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六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而柔弱順應的才是生存的法則。所以,軍隊過於強盛剛猛,終將招致滅亡;樹木若過於堅硬,反而容易折斷。真正強大的人應當居於下位,而柔順的人才能立於上位。 3. 解釋 這一章闡述了道家的「柔弱勝剛強」的核心思想,並用生死對比來揭示剛柔相生的道理。 人剛出生時,身體柔軟,生命充滿活力,而死亡後則僵硬無生機,這說明「柔弱」象徵生命與成長,而「堅強」則預示著衰敗與死亡。同樣,草木生長時柔嫩而富有彈性,當它們枯死後則變得乾硬易碎,這與人的生死狀態相似,皆印證了「剛強者屬於死亡的一方,柔弱者屬於生存的一方」的道理。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句話是對歷史與自然法則的總結。軍隊若過於強勢,總想依靠武力征服一切,最終會引發更強烈的對抗與毀滅,歷史上多少強盛的帝國,正因為過度擴張而走向衰亡。樹木若過於剛直不屈,在強風襲來時反而容易斷裂,而那些柔韌的植物卻能隨風擺動,反而存活下來。這說明剛硬與僵化看似強大,實則脆弱,而柔順適應變化的,才能真正長久存活。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是老子關於處世之道的智慧。真正的強者不會逞強爭勝,而是能夠謙遜低調、順應時勢,如同水一般,處於最低之處,卻滋養萬物,無堅不摧。那些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的人,最終必然因為過度堅持己見而折損自己。反之,能夠柔軟包容、知進退的人,反而能夠處於高位,成為真正的領導者。這與「上善若水」的道理相通——水至柔,卻能克剛,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剛強,而在於順應與包容。 這一章的核心在於提醒人們,不論是治理國家、帶領軍隊,還是個人的修養與生存之道,都應當避免剛愎自用、過於強勢,而應該學習柔弱的力量,才能真正長久立足於天地之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4會員
611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題目: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疏而不失   原文:勇於敢則殺,勇於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這一章是說明勇敢有兩種,一種是過於勇敢的行為會遭致死亡;另一種是勇敢不逞強容易生存下來。
Thumbnail
題目: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疏而不失   原文:勇於敢則殺,勇於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這一章是說明勇敢有兩種,一種是過於勇敢的行為會遭致死亡;另一種是勇敢不逞強容易生存下來。
Thumbnail
  原文:出生如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死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刀。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篇有點想廣論理說的思惟死無定期,死有壽盡時。死時壽無可添。本篇說十分之
Thumbnail
  原文:出生如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死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刀。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篇有點想廣論理說的思惟死無定期,死有壽盡時。死時壽無可添。本篇說十分之
Thumbnail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者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
Thumbnail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者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老子從來不否定"仁、義、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毀壞失去作用了,於是有仁義的出現。
Thumbnail
老子從來不否定"仁、義、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毀壞失去作用了,於是有仁義的出現。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