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的異業合作?贊助?籌碼不多的情況下真的太難了
方格精選

舞台劇的異業合作?贊助?籌碼不多的情況下真的太難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先說結論,我沒辦法跟大家分享尋求贊助的經驗,因為我在進行售票演出的經驗裡,有提過贊助的都失敗了,合作交換的倒是有。在這條路上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的,這邊就請容我用整理自己思路為出發點,來分享我的想法。也非常歡迎如果有想討論,想分享的朋友可以在留言一起聊聊。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在學校做演出大概只有畢業製作會售票(有時也不會),在劇場門口的前台,會放一顆樂捐箱,希望大家支持一點,這大概是做演出贊助最早的雛型。更早的時候,高中時社團做期末成發,也經歷過拿著演出介紹去學校附近的店家一間一間問能不能贊助,那時會贊助的店家大概也是一、兩仟塊,對當時來說幫助很大。

但轉換到現在,不會再有學生紅利可以厚著臉皮去要贊助,更多的是想在製作中,藉由「演出」這個事件的曝光,讓演出所討論的議題有更多機會被看到,而去跟該議題有關的單位來尋求贊助。

不對,說贊助更像是對方因為支持、欣賞而無條件支持我們,但可能我能力不足或選題方向不對,經驗裡沒有遇過這種好事,所以我很難說我真的談成過贊助,有過的幾次經驗更像是合作。

raw-image



合作的本質是利益交換

我現在傾向認為所有的售票演出都有商業的成份,本質上是兩方互相透過對方提供的內容得到滿足。觀眾透過演出得到滿足,演出透過觀眾付費的票房得到收入,廠商/工作人員提供演出的硬體/內容來獲得薪酬。用這個基礎思考,舞台劇擁有的籌碼,也就是能提供給潛在資助對象的內容,究竟有哪些?

這題我相信每個演出能提供的都會截然不同,但就我能想到的來說說,暫且想到的有曝光度、題目連結度、提供體驗的可能。

曝光度來說,除了演出的觀眾人數外,社群媒體的宣傳曝光也會其中之一,甚至可能比演出的觀眾人數來得重要。因為若以台北大型演出場館國家劇院來說,四場演出的人數全滿不到6000人,基數對廠商來說實在太小。社群媒體的曝光反倒有機會在演出單位的長期經營、演員卡司的加持、演出題目的流量等,有機會衝出更高的瀏覽量。但老實說,單純提到贊助合作的貼文,通常互動跟流量都偏低。

大部份只要有合作的廠商,貼文曝光跟宣傳品上出現logo都是基本操作。舉例來說,曾經合作過一個情趣用品平台,除了會在貼文裡tag他們外,還會有一篇配合他們近期的宣傳目標做特定的貼文。


題目連結度這點,除了跟選題有關外,也跟能找到多少對相關題目有興趣的重點人物有關。題目本身在演出當下的潛在討論度、公益性、公共性、話題性也都是被考量的部份。不過既然會有交換,那對方自然要評估演出單位會怎麼操作/演出該題目,是否符合他們的想像?是否與他們的核心方向有衝突?這點其實相對難協調,因為面對同一個題目,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創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主題被合作單位影響,合作單位也會希望演出中不要暴走或是朝向他們反對的方向,偏偏戲劇衝突或創作內含的反諷可能就在這裡。

但這部份相對的如果找到共同的切角,那就會好談很多,例如去年做的其中一個演出,因為有邀請德國演員來台,這個演員剛好同時有一部電影上了台灣媒體的串流平台,因此找到了德國、演員這兩個切角,也因此跟媒體談了一個講座。

體驗可能這部份比較常見的是廠商提供商品給觀眾,藉由演出這個場合,讓觀眾體驗商品,對演出單位來說更多的是提供觀眾服務,以及透過物品增加曝光及觸及率。也因為是商品,對廠商來說比起真金白銀更有談的空間,那就是在交換時能換得什麼,做為製作上考慮的方向了。

之前跟酒廠合作其實就是在這一點上進行,一方面是演出本身與酒廠地點高度相關又有直接在劇中提到酒廠的酒,而在台灣至少是台北,該酒都比較少見,於是酒廠贊助了酒讓觀眾及演員體驗。

另一部份也很常見的就是演出票卷做為交換,與前段的體驗有點顛倒過來,由演出單位提供內容給廠商,讓廠商的客人得到體驗,而演出單位可能得到其它的資源或是現金。如果有人曾經在商場、信用卡各種換贈的贈品中有演出票卷的選項,我想應該有部份機會是這個路線。


