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有誰敢違法呢?然而,世間自有掌管生死的天道(或自然法則)來決定誰該生、誰該死。如果君王或統治者自行代替天道行使殺戮,那就如同一個不懂木工的人去代替能工巧匠砍伐木材。凡是代替能工巧匠砍伐木材的人,幾乎沒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3. 解釋 這一章揭示了統治與天道之間的關係,並提醒為政者不要濫施殺戮,因為這違背了自然法則,也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是對極權統治的一種質疑。如果百姓對生死已經麻木,那麼再多的威脅與刑罰也無法震懾他們。這說明當一個政權過於殘暴,讓人民的生存變得毫無希望時,死亡便不再可怕。歷史上許多暴政的統治者,都試圖用高壓手段維持秩序,但當人民被逼到絕境,反而會視死如歸,最終引發暴動甚至推翻政權。這句話提醒統治者,真正穩定的國家,不是靠恐懼來維持,而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使他們珍惜生命,自然就不會輕易違法。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這句話指出,一個合理的法治社會應當讓人民敬畏法律。如果法律公正嚴明,人民自然會遵守,違法者則會受到懲罰。但這並不意味著統治者可以恣意殺戮,而是應該建立公平的秩序,讓人們自覺遵守規範。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這裡的「司殺者」可理解為天道(或自然法則),也可以指依法行使權力的機構,比如公正的司法系統。天道或法律自有其運行規則,應當由專門負責的人來執行懲罰。若統治者自作主張,濫施刑罰,就像一個不懂木工技術的人去代替能工巧匠砍木頭,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最後一句「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形象地說明了違背自然法則或越權行事的危險性。如果一個不懂得法律與治理之道的人隨意施行殺戮,就如同門外漢揮舞鋒利的斧頭,最終必然會傷害到自己。歷史上許多暴君因為濫殺無辜,最終遭到人民的反抗,甚至被推翻,這正是此言的應驗。 這一章蘊含了極為深刻的政治哲學,強調統治者應該遵循天道與法則,而不是濫用權力。真正的治理之道,不是靠恐懼與鎮壓來維持秩序,而是讓人民自發地珍惜生命,敬畏法律,這樣的社會才會長久穩定。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1.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 白話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高明的境界;但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無知,這才是真正的病態。聖人不會陷入這種病態,因為他能認識到這種病態的危害,並對其保持警惕。正因為他能夠察覺並防範這種無知的病態,所以他才
1.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2. 白話文 我的話語極為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行。可惜的是,天下的人卻無法理解,也無法實踐。言語必須有根基,事情也應該有領導者。正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
1.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 白話文 有關用兵的說法:“我不敢做主,而是做客;不敢向前進一寸,而是後退一尺。”這就是所謂的“行無行”;“攘無臂”;“扔
1.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 白話文 善於為人者,不以武力為主;善於作戰者,不輕易憤怒;善於戰勝敵者,不與敵爭鬥;善於使用人才者,處於謙遜之位。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之德」,是善用人之力的表現,是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1.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 白話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高明的境界;但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無知,這才是真正的病態。聖人不會陷入這種病態,因為他能認識到這種病態的危害,並對其保持警惕。正因為他能夠察覺並防範這種無知的病態,所以他才
1.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2. 白話文 我的話語極為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行。可惜的是,天下的人卻無法理解,也無法實踐。言語必須有根基,事情也應該有領導者。正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
1.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 白話文 有關用兵的說法:“我不敢做主,而是做客;不敢向前進一寸,而是後退一尺。”這就是所謂的“行無行”;“攘無臂”;“扔
1.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 白話文 善於為人者,不以武力為主;善於作戰者,不輕易憤怒;善於戰勝敵者,不與敵爭鬥;善於使用人才者,處於謙遜之位。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之德」,是善用人之力的表現,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在原作者的思考下,以戒律生活,去除人的反常行為,在打壓和被打壓之下,悟真其實可以不殺人。這種方法就是尊重魔慈眾生,尊重他們想要的理想世界。他們的行為造就了天崩地裂,但他們的良心還是存在的,施於法時還是要懂得平衡。不然就是殺人的行為了,原作者可以說不。 從脈象來看,念頭不息就是次生活法可以再生長。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有熟絡的友人留言說:我根本不懂這些,敬佩閣下敢言敢寫! 回應: 謝謝!衷心謝謝! 我只是憑良心說話而已,讀聖賢書,所作何事?! 要是我還在當官的話,早就被貶、甚至下獄的呀! 要是我還是公眾人物的話,也會被抹黑的呀!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過不了自己良心的哪關呀! 回顧當今世代,在政壇上,許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在原作者的思考下,以戒律生活,去除人的反常行為,在打壓和被打壓之下,悟真其實可以不殺人。這種方法就是尊重魔慈眾生,尊重他們想要的理想世界。他們的行為造就了天崩地裂,但他們的良心還是存在的,施於法時還是要懂得平衡。不然就是殺人的行為了,原作者可以說不。 從脈象來看,念頭不息就是次生活法可以再生長。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有熟絡的友人留言說:我根本不懂這些,敬佩閣下敢言敢寫! 回應: 謝謝!衷心謝謝! 我只是憑良心說話而已,讀聖賢書,所作何事?! 要是我還在當官的話,早就被貶、甚至下獄的呀! 要是我還是公眾人物的話,也會被抹黑的呀!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過不了自己良心的哪關呀! 回顧當今世代,在政壇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