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客戶開完會,我突然停下筆,心裡浮現一個聲音: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你太快想把問題解決了。」在那場討論中,我一開始就依照習慣,準備好提案架構、邏輯推演、資源評估……腦袋全速運轉地想著「怎麼解題」。但當我真正把重心放到聆聽,讓自己慢下來、讓對話多一點空白,我才發現:我們其實還沒搞清楚,他真正的困難是什麼。
▋我們太擅長解決問題,卻不習慣多問一句「為什麼?」
身為職場經理人,我們經常習慣把事情處理得漂漂亮亮、把計畫列得清清楚楚。這份能力,是我們的強項。但有時,也可能成為一種限制。
尤其當我們面對專案規劃、顧客需求、用戶體驗時,內建的反應就是:「來,我幫你想辦法!」
但我今天學到的是——解決問題之前,更重要的是,了解問題的本質。
也許他說的是「這個功能不好用」,但他真正的狀況可能是:「我在混亂中,需要一個不會讓我更焦慮的工具。」
也許他說「我覺得這活動沒什麼吸引力」,其實他內心在說:「我希望有人真的懂我想要的,而不是叫我來填問卷。」
▋真正的洞察,不在PPT裡,而在他的語氣裡
你知道嗎?他皺眉的那一瞬間,他停頓的那個呼吸,他忽然語速變快、話語轉重……那些反應,也許沒有出現在簡報裡,但它們藏著最真實的答案。
這就是我今天的體悟:「用戶不是等我們來解釋他的需求,而是希望我們能懂他的感受。」
這份理解,不靠猜,也不靠邏輯分析。
它靠的是——慢下來、坐下來、聽他說,陪他走過那個他自己也還搞不清楚的混亂。
▋給正在努力「解決問題」的你,一段溫柔提醒
我們都想讓事情快一點明朗、專案快一點推進、結果快一點出現。
但創造價值這件事,有時不是用「推進」來達成的,而是用「暫停」來沉澱的。
同時我也在提醒自己:
- 不要太快把答案定下來
- 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很有邏輯
- 不要只靠資料推估,而是走進他的場景
- 去聽他在什麼時候感到困惑、什麼瞬間感到壓力、什麼狀態下說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卡住了」
因為,我們要幫他解的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人生片段。
我想分享這篇文章給同樣身在職場的你。
不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多、想得不夠快、提案不夠完整;
而是因為有時候,真正的影響力,不是做更多,而是懂更多。
懂他此刻的焦慮、懂他的語氣轉變、懂他的情緒旅程——
也許,我們就能創造真正有用、也有溫度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