交換過的資源

從前面提到的內容,可以發現對我來說幾乎都不太像純然的贊助,因為我方仍有資源被交換出去,雖然這些資源對廠商來說可能小得可憐,在他們的立場也像是一種贊助了。

不過回到整體製作成本上來說,換回來東西的價值如果能大於換出去的,那也的確在過程中得到了好處,畢竟要直接或得十幾萬現金補貼預算的機會太低,節省成本就有機會讓最後的利潤增加,不失為一個方式。

在合作這條路上我還很菜(必須不斷強調),如果看文的你有經驗過任何覺得有意思的,也希望能被分享到。

製作的過程中任何事項其實都有花費成本,所以能用手上已有資源換到,也都很慶幸。這邊儘可能我經手過的內容中,在許可範圍內舉例:

  • 情趣用品廠商贊助了真正的情趣用品,讓演員在舞台上使用,這就讓我省去買這些情趣商品的成本,好的情趣商品…不便宜;而我這邊交換的則是貼文以及節目單的廣告頁。
  • 酒廠贊助了酒,讓我給觀眾試喝,我增加了一個在社群上及現場與觀眾互動的機會;而我提出的也是貼文及節目單廣告。
  • 文化工作者提供了特殊的商品,讓我在演出前台進行與題目有關的販售,一樣是與觀眾多一個互動;這次的商品比較像是寄賣,賣回的金額有返還給該工作者,但同時我們也獲得了一般不好拿到的演出用道具。
  • 跟公視用一則貼文互換,為從德國來的演員舉辦講座,我方跟公視同時從對方那邊得到彼此的觀眾,不過公視的流量比我方大得多。
  • 書店提供了店頭的宣傳影片播放,我方則提供了相應的票卷。


其它

這邊短短提一下過去曾想過但從來沒有真的執行成功的是純然的金錢贊助,前幾年有提出法案是企業贊助藝文團體,其金額部份可以認列支出做為稅務折抵的計算之一。但我記得當時研究過,這個方式對企業來說,抵扣的稅額還是少數,等同還是會實際支出一筆錢給演出團隊。做生意的人都需要獲利,叫人白白給錢真的是很難開口。

這種笑著給人錢的富翁我真的很想遇到幾個。

這種笑著給人錢的富翁我真的很想遇到幾個。


前置作業

無論是談贊助、交換、合作還是什麼其它的,我現在愈來愈相信前置作業是成功的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關鍵。透過前置作業,我可以更瞭解自己想要什麼,猜測對方可能想要什麼,我可以拿出來最多的東西是什麼。

前置作業中,在提出計畫前,首先要釐清自己的計畫及想合作的目標,然後儘可能瞭解對方的資訊來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合作標的。過程中,也要逐漸產生相應的執行程序及可能產生的花費。

即使都試著去想了,在與對方討論的過程中,一定也會出現我沒想過,或是想到但覺得可能可以先忽視的部份(愈覺得可以先不管的,通常就是對方愈在意卻愈難解決的,最終總會需要面對)。這時如果前置做得足夠紮實,那也許可以想到方式應對,如果不行,也就只能失敗告終。

失敗是正常

因為牽扯到對價,能講的不多,但從前段我換出去的跟拿回來的,雖然也是交換,但其實若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對他們來說付出的其實比較多,因此也是贊助的一種…吧。

而在過去曾做過的演出裡,提出詢問因但因為各種考量(付出與回收不划算、曝光人數太低、對議題沒興趣、對舞台劇沒信心等等)而失數的經驗大概是成功經驗的二十倍以上,所以我自己認為失敗反而才是常態。

但我也相信有許多更有能力的製作單位、製作人,一定也能談到更好的合作條件及贊助可能。下次看演出時(或看影視作品時),除了美美的視覺外,不妨也注意一下他們的廠商logo牆,或是最後工作人員名單中提到的感謝單位,也許可以找到哪些單位是對藝文作品更加有興趣的。


今年的製作也會持續試試看擴大跟更多不同的單位進行合作交換,也許到時又會有不同的想法。

對於異業合作或贊助,碰到的每個狀況都有很多細節可以討論,如果你碰到什麼情況願意分享,或是有什麼有趣的事情不吐不快,歡迎在留言聊聊!

