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網紅三個字SunGuts近期在嘖嘖平台上賣新產品要價2580,結果有消費者在淘寶上找到了約台幣927的同款,差了將近2.5倍。
由於SunGuts在行銷宣傳有類似「原創、專利」的說法,消費者進一步詢問淘寶商家得到的回覆是:「這款椅墊的專利屬於我們。」
這個結果炎上至今,他們的嘖嘖銷售金額從超過1900萬進一步下滑到1700萬。
「為什麼我要花 2,580 去買一個售價927的貼牌墊子?」
這其實是很多人的疑問——在我的影片中會拆解他們的成本毛利結構來回答。

社群輿論
關於「原創開發」這個議題,我則是想說明以國際品牌在做產品開發時,是怎麼做的,將整個脈絡理的更清楚一點。
在國際品牌的世界裡,一個商品的誕生其實是個超長工時的團隊合作,是從市場調查一路走到你手上的一場長跑。從「這個產品有沒有人想買?」到「這包裝打開的手感夠不夠爽?」每一步都很講究,而且不能出錯。
第一站:策略與探索 —— 產品從哪來?
所有產品的誕生,都是從「市場到底需要什麼?」開始。團隊會像偵探一樣,研究趨勢、使用者習慣,去找出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煩,然後思考:我們能不能解決?
接下來就進入創意發想階段,很多天馬行空的點子會冒出來,但並不是每個都能做。這時會開始篩選,考慮技術能不能實現、品牌形象搭不搭、這東西未來賺不賺得回來(也就是 ROI)。留下來的好點子會做成「產品概念」,拿去測試,聽聽目標消費者的意見,看他們買不買單。
✅ 產品開發案例 1:Dyson 吹風機的誕生
Dyson 在研發 Supersonic 吹風機前,做了超過四年的市場調查,研究不同髮質、吹整習慣與頭皮溫度對風速的感受。為了驗證市場痛點,他們甚至在內部建了頭髮實驗室,購買了上千撮不同人種的真髮來模擬日常使用情境。
✅ 產品開發案例 2:UNIQLO HEATTECH 機能衣
UNIQLO 與東麗(Toray)合作開發 HEATTECH,是來自「冬天保暖但不厚重」的消費者需求。市場研究顯示,消費者願意為「輕薄又溫暖」的功能性素材買單,因此才有與材料公司合作開發專屬布料的策略。
- 這個階段會做的是:市場研究與趨勢分析、機會識別與創意發想 (Idea Generation)、概念篩選與評估 (Idea Screening)、概念發展與測試 (Concept Development & Testing)
第二站:設計與開發 —— 點子變實體的魔法
當有一個點子被大家看好後,接下來就是讓它變成實體。這時候會先訂出產品的規格:外型怎樣、功能有哪些、預算成本是多少。
設計師們上場了。工業設計師負責外觀與使用體驗,機構設計師顧內部結構,如果是電子產品,軟體和韌體開發也要同步進行。
然後進入原型階段,也就是做出可以實際操作的版本來測試。有三種:
- POC(Proof of Concept):試試看技術可不可行
- EVT(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確保工程設計跑得順
- DVT(Design Verification Test):模擬實際量產前的全面測試
同時還要開始找合作的供應商。這不是找便宜貨,而是要找那種技術、品質、交期都靠得住的長期夥伴。產品還會經過很多品質驗證,有些甚至會送到 SGS 這類第三方機構做安全與品質認證。
✅ 產品開發案例 1:Apple Watch 初代設計
在開發 Apple Watch 時,蘋果內部開了數百場跨部門會議,硬體、軟體、健康科學與時尚產業的人一起設計 UI 動畫、數據視覺化與錶帶結構。早期原型甚至用厚重的 iPod 縛在手上測試使用者反應。
✅ 產品開發案例 2:Muji 無印良品臉部噴霧機
在開發一款小型臉部噴霧機時,設計師直接到日本上班族最密集的車站外做街訪,了解什麼樣的機器尺寸最容易放進包包。原型階段,他們還做了超過20種霧化角度的樣機,找目標客群測試哪種噴霧感最舒服。
- 這個階段會做的是:產品定義與規格制定 (Product Definition & Specification)、設計 (Design)、原型製作 (Prototyping)、供應商選擇與合作 (Supplier Selection & Collaboration)、品質驗證與測試 (Quality Assurance & Testing)
第三站:生產與量產 —— 一件變十萬件
當產品設計和測試都準備好之後,就要進入試產與量產流程。
首先是小量試產(PVT),測試整條生產線跑起來會不會出問題。接著是供應鏈管理,確保每個零件能穩定供貨、物流順暢,才不會中間斷料或出貨延遲。量產還有分不同階段,接近大貨生產階段的樣品,就可能會被送去各經銷商或行銷部門做行銷規劃。
