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彰化市定古蹟內的綠色餐廳「三時之聚」,創立於2022年,由主廚張文騰悉心經營,他親自走訪產地,精心挑選信任的小農所種植的食材,他經常藉由餐點向消費者介紹食材故事,提倡環保、健康、友善飲食,推廣永續綠餐的理念,建立消費者與食材連結,串連著顧客與農人之間的美味關係,他積極參與生態廚師計畫,透過演講、餐會、走進偏鄉部落小學等推廣方式,推動食農教育的理念,傳遞「公益、教育、生意」的料理精神。
投身餐飲業20年的張文騰,擅長以多元的烹調手法和食材運用,成就美味兼具營養料理,直到在日月潭雲品酒店工作期間,首次接觸「綠色永續」的經營理念,他在協助飯店導入綠餐的歷程,發現全面使用在地小農食材有難度,癥結點在於產量不穩定,不足以支應餐廳營運。
這段在大飯店的實務經驗,開啟對於綠色餐飲的反思,他認為廚師不僅是烹飪美食的藝術家,更是推動永續飲食和生態保護的實踐者,「如何在餐廳實踐永續」在他心中漸漸萌芽,影響後來創立「三時之聚」的經營方針。
三時之聚的餐廳建築是彰化市定古蹟,木製建築呈現古色古香的質感,與綠色永續的飲食概念相互呼應。
2021年底,張文騰因緣際會受邀至彰化擔任主廚,在一座木製的古蹟建築經營餐廳,餐廳命名為「三時之聚」別具意涵,「三時」代表過去、現在與未來,象徵著在時間流逝與永恆中找到平衡,希望透過餐廳的平台,向社會傳達綠色餐飲的永續概念,「食在地、饗當令」選用對土地友善的食材,朝向全循環餐飲為目標。2022年元旦,三時之聚開始試營運。
張文騰本身是南投人,離開熟悉飯店業來到彰化發展,他從商業策略分析現況:第一,餐廳隱身在文化園區的古蹟建築,此地緊鄰行政機關,並非觀光區域,鮮少往來民眾或遊客造訪。第二,綠色永續的概念尚未普及,永續綠餐單價較一般餐點高,考驗市場接受度,需要時間醞釀長久經營。
店還沒開張,有人提議他買廣告宣傳,張文騰認為這是短效作法,並非長久之計,累積口碑才是固本培元之道,因此他將重心放在如何永續經營,思考餐廳營運及收益來源,不光被動等待客人上門,他決定主動出擊爭取機會。
張文騰具有20年餐飲資歷,待過大飯店及餐廳,精熟多元料理及烹飪技巧。
曾任職餐飲管理主管的張文騰,深知欲推廣永續綠餐理念,首要之務須在市場存活下來,他語出驚人地說:「這家餐廳一開始設定就是賣冷凍調理包」他看著我驚訝的表情,馬上繼續說「觀察現代人生活忙碌,客人在店內享用餐點,也能買調理包回家快速上菜」,因此他透過巧思將食材製作成餐廳主打菜色,同時將熱門餐點製作做成冷凍調理包,方便餐廳保存,增加宅配收入。
2022年5月餐飲業受到疫情衝擊,「三時之聚」的冷凍調理包受到許多顧客的歡迎,透過社群經營及口碑推薦,全台各地的訂單蜂擁而至,在地民眾也非常支持,餐廳在疫情期間營業額不減反增,穩定了整體營運發展。
除實體場域內用、販售冷凍調理包等商業模式外,張文騰透過演講分享、辦理餐會、外燴接單等方式行銷曝光,越來越多人認識「三時之聚」,認同餐廳的永續綠餐經營理念,生意漸漸地步上軌道,品牌知名度跟著水漲船高。
張文騰認為,廚師不僅是烹飪,專注研發料理,還要學習如何選購食材,因此他走進產地和土地對話,與參加生態廚師計畫的小農合作,透徹了解食材來源、生長環境及歷程,依循節氣時令,運用他信任的小農食材,因為他明白掌握食材來源、品質溯源及營養價值,才能安心使用食材特性來做料理,例如三時之聚的沙拉和火鍋蔬菜,皆使用南投仁愛鄉眉溪部落綠生農場的野菜,而豆腐是使用彰化小農田野勤學的友善耕作本土黃豆製作。
不僅追溯食材源頭、專注研發料理,他也經常走出廚房,到用餐區與顧客建立連結,熱心向消費者介紹這些食材的故事,說明食材特性及農地特色,散發「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眼神。以綠生農場為例,座落在南投仁愛鄉原民部落,這些野菜採行自然農法栽培,運用山區微生物菌種,豐富的土讓生機,培育出生態多樣性,保有農作物新鮮甘甜的滋味。
