分居但維持情感連結。Ray開始參加衝浪社,May則報名了心理學課程。最近傳來的照片裡,他們並肩站在海邊,中間隔著的半步距離,在夕陽下拉出細長的影子。這或許就是愛情最真實的樣貌——不在於是否廝守,而在能否讓彼此在關係裡長出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