萬事俱備後,產品正式量產,搭配包裝設計,從工廠走向市場。
✅ 產品開發案例 1:Tesla Model 3 初期量產危機
Model 3 上市初期面臨生產地獄(production hell),因為 Elon Musk 強推「全自動工廠」,導致部分機器過度複雜,反而拖慢生產節奏。後來改為「人機協作」才逐漸穩定,並導入週期性 PVT 改良流程。
✅ 產品開發案例 2:IKEA 產品包裝與平面化策略
IKEA 在量產前,會針對每一件家具設計「拆解方式」與「包裝尺寸」,最大限度降低運輸體積與成本。這種「設計即是生產策略」的做法,讓他們即使是低價商品也能保持利潤空間。
- 這個階段會做的是:生產驗證測試 (Production Validation Test, PVT)、供應鏈管理優化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量產 (Mass Production)、包裝設計與生產 (Packaging Design & Production)
第四站:上市與行銷 —— 把好產品推到對的人手上
有了產品之後,怎麼賣出去就是另一門功夫。行銷團隊會根據目標客群訂出策略,從廣告投放、社群經營,到找 KOL 合作,通通安排上。
銷售通路的佈局也很重要,讓產品在線上、線下都買得到。上市後,團隊會追蹤數據,觀察產品反應,再調整行銷方向與促銷策略,確保產品能持續吸引市場注意。
✅ 產品開發案例 1:任天堂 Switch 的預熱行銷
任天堂在 Switch 推出前,主打「客廳變遊樂場」的概念,先用一支節奏明快、聚焦生活場景的影片吸引玩家共鳴。接著配合網紅實況主、實體體驗會與全球同步上市,創造第一波話題熱度。
✅ 產品開發案例 2:Glossier 以社群反推產品上市
美妝品牌 Glossier 的做法是先在 IG 上釋出產品概念圖與測試包裝,觀察留言與轉發反應後才決定是否上市。這種「市場先參與」的行銷,讓他們幾乎每款新品都能在粉絲圈內創下銷售高峰。
- 這個階段會做的是:行銷策略制定 (Marketing Strategy)、銷售通路建立 (Sales Channel Establishment)、產品上市 (Product Launch)、銷售與推廣 (Sales & Promotion)
第五站:售後與退場 —— 上市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產品上市只是起點。接下來是長期經營:客服團隊會蒐集使用者的回饋,產品團隊則根據這些意見進行優化或開發新版本。
每個產品都有生命週期,當市場反應趨緩或有新產品接棒時,就會進入「退市規劃」:像是怎麼處理庫存、提供售後服務、保固與備品,這些也都不能少。
✅ 案例 1:Google Pixel 的保固升級政策
Google 在 Pixel 3 曾因相機出現綠線問題而引發使用者不滿,最後不但延長保固期,還針對問題批次免費更換新品,重建用戶信任。這樣的售後補救,是維持品牌口碑的重要舉動。
✅ 案例 2:Patagonia 二手服飾平台 Worn Wear
Patagonia 長期推動永續經營,透過推出二手回收平台「Worn Wear」,將已經退場的產品重新上架,延長產品生命週期,並與原來的生產端建立循環機制,降低退市帶來的浪費成本。
- 這個階段會做的是:客戶服務與回饋 (Customer Service & Feedback)、產品迭代與優化 (Product Iteration & Optimization)、生命週期管理 (Product Life Cycle Management, PLM)、產品退市 (End-of-Life, EOL)
結論
對 SunGuts 這樣剛起步的品牌來說,如果要比照國際品牌那套完整的開發流程來做產品,時間跟資金很可能會燒到撐不下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品牌會選擇從貼牌或現成品改良出發,至少能先做出市場反應。
但這種策略有代價:類似產品會很多,消費者很容易拿來比較,一不小心就會被質疑「你到底有沒有誠意做品牌?」
尤其當品牌主打的是醫療或專業人設時,行銷說得太滿,產品一旦露餡,信任會崩得特別快。
所以回到重點:貼牌不一定是錯,但得清楚知道這對品牌長期來說是過渡期還是常態?這樣才有辦法在行銷與信任之間,踩好節奏,不讓品牌走偏。
P.S Threads 上我有分享一些我自己實際操作過的中國廠牌合作經驗,也談過廠商為什麼有時會願意把淘寶上的同款商品下架,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