投票的結果還有人投的是計畫書,下週就來聊聊這個。

avatar-img
料理、劇場與生活 野和尚migo的人生記事本
30會員
149內容數
舞台劇製作人、編導,剛好喜歡做菜跟寫字,跟你分享我工作上、料理時、人生中覺得可能會有趣的一些小事。(合作洽談:[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一篇提到假設在水源劇場演出四場,平均票價$1,000的情況下,票房天花板約在80萬左右,對於製作來說極為窘迫。但綜看這幾年,台灣各地許多演出仍是遍地開花,究竟這些演出團隊如何讓演出持續下去,並保持團隊營運,或是讓大家仍然有賺到錢?
不知道大家怎麼想像一齣舞台劇的收支呢?之前一直有在想要分享我自己的經驗,但一方面覺得自己的經驗不代表全部;另一方面也因為中間的變因實在太多有點難找到比較通用的方式來說明。 所以這次的分享會用一個較為簡易模糊的方式,並試著解釋看看中間可能會有的各種變因,如果大家有想知道的細節,也許可以留言一起討論。
臺灣舞臺劇製作的幕後時間軸與多重宇宙:每個崗位的時間感都不同。製作人身兼數職,需同時處理多個專案,時間管理與預判能力至關重要。本文以製作人的角度,剖析舞臺劇製作的四個階段,以及十個核心工作重點,並強調在高度重疊的工作中,預判及準備的重要性。
參與榮耀基金會「讀劇匯」及北藝中心「零到百老匯」講座後的反思,探討臺灣音樂劇產業的挑戰與機會,並以《勸世三姐妹》挑戰百老匯為例,分析臺美音樂劇產業的異同與差距,點出市場規模、產值與長期投入的重要性。
又一年過去了,時間咻地就飛走了。 回顧一下今年做過的事,大多還是在劇場擔任製作人,也有試著轉向別的地方看看情況,但最終並沒能找到穩定發展的空間。 今年日曆上佔據最多時間的兩個演出都是舊作新演,分別是莎妹劇團的《泰雅精神文創劇場》屏東/台東/花蓮巡演,與我自己笨鳥工作室的《沒有人想交作業》讀演版。
我試著透過自己在戲劇上的專業,來分析剛看完且很喜歡的韓國料理實境秀《黑白主廚》的戲劇結構與角色成長,比賽中黑白湯匙廚師的對抗、情感衝突,與戲劇的英雄旅程有哪些相符之處?
前一篇提到假設在水源劇場演出四場,平均票價$1,000的情況下,票房天花板約在80萬左右,對於製作來說極為窘迫。但綜看這幾年,台灣各地許多演出仍是遍地開花,究竟這些演出團隊如何讓演出持續下去,並保持團隊營運,或是讓大家仍然有賺到錢?
不知道大家怎麼想像一齣舞台劇的收支呢?之前一直有在想要分享我自己的經驗,但一方面覺得自己的經驗不代表全部;另一方面也因為中間的變因實在太多有點難找到比較通用的方式來說明。 所以這次的分享會用一個較為簡易模糊的方式,並試著解釋看看中間可能會有的各種變因,如果大家有想知道的細節,也許可以留言一起討論。
臺灣舞臺劇製作的幕後時間軸與多重宇宙:每個崗位的時間感都不同。製作人身兼數職,需同時處理多個專案,時間管理與預判能力至關重要。本文以製作人的角度,剖析舞臺劇製作的四個階段,以及十個核心工作重點,並強調在高度重疊的工作中,預判及準備的重要性。
參與榮耀基金會「讀劇匯」及北藝中心「零到百老匯」講座後的反思,探討臺灣音樂劇產業的挑戰與機會,並以《勸世三姐妹》挑戰百老匯為例,分析臺美音樂劇產業的異同與差距,點出市場規模、產值與長期投入的重要性。
又一年過去了,時間咻地就飛走了。 回顧一下今年做過的事,大多還是在劇場擔任製作人,也有試著轉向別的地方看看情況,但最終並沒能找到穩定發展的空間。 今年日曆上佔據最多時間的兩個演出都是舊作新演,分別是莎妹劇團的《泰雅精神文創劇場》屏東/台東/花蓮巡演,與我自己笨鳥工作室的《沒有人想交作業》讀演版。
我試著透過自己在戲劇上的專業,來分析剛看完且很喜歡的韓國料理實境秀《黑白主廚》的戲劇結構與角色成長,比賽中黑白湯匙廚師的對抗、情感衝突,與戲劇的英雄旅程有哪些相符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