張文騰認為餐飲核心在食物本身,農人、廚師和消費者取得共識平衡,他舉例剛開始和農家合作時,生產者以為野菜個頭越大越好,但從消費端的觀點,這樣的菜明顯過老,口感較澀,他與農友共同討論,收成時間調整到新鮮嫩度恰到好處,印證了餐桌回應產地的種植方式,增加烹飪菜色的多樣性,兼具營養美味。
張文騰透過演講分享永續綠餐、友善土地的理念。
張文騰透過主廚說菜的方式,介紹食材背後的故事,蒐集顧客對餐點的回饋,讓餐飲服務體驗更到位,翻閱店內菜單,蘊含許多深意。舉例來說,開胃小菜嚐來口感綿密像是蜜蕃薯,仔細詢問才知道它是胡蘿蔔製成,他笑著說,「我覺得胡蘿蔔有股生味,想辦法讓自己吃得下」,因此發揮創意巧思,運用對食材的認識及廚藝專業的堅持,研發出這道蜜漬胡蘿蔔,深受顧客喜愛。
「尋找友善這一盤」餐盤主角是盛滿綠生農場採自然農法種植的當季野菜、友善穀物麵包、巴萊蛋、優格等,還有主廚精心熬製的米湯南瓜粥、開胃小菜,蘊含健康食材活力滿點,難怪幾乎每人桌上一份,堪稱店內人氣招牌。
除採用自然農法耕作的野菜外,雞蛋同樣來自於綠生農場友善飼養的「巴萊蛋」和一般雞蛋不同,外觀明顯區分為三層:外層水漾蛋白味道微鹹、中間蛋清如果凍般富有彈性、裡層的蛋黃即使用手拉起也不會破。
張文騰因生態廚師活動結識了彰化在地的田野勤學,從事友善耕種本土黑豆、黃豆很少,田野勤學將黃豆烘焙後磨粉加入麵糰中,製成的麵條吃得到豆香,他以此特色創作一款「田野味噌奶油蔬菜黃豆麵」。不只如此,特色餐點還有「部落風味野菜這一鍋」,包含紅冠水雞香米飯、綠生農場野菜、埔里菌菇、冬粉。
吃得出豆香味的「田野味噌奶油蔬菜黃豆麵」。
三時之聚菜單最後一頁標示食材來源及供應者,這些是張文騰經年累月網羅各地友善土地耕作的農友,值得被看見,「客人不能天天來餐廳吃飯,但可以買食材回去煮」,期望消費者離開餐廳後,透過購買農產品,與這群農人與土地建立持續的連結,持續支持並實踐綠色永續的生活方式。
店內吃得到的菜色,現場販售農產食材,客人用完餐也能買回去。
面對消費者質疑餐點價格過高,張文騰思考一般通路收購農作物規格品,上架銷售給消費者,尚有許多格外品乏人問津,它們品質穩定,價格卻更實惠,所以他透過選用格外品來降低營運成本,讓餐點價格平易近人,成為消費得起的平價美食,以利推廣永續綠餐給普羅大眾。
格外品看似不起眼,其長相或大小不一,經過張文騰的料理手法,化身成為餐桌上的美食佳餚,舉例來說,他挑選南投埔里友善耕作的皎白筍格外品製作成蘿蔔糕,變身為蔬食者美饌,另一款是巴萊豬燻肉,兩種風味推出便搶購一空,消費者需事先預訂。
獨家研發皎白筍格外品、巴萊豬燻肉所製成的蘿蔔糕。
另一個經典案例是「梅子磅蛋糕」,部落種植的友善耕作梅子,經釀造梅酒留下的果肉,又稱梅渣,通常為人丟棄,引發張文騰的深層思考「如何全循環不浪費食材,做更有意義的應用」,於是他運用釀造梅酒後的梅渣,搭配迷人的台灣地酒果實梅酒,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梅子磅蛋糕」,獲得各界好評,甚至有企業特意訂購該作為母親節伴手禮,以響應永續飲食與友善農民,為人津津樂道。
運用釀造梅酒後的梅渣,研發出風格獨特的梅子磅蛋糕。
三時之聚的經營理念巧妙融合了「公益、教育、生意」三大元素,張文騰在餐廳的營運策略有獨到見解,加入三時之聚前,已參加5年生態廚師計畫,致力推廣食農教育,培育大眾對永續餐飲的概念。透過這些努力,他希望能夠在更多人心中播下對環境友善、進而影響消費者的飲食選擇。
張文騰參與生態飲食設計中心活動,示範如何運用綠生農場的巴萊豬。
在經營餐廳之餘,他透過在南投賽德克部落的小學開設課程,教小朋友學習食材和餐點的相關知識。此外,生態廚師每個月輪流主辦餐會,將部分所得款項捐贈賽德克小學,做為部落發展美學教育的基金,為自己生長的土地盡一份心力。
對張文騰來說,料理不是只有食材,而是料理著過去、現在、未來,對於孕育農產的這片土地有更深入的認識,提倡環保、健康、友善飲食、將其落實在生活,透過「三時之聚」品牌,建立消費者與食材連結,以款待之心照料每一位前來相聚顧客,串連著人與土地之間的料理關係。
本文作者:愛蜜莉 / 圖片授權:愛蜜莉、張文騰
本文刊登於2025年一月出刊「第15期休閒農業產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