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明明與她無關,但她總愛管我。」
「這明明是他的責任,最後卻怪到我頭上!」
「他總想要兩個人一起行動,但我好想要有自己的時間……」
人際衝突往往來自「界線問題」-不是對方踩了你,就是你踩到對方的界線,而引發的不適感。這種「越界」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親密關係中,因為關係越近,就越容易踩到彼此的界線;但若界線完全沒有交集,也會衍生其他的問題。
如同「愛給建議」的伴侶,常因過度干涉而引發對方的不滿。例如,寒冷的冬天裡,你正在打掃環境,他卻不斷指導你該怎麼做,如何打掃才對,物品該放在哪裡。此時,你是選擇放下拖把反擊,還是忍氣吞聲在心裡嘀咕:「這麼會講,怎不自己動手?」
「愛當受害者」的伴侶則習慣把責任推給對方,而引發對方的不滿。就像是他經常亂放東西,當他找不到時,卻責怪你在打掃環境時,把東西弄丟了。但事實是,你根本沒有碰過。此時,你會指責他物品都沒歸位,還是忍住委屈地心想:「我辛苦打掃,他不但不感謝,還責怪我?」
「事事分明」的伴侶,則可能讓人感受不到愛與親近,而導致關係越來越疏離。例如,當你需要支持時,他卻毫不在乎,甚至不願意伸出援手。這樣的情況下,你很難感受到對方的愛與在乎,也很難找到關係繼續維持下去的意義。
不知,你可曾感嘆過,曾經相愛的兩人,為何到了如今,每天都爭吵不休?我認為,讓愛變質的往往不是因為進入婚姻,而是親密關係裡的「界線」,本就不健康。
在《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書中,談到結構性家族治療中,將人際界線分為三種類型。你可以一邊閱讀這篇,一邊思考自己與伴侶的關係屬於哪一種界線。
夫妻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通常是各過各的生活,如同室友而非伴侶,只進行最基本的互動。這種界線雖可避免爭吵,但缺了親密的歸屬感,以及彼此的付出與支持。當僵化的界線,使你們的關係越來越疏離,感情也會隨之變質,甚至消失殆盡。
在親密關係中,將彼此視為共同體,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這種界線容易使彼此過度干涉對方的生活,導致個人空間消失,甚至出現依賴與控制的問題。無論是渴望過度依賴或過度控制,都容易消磨兩人長年累積的甜蜜,最終將會讓愛變質,走向破碎的親密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彼此能夠在獨立的同時,仍保有親密與支持。這種界線讓雙方都能自由成長,在擁有自己的生活的同時,也能在關鍵時刻成為彼此的依靠,並立即提供適切的援助,感受到「我們」的歸屬感。
如果你發現,你們在關係中的界線是屬於前兩者,我想告訴你,請你千萬別大意,一定要著手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可別讓你們的愛,輸給了界線。
參考書籍|《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柳惠寅,大好書屋,2024。
我在提供伴侶諮商的經驗中發現,問題通常不在於「婚姻關係」,而是不健康的界線(僵化或模糊)。因為婚姻本身並沒有問題,而且這也是承諾關係存在的象徵之一;而大部分的問題在於不健康的關係界線,這也許在短期內能減少衝突,但最終只會讓關係變得破碎不堪。
不過,每個人的界線都有其獨特性,雙方交織而成的界線更為複雜,就更別說雙方背後的原生家庭。因此,到底什麼樣的界線,才是清楚的界線呢?其實很難以一言蔽之。
因此,透過心理諮商,能幫助你們覺察彼此需求與界線,並學會尊重對方的獨立性,以及培養捍衛自己界線的勇氣與智慧。在過程中,心理師會陪伴你練習如何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界線與需求,以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衝突,以及漸進式改善互動方式,建立更自在的界線、更穩固的關係。
立即預約心理諮商,指定胡瑋婷諮商心理師↓↓↓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和分享,或是給我一些讚助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