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六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而柔弱順應的才是生存的法則。所以,軍隊過於強盛剛猛,終將招致滅亡;樹木若過於堅硬,反而容易折斷。真正強大的人應當居於下位,而柔順的人才能立於上位。 3. 解釋 這一章闡述了道家的「柔弱勝剛強」的核心思想,並用生死對比來揭示剛柔相生的道理。 人剛出生時,身體柔軟,生命充滿活力,而死亡後則僵硬無生機,這說明「柔弱」象徵生命與成長,而「堅強」則預示著衰敗與死亡。同樣,草木生長時柔嫩而富有彈性,當它們枯死後則變得乾硬易碎,這與人的生死狀態相似,皆印證了「剛強者屬於死亡的一方,柔弱者屬於生存的一方」的道理。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句話是對歷史與自然法則的總結。軍隊若過於強勢,總想依靠武力征服一切,最終會引發更強烈的對抗與毀滅,歷史上多少強盛的帝國,正因為過度擴張而走向衰亡。樹木若過於剛直不屈,在強風襲來時反而容易斷裂,而那些柔韌的植物卻能隨風擺動,反而存活下來。這說明剛硬與僵化看似強大,實則脆弱,而柔順適應變化的,才能真正長久存活。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是老子關於處世之道的智慧。真正的強者不會逞強爭勝,而是能夠謙遜低調、順應時勢,如同水一般,處於最低之處,卻滋養萬物,無堅不摧。那些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的人,最終必然因為過度堅持己見而折損自己。反之,能夠柔軟包容、知進退的人,反而能夠處於高位,成為真正的領導者。這與「上善若水」的道理相通——水至柔,卻能克剛,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剛強,而在於順應與包容。 這一章的核心在於提醒人們,不論是治理國家、帶領軍隊,還是個人的修養與生存之道,都應當避免剛愎自用、過於強勢,而應該學習柔弱的力量,才能真正長久立足於天地之間。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1.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 白話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高明的境界;但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無知,這才是真正的病態。聖人不會陷入這種病態,因為他能認識到這種病態的危害,並對其保持警惕。正因為他能夠察覺並防範這種無知的病態,所以他才
1.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2. 白話文 我的話語極為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行。可惜的是,天下的人卻無法理解,也無法實踐。言語必須有根基,事情也應該有領導者。正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1.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 白話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高明的境界;但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無知,這才是真正的病態。聖人不會陷入這種病態,因為他能認識到這種病態的危害,並對其保持警惕。正因為他能夠察覺並防範這種無知的病態,所以他才
1.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2. 白話文 我的話語極為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行。可惜的是,天下的人卻無法理解,也無法實踐。言語必須有根基,事情也應該有領導者。正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相較於硬碰硬的比拼,尋求無形層次的突破更具效益。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相較於硬碰硬的比拼,尋求無形層次的突破更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