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年當中太陽最短的一日,古云:「冬至一陽生」,天地陰陽循環,到了冬至,陰氣走到極點,就是一元復始,陽氣回升的起點。
在這個黑夜最長的一天,也是人們最渴望溫暖陽光的時刻。自遠古時代起,人類本能地對太陽就有一種崇拜,因為太陽的升起就代表著溫暖與光明,代表遠離寒冷和那些潛伏在黑暗中的危險。
有一種花,特別能將人們對溫暖與光明的嚮往表達得淋漓盡致,就是向日葵了,冬季休耕的田地隨處可見栽種綠肥的向日葵,朝氣蓬勃、金黃燦燦,正如它的英文原名sunflower。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向日葵,除了綠肥,大部分已用作切花,且被改良得十分嬌巧,經常出現在畢業季的花束,作為對畢業生錦繡前程的祝福。
但其實,原始的向日葵是相當高大的,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即稱向日葵為「丈菊」,又說:「向日葵,高丈許,大徑尺」,換算成今天的單位,挑高三米六,花盤則有三十多公分,說是巨人國的花,絕不為過。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向日葵,被它那高大奪人的氣象、還有那比人臉還大的花盤給驚呆了,恍惚間以為自己就像進入異時空的愛麗絲,還是攀上傑克的魔豆所見到的魔幻光景,活脫脫真以為置身在巨人國裡了!但當時的向日葵應該沒有這麼大,或許是小時候的感官印象特別強烈吧!
後來曾在一本小說讀到:有個神祕、像貓一樣的女孩,總會莫名出現在一些事件現場直擊一些事情,她出現時總會拿著一朵向日葵,從花盤裏摳出葵花籽來嗑……小說的書名與情節其實全忘光了,只剩這個奇幻的意象,卻怎麼也忘不了。
有關向日葵最為人所熟知的特性,就是向日,而且還會隨日轉動,正如清代《花鏡》所說:「向日葵,……黃瓣大心,其形如盤。隨太陽回轉,如日東升則花朝東,日中天則花直朝上,日西沉則花朝西。」
關於向日而轉的向日葵,還流傳一個淒美的希臘神話。傳說有一位名叫柯萊蒂(Clytie)的水澤仙女,有一天在樹林裡遇見了正在狩獵的太陽神阿波羅,她一眼就愛上了這位俊美霸氣的太陽神,可是阿波羅是天之驕子,連正眼也不瞧她一眼就離開了。柯萊蒂非常傷心,每天茶不思飯不想,只希望有一天阿波羅能注意到她,但她卻再也沒有遇見他了。
於是她只能每天注視著天空,痴痴地看著阿波羅駕著光芒萬丈的戰車劃過天空。日復一日,她就這樣呆望著,從日出等到日落。後來眾神就把她變成一朵金黃色的向日葵。她的臉蛋變成了花盤,永遠面向著太陽,每天盯著阿波羅,向他訴說她永恆而徒勞的愛。
但種過向日葵的我們,觀察過無數次,發現向日葵其實不會隨著太陽而轉。關於向日葵到底會不會向日而轉?查過不少資料,發現學界也有很多爭議。
這個疑惑,直到查到游修齡教授的〈也談向日葵的向日性〉方才解除。原來向日葵原產於北美、加拿大等高緯度地帶(60°),由於冬季十分漫長、夏季生長期很短,使得向日葵的全生長期也很短。向日葵的幼苗可耐零下十幾度低溫,還能在三個月左右便成熟收穫,正端賴它隨日而轉以高效地吸收陽光的特性。
由於北美夏季的太陽,從日出到日落一直是斜射的,這使得向日葵的莖、葉、花盤不但隨日而轉,而且在進化過程中,莖、葉、花盤也逐漸形成向太陽傾斜120°的方位角,以獲取更多陽光的遺傳特性。
而且向日葵這種隨日而轉的特性,也只在花梗木質化之前才會轉動,等到花盤已經木質化了就不會再轉動了。
而當向日葵被移植到陽光充沛的低緯度地方,經長期馴化之後,迎日的習性早已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了。簡單來說,在台灣這樣的低緯度地帶(25°左右),處在如此充足的高日照與高熱量的地方,向日葵再也沒有必要隨日而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