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生物的染色體倍數,若不是單倍就是雙倍;雖然有些植物會出現天然的多倍體,但也是2的倍數。
天然產生的三倍體極少,主要是因為三倍體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困難,造成不育;所以除非被人類刻意地保留下來(如香蕉),否則應該無法存活吧!
不過,最近的一篇論文提到,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一個栽培品系Rf975特別容易產生三倍體。他們用流式細胞儀偵測向日葵的胚胎,結果發現高達42.8% 為三倍體。不過,這些三倍體只有 36.6% 能存活到成熟期,所以最後只有大約15%是三倍體。
過去在向日葵,只有在某些雄性不育系(CMS lines)被野生向日葵授粉後,可能是因為野生種與栽培種之間有較大的遺傳差異,遠緣雜交造成減數分裂過程異常,於是會出現三倍體。這就讓研究團隊覺得很好奇:到底這些三倍體向日葵是怎麼產生的?
通常三倍體會發生,意味著配子形成時有一邊沒有發生減數分裂。研究團隊先觀察Rf975的花粉,結果它的大小和形態都很均一,且與對照組HA89的花粉特徵相似。這意味著父源的配子有發生正常減數分裂,形成單倍體。
接著,他們觀察Rf975的胚囊,結果...BINGO!裡面有未減數分裂的胚囊。一般的向日葵(如對照組HA89)胚珠中只有一個經過減數分裂形成的正常胚囊。但是,Rf975的胚珠中,卻有正常的與無融合的胚囊並存。接著,他們用流式細胞儀分析,結果在R6階段(早期胚胎)就檢測到三倍體。
最後,他們把Rf975與HA89進行雜交,分析了雜交後代的遺傳特徵。結果發現,所有的三倍體確實含有雙份母本和單份父本的遺傳物質。
所以,這些證據都指向一個結論:三倍體的形成是因為雌配子形成時未發生減數分裂,然後這些雌配子(2n)與正常的雄配子(n)結合,從而產生三倍體的後代。
由於向日葵也是重要的產油作物,研究團隊當然想知道,三倍體的向日葵會不會有更高的產量?於是他們檢視了三倍體向日葵的種種性狀。
結果發現,三倍體的向日葵,其花盤直徑 (Capitulum diameter)比二倍體略大(3.88 ± 0.29 vs 3.61 ± 0.15 cm),但是差異不顯著 (p=0.30);植株高度 (Plant height)與二倍體差不多;葉片面積 (Leaf area)略小(7.87 ± 0.32 vs 8.05 ± 0.58 cm²),但是差異不顯著 (p=0.36)。
主要的差別是在開花時間與種子產量。他們發現,三倍體大約41.87 ± 0.85 天開花,二倍體40.28 ± 0.28 天開花,雖然實際差異並不大(1.6天),但統計上達到顯著差異(p=0.04)。
種子產量 (Seed number/capitulum)是差異最大的部分。他們發現,三倍體每個花盤 產20.4 ± 6.3 顆種子,二倍體每個花盤產49.8 ± 8.6 顆種子,產量大幅下降(59%)。
另外,因為只有三分之一多一點的三倍體胚胎能存活,所以研究團隊還做了「胚胎救援」。結果這些透過「胚胎救援」獲得的三倍體植株表現得更差!它們的花盤直徑更小、種子產量更低,而且對病原體的敏感性增加了。所以,想要透過胚胎救援技術來提高三倍體數量,可能只是白忙一場。至於三倍體的種子有沒有比較大顆,研究團隊沒有提到,我想應該是沒有吧。
最後,研究團隊想到,從先前的研究已知,在其他物種(如彎葉畫眉草Eragrostis curvula和高雀稗Paspalum plicatulum)中,多倍體化過程常伴隨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但這些研究都沒有詳細分析突變的具體位置和性質。
所以,他們就想:既然自然界並不常有三倍體發生,代表三倍體的形成可能涉及特定的遺傳調控機制,而當它們發生突變時,造成特別容易產生三倍體。於是他們決定去看看這些向日葵的基因體,希望可以找到突變基因,理解三倍體形成的機制。
結果他們找到的突變出現了不均勻分布的現象!有89個位點出現在12號染色體,剩下的三個位點出現在1號(1個)與16號(2個)染色體上。另外,約23%的12號染色體突變發生在富含亮氨酸重複序列/malectin受體激酶基因的內含子區域,這些突變與逆境反應、激素調控、細胞死亡等生理功能相關。
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突變的非隨機分布模式,除了提供理解三倍體形成機制的新線索,還提供了研究團隊研究這些基因的功能的工具。
參考文獻:
Pessino, S., Nestares, G., Bianchi, M.B. et al. Diploid aposporous sunflower forms triploid BIII progeny displaying increased apospory levels and non-random genetic mutations. Sci Rep 15, 4808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8910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