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爸媽保護下只體會到快樂與不快樂,而後開始上學到出社會,出現更多錯綜複雜的情緒。有時會突然想起過去的事害怕重盪覆轍,有時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焦慮,當這些繁雜的情緒爆發出來,就會想遠離人群,也沒有發洩的窗口,讓自己迴盪在黑暗的路口,無法走出...。
雖然我們知道每個人個性不同,但為何有些人可以容易排解,有些人卻會愈陷愈深?
本書作者金雅拉為韓國臨床心理學會認證的臨床心理專家,也是韓國保健福祉部認證的精神健康臨床心理師。寫此書帶讀者們深入觀察這兩種情緒在過去和未來會以怎樣的面貌出現,並進一步說明如何擺脫時間束縛眼下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另也提供鍛鍊心靈肌肉,讓身心獲得滿足及理解。本書提供方法,最重要任務就是每天鍛鍊。
作者寫道:假如我們無法對情緒進行細分,或者只強調、突顯某些情感,那麼就難以體會到各種情緒,並且只能籠統地以愉快或不愉快來分類。
人類的成長除了大腦的快速發展,情緒也會跟著隨之發展。體驗的環境越多,情緒感受也就越來越複雜。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向受試者展示各種主題影像,結果表示受試者感受情緒不只六種,而是二十七種。快樂,我們可以細分,但對於不快樂這件事,我們卻不願再深入細分。
感到害怕,我們會立即逃離;我們憤怒,也會想逃開。日常上的一點不快樂若時常容易往深層的內心走去,就會演變成痛苦,甚至會影響日常機能。
憂鬱和焦慮之所以如此常見,原因在於它們是由多種情感結合而成的複合情緒。唯有對這兩種情緒有所認識,並具備調節能力,才能時時守護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鬱悶、挫折、不安,我們都會用煩躁和生氣來表達。煩躁我們會認定是焦慮的傾向,但也可能是憂鬱的傾向,要如何分別,其實很難。比如,減肥一直減不下來,感到煩躁,也會感到不安。
作者寫道,憂鬱症會情緒低落、無力感、興致缺缺、食慾及體重減少或增加、失眠或嗜睡、不安及焦躁、思考及行動遲緩、疲勞、價值感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自殺意圖、反覆回顧過去等等。
焦慮症則會表現為睡眠障礙、消化不良、心悸、呼吸困難、易怒、肌肉緊繃、疲勞、無法緩解憂鬱型思維、對他人的視線敏感、注意力難以集中、強迫控制、完美主義等等。
乍聽之下,兩個症狀也能說一樣,也能說不一樣,有點模凌兩可,讓人搞不清楚,但這兩個症狀有同樣的態度,那就是面對「失去」。在人生路途上,人免不了遭逢失去的事物,比如親人的離別、死亡、失敗等等,剛開始失去重要事物,我們會感到哀傷,而每個人看待失去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會在重新站起,有些人則會陷入深淵。而憂鬱看待失去會停留在無法挽回的過去,焦慮則是漂浮在難以預測的未來。
倘若日常有上述那些症狀,感覺一下像憂鬱,一下又像焦慮,那該怎麼判斷呢?作者寫道:心理諮商雖然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對話,但持續深入的話,就會發現是語言中承載的心在互相交流。我們單用肉眼無法正確判斷出身體內發生什麼事情,就連本人實際也無從得知,因此,可透過與心理諮商師進行長時間的對話,讓諮商師讀出對方的心是以何種模式運作。
「過去就讓他過去吧!我們應該要繼續向前行!」產生負面一段時間,就會打起精神在內心提醒著自己不應該沉溺於過去,用樂觀態度向前走。但對於憂鬱者來說,卻是困難重重。憂鬱者會過度回顧過去,當情況持續惡化,就會被過去埋沒而無法自拔。但從另個角度看,憂鬱其實是想好好過生活的挫折感,也就是過去若過得好,現在的生活就會更加順遂,因此總是不停地回首往事。
憂鬱症的發生與意志力無關,它就像是心靈的感冒,就像有些感冒即使不怎麼吃藥,也能自然痊癒,但有無論怎麼吃藥都不見好轉,憂鬱症也是同樣道理。
我們很常說「以備不時之需」,平時做好準備,之後才不會手忙腳亂。而對焦慮的人來說,就像是過度的準備,為未來做打算,擔憂越多,反而被焦慮給吞噬。作者寫道,如果一味地把焦點置於未來,反而會陷入焦慮漩渦,導致未來一步步吞噬現在。
焦慮有一種不顯於外的特徵,雖然當事者的內心已呈現戰爭狀態,但外表卻完全看不出來,就像是一座無聲的戰場。
焦慮,也是不可忽視的症狀之一。其特徵就是你會以為只是跟平常一樣發發牢騷而已,其實內心早已感到焦慮,只是自己不清楚。
憂鬱和焦慮就像不停時炸彈一樣,會突如其來地爆發出來,若沒有好好撫平,也有可能會傷害到身邊的人。作者介紹鍛鍊心靈肌肉十六階段練習,能夠提高對壓力的基本耐受度和免疫力,除了對預防心理疾病有益,遇到突發事故時也能較快地復原。這十六階段包含:
以上16階段,或許你會覺得這些不是平時大家就知道的事情嗎?知道簡單,做起來卻不簡單,當憂鬱與焦慮一來,自己會無法控制那些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而這些練習最主要的就是要專注當下。練習將心停留在現在,一開始你會想排斥,覺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若想改變,就要從自己開始,唯有自己心靈改變,一切將會有所好轉。
每個人碰到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就會感到焦慮或者憂鬱,等到事情有所解決或者想出辦法轉個彎,就會自然而然地排解,而有憂鬱和焦慮症的人陷入困境時,就很難從中走出,若身邊人對他說正向的話,其實他們都知道,但就是無法釋懷,也可能越陷越深。環境越發達,人們壓力就越大,因此引發憂鬱與焦慮症狀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實際發病如何,我們不清楚,反而覺得他們怎麼那麼負面,漸漸遠離。當身邊有此症狀的朋友,與其用苛刻的言語對待,不如試著了解他們。
也因現在的醫學發達,更容易透過外界力量尋求幫助,除了醫學,也能透過書籍照著內容步驟慢慢鍛鍊心靈、慢慢練習。過去與未來我們無法改變及預測,唯有改變自己的想法,把握美好的當下,就讓我們繼續重新熱愛這世界。
所有的存在與經歷都有其意義,但願你能持續對未來抱有期待與希望。-作者金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