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網查「玻璃仿玉」,你會發現有一大堆抱怨的文章,提到買玉鐲、玉佩買到假貨超不開心的經驗,以及如何鑑定玉器是否是玻璃製的等等。所以,過去我總覺得那是「作假貨」的。
但是最近在期刊上看到一篇論文,討論玻璃仿玉工藝的歷史,我想:嗄?於是就下載來看了。
一看才知道,原來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就開始出現玻璃仿玉的工藝品耶!為什麼會有玻璃仿玉的工藝呢?
原來中國人本來就喜歡玉器,但是玉並不是那麼容易取得的;而絲路貿易讓中國人學會了做玻璃,不知道是哪一個天才覺得玻璃的手感與玉相似,於是就開啟了玻璃仿玉的工藝。
論文中提到,戰國時期特別在楚文化區域(今湖南地區)的玻璃仿玉最多,主要是因為當地玉石資源稀缺且運輸不便。
為了模仿玉器的外觀,當時的玻璃仿玉文化選用了含鉛、鋇的玻璃材料,因為含鉛、鋇的玻璃在當時的燒製溫度下會呈現半透明或乳白色的效果,在質地和外觀最接近玉器,甚至表面比玉器更加光滑細膩呢!
當時的工匠採用「失蠟鑄造法」作出器具的初步形態和紋樣。「失蠟鑄造法」是一種古老且精密的鑄造工藝,先用蜂蠟製作出想要的器物形狀,並精細雕刻出所需的紋樣和細節;再將蠟模外層包覆耐火材料(如黏土)來形成堅固的外模,並預留澆注口和排氣孔。接著就是將將整個模具加熱來脫蠟(所以叫做「失蠟鑄造法」),然後將熔融的玻璃倒入模具空腔。等待冷卻凝固後,打碎外模取出成品,進行修整、打磨、拋光就完成了。
這種技術可以製作出複雜精細的紋樣,成品表面光滑且細節保真度高。不僅適用於玻璃製品,在青銅器、金銀器等製作中也廣泛應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鑄造技術之一。
玻璃仿玉工藝的發展,到了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達顛峰。主要原因是因為玻璃製造技術進步,可製作較大型器皿和平板玻璃。從文物上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玻璃的透明度提高,工藝更加成熟;因此,考古發掘上也出土了大量的玻璃仿玉器物,如玻璃兵器、玻璃明器等。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當時中西文化交流頻繁,從羅馬傳入了吹玻璃技術,也邀請波斯玻璃工匠來華製作玻璃器皿。也因此,到隋唐時期(581-907年),玻璃工藝達到了新高度。
由於玉器需求量大,因此玻璃仿玉的工藝持續發展,在宋明清時期,玻璃仿玉工藝仍持續存在,即使在玉料豐富的時期仍然延續。
那麼,過去為什麼很少聽到呢?
玻璃仿玉文化過去較少被討論,可能是因為相較於玉器、瓷器等,玻璃器物在中國傳統工藝中主要被視為玉器的替代品,所以不受重視,也缺乏獨立的藝術地位。事實上,古代文獻對玻璃製品的記載不如玉器、陶瓷、青銅器豐富,很多資料都依靠考古發掘獲得。另外,玻璃材質較為脆弱,容易破損;在地下埋藏時易受環境影響而風化,這使得完整保存的古代玻璃器物相對較少。
當然,傳統研究多關注玉器、陶瓷等主流工藝,玻璃製品常被視為次要研究對象;直到近年來,玻璃製品才開始受到學界的更多關注。
我在想,玻璃仿玉過去之所以不受重視,應該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太多「假貨」!因為有些工匠一開始就是想要魚目混珠,所以這樣的器皿就會被人認為是不誠實的、騙人的,當然也不值得探究。但是,就像我們之前介紹過的仿琥珀的項鍊一樣,雖然這些器物在古代應該是不值多少錢,但是這是精緻工藝的展現,畢竟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人去努力開發啊!
可惜的是,玻璃仿玉文化大概是因為背負了「假貨」的包袱,加上古代中國並不重視工匠,所以這些精緻藝術品的作者是誰,我們都無從知曉了。不過,想到我們連「翠玉白菜」是誰刻的都不知道(那還是貨真價實的玉呢),玻璃器皿的作者名不傳於世,好像也不是很令人訝異吧?
參考文獻:
Huang, S., Wang, Z., & Zhu, J. (2025). Research on glass imitation jade cultu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Silk Road. Scientific Reports, 15(4674), 1-13.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87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