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左右,大學好友找我一起開一間咖啡店,投了一點錢。這間咖啡店除了一般咖啡店會有的飲料點心外,就是每個週末會有不同的藝文活動。不知道有沒有人去過這間咖啡店,或是有印象的,這間位在師大麗水街的店叫「口袋咖啡」,好久了。
由於我們兩人都是北藝大戲劇系畢業的,自然會想在工作中加入曾經浸泡許久的藝文元素,因此我們便規劃好在每個週末,將咖啡店的空間整理為可以演出的配置。印象中應該是一場活動約30-40個席次,依照不同的活動舞台在哪、觀眾朝哪邊坐會有些差別。
當時遇到的製作挑戰,回想起來跟現在好像也沒差多少啊!找節目、找錢、找觀眾。
找節目
雖然是戲劇系畢業,但剛畢業的我們能找到的節目比較有限。原因之一便是場地及硬體的關係:由於本身咖啡廳的限制,舞台不可能大,燈光也是利用有限的軌道燈,加上請劇場設計的朋友很簡便地製作了一個燈光控台,所有調光器都還是鎖在一片木板上,更不用說當然也沒有可以寫燈光點的編碼設計,然後當然也幾乎沒有後台。
再來是人脈其實還不算有建立起來。那時能找到的人幾乎都是學校人脈的延伸,北藝大戲劇系校友們的人脈關係網已經算是強韌了,但一年52周,一週兩場,一年如果有2/3週在辦活動,那也就是35週*2場,大概70場,有些活動只會有一場,有些周次會演到一週三場次。所以節目的安排其實都得往下個月去準備才來得及。
那時跟朋友分配,他負責找音樂類型,我負責找戲劇及講座類型。講座只要找到人、找到合適的主題都還算好處理;戲劇因為要排練,因此都會需要提早兩三個月安排。我自己認為過去在學校看過滿多好製作,跟朋友對於「好」的標準也算一致,所以曾做過的週末演出,我自己還滿自豪品質都滿不錯的。

完全沒有拍到當時的控台,這是我請ai 畫的,實際上比這個更粗糙許多,但堪用
找錢、找觀眾
因為這兩項有些相關,所以就放在一起。在寫這篇回顧時才發現,當時我們在口袋咖啡算是在經營一個空間,遠程目標應該是大家會想花錢跟我們租空間。但在一開始還沒把口碑推出去時,也只能以無場租的方式來處理。所有的收入來源就是觀眾票款,當時因為避免製作餐飲的聲音影響演出,還不提供原有菜單上的餐飲。
所以開源的部份如果不能提升觀眾數,那就是提高票價。但因為當時小劇場的票價差不多也落在這裡,所以票價也算固定。那就只能從節流來下手,場地設備都是長期持有,基本上講座跟音樂演出都以演出者的酬勞為主,不,應該說就連戲劇類都是只付給演出者,其它都是找免費或自有資源,有種讓新人練手的感覺,似乎也的確是這樣。
關於觀眾,臉書在當時已經風風火火地流行起來,但手機拍照及臉書功能還沒現在這麼強,網路廣告正要出現,但實體宣傳已經大量減少。因此節目找到後,如何宣傳出去找到觀眾,也是一大難題。當時除了在自家咖啡店宣傳、臉書請朋友分享外,印象中投廣告這個選項還沒這麼好操作(或是還沒出現)。而我們的形式,用破報會因為時間太短不太適合。我記得一直到離開口袋咖啡前,都沒有太好的解法。

關心藝文活動的人,二十年前應該都會對這個破報箱有印象
如果我現在再經營一個空間
要是有這個機會,我現在應該會用更多打卡、分享、投廣、上節目等方式包裝這個空間,等於把後來十多年學到的東西給用上。然後一定會跟更多活動、團體、單位合作,例如藝穗節、漫才團體、演出製作單位等。
這個空間的核心概念,在演出上,仍然會因為尺寸的關係,還是以練手、試演為主。講座因為比較不會被空間限制,所以倒是各種類型的講座都可以。加上比起十多年前,我在工作上認識的人也更多了,即使是同輩,也都成長為強者我朋友,應該可以弄出更多更有趣的活動。
若要以空間的營利為導向,非活動期間應該仍會需要提供一般娛樂餐飲,做為主要獲利來源。當期活動如果能夠保持提供一般娛樂餐飲,也能讓本來單純想休息的人,有機會留下來參與。
印象深刻及學到的事
在口袋咖啡我只工作了一年左右,很多事情真的實際動手下去做了之後,經驗值就能咻地飛快成長,比單純上課或是網上學習來得快許多。
因為從找地點到改裝潢都有參與,我學到了某些營業項目在住三區的法規,例如店外馬路需要四米以上。我也一路撞牆一路在小規模的情況下,學到所謂的營運成本(人事、管銷、進貨等)及製作成本(演出製作花費),還有收入該怎麼安排,雖然還有非常非常多要精進的空間,但基礎的概念可能在這時是透過血淚打下來的。
因為製作從頭到尾都要自己處理,學校裡的技術知識,在技術朋友的指導下,被粗淺地化為實作,壞處是心中那個技術底線,因為看過最簡易克難的做法,被拉得很低。而一次打電話詢問前輩是否能用他的劇本來演出,提到購買版權的事情被直白地給了釘子,學會陌生洽詢應該要準備好自己的提案。
「想請問如果跟您購買版權的話,費用會是怎麼算呢?」
「你們為什麼想做這個劇本?」
「呃…」
「如果你自己都沒想好為什麼想做這個劇本,單純談錢的話,那我隨便喊個十萬,你們願意付嗎?」

照片應該是當時我經手最後一個在店裡的演出。
消失的空間,仍在的人
我在口袋咖啡做了一年多,因為跟朋友意見不合所以離開了,彼此生氣了一陣子後,在朋友的調停下和好。朋友後來也另外開了Crew cafe跟小城外咖啡,算是持續在這個領域上精進。
當時認識的人裡,有樂手如今成為周杰倫演唱會的鍵盤手、有人導演的作品在國家戲劇院上演、有人演出台灣至今最長的百老匯在台版權音樂劇、有人入圍金馬、有人得過金鐘、有人持續在馬戲的表演上專精成為獨特的存在。
過去各種看似微小的製作經驗,最終養成了現在的我。空間雖然消失了,但那時看過的風景仍在記憶裡。如果有機會對那時的我說些什麼,我可能會說:
「你現在做的事情,在未來都會幫上忙的。」

當時在店裡做的蘋果派,也第一次知道自己做的食物可以賣,間接促成幾年後做了幾次私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