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選題#16|《與其明爭暗鬥,不如做自己的光明燈》:這世界最該善待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當有人結婚時,就會聽到這些類似的話。

「我會把媳婦(女婿)當我的女兒(兒子)來疼。」

「我會把公婆(岳父母)當成自己的爸媽來孝順。」

這些話,我相信分都是出自於真心,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一家人,善待彼此。然而,婚後相處下來,相信這些話的人、有這些期待的人,就越容易發現彼此的「雙標」。

「為什麼公婆對他的女兒比較好,對我就這麼冷漠。」可是,對自己的孩子比較好,就是很自然的事啊。

「為什麼你對你爸媽就這麼親力親為,對我爸媽就不聞不問。」可是,對自己的父母比較好,就是很正常的事啊。

馬克太太在《與其明爭暗鬥,不如做自己的光明燈》提到,有一位婆婆不允許媳婦回娘家,但卻讓自己的女兒每個禮拜回娘家。當媳婦向婆婆表達不公平時,婆婆只回說:「那不一樣」。

明明就是回娘家,為什麼媳婦不可以常常回娘家,但女兒就可以常常回來,這實在是不公平。我真心希望大家不要遭遇到這樣的不公平,但類似的事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

馬克太太認為,那位婆婆所說的「不一樣」,就是一個是女兒,一個是媳婦啊!所以馬克太太建議讀者:「不要去奢望能跟公婆的關係多緊密,尊重他們並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好,因為那是人家的爸媽。」他們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要愛誰、如何愛。

raw-image

這段故事,讓我回想起自己婚後不久,娘家有長輩逝世,這是一位從小看我長大的長輩,我當然想回去送最後一程,但卻被婆家的長輩阻止說:「你已經嫁人了,那已經跟你沒關係了。」

起初,我聽到這樣的話很生氣,心想要是換作是他的孩子嫁人,肯定就不會這麼說了。不過,我事後想想,對方不是我,自然無法理解我的想法與感受。人本來就無法在每一個時刻都能具備同理心,無法事事換位思考,因為「他本就不是你」。

我告訴自己,我重感情,也重親情,我是我自己,我完全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行為。所以,我還是堅持要回鄉祭拜,好在先生願意支持我的決定,還願意陪我回去祭拜❤️。

在婚姻裡,有些界線是自己要畫出來的,別奢求有人會為你畫這條界線,也別奢求每個人都能欣然接受這條界線

分享一句特別實在的話,這是好友在網路上看到的金句:

那些會對你設定邊界的人感到生氣,那是因為他們沒辦法貪到你的便宜。

因此,在婚姻裡,有些尊重是需要你親手給自己的,別總是乾等某人給你尊重,也別過度犧牲與委屈自己了。請你一定要釐清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懂得建立界線、尊重自己和善待自己。

這世界最該善待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啊❤️❤️❤️


書籍介紹:

《與其明鬥暗爭,不如做自己的光明燈:馬克太太的人性會客室,為你掃清人生萬千煩惱!》馬克太太在書中解析各種婚姻、家庭和職場的問題,並提出一針見血的犀利回應,提供給讀者參考。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和分享,或是給我一些讚助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空間
246會員
316內容數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2025/02/10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2/10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8
在人際互動中,有些人選擇壓抑與討好,將自身需求深埋在禮讓中;有些人則像強颱侵襲,一場大雨淹沒對方的真實感受。也有人習慣用冷嘲熱諷來掩飾自身的脆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透過心理諮商,我們可以練習溫和且堅定的正向連結,並學習如何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建立起信任且真實的情誼。
Thumbnail
2024/11/08
在人際互動中,有些人選擇壓抑與討好,將自身需求深埋在禮讓中;有些人則像強颱侵襲,一場大雨淹沒對方的真實感受。也有人習慣用冷嘲熱諷來掩飾自身的脆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透過心理諮商,我們可以練習溫和且堅定的正向連結,並學習如何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建立起信任且真實的情誼。
Thumbnail
2024/06/17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2024/06/17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婆家和親戚,應該是啟動斜槓最不難解決的問題。但婆媳問題又是亙古不變、千年來很難解的女人之痛。面對老公,三字訣:好、理、由。面對婆家親戚一樣有三字訣:好、清、楚。
Thumbnail
婆家和親戚,應該是啟動斜槓最不難解決的問題。但婆媳問題又是亙古不變、千年來很難解的女人之痛。面對老公,三字訣:好、理、由。面對婆家親戚一樣有三字訣:好、清、楚。
Thumbnail
你不只是我的婆婆,也是我的媽媽,是我生命中後來加入的親密家人,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共享悲歡苦樂的家人,一起共享我們的愛。
Thumbnail
你不只是我的婆婆,也是我的媽媽,是我生命中後來加入的親密家人,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共享悲歡苦樂的家人,一起共享我們的愛。
Thumbnail
婆媳問題是導致許多家庭發生爭吵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為什麼剛進到一個新家庭時,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呢 大家要知道,婆婆和媳婦是因為同一個男人而走到一起的 對於這位男人而言,此時此刻,生命中有兩位重要的女性 但他可能沒有想過,要同時面對兩個女人的心情,兩位女人同時的占有 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Thumbnail
婆媳問題是導致許多家庭發生爭吵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為什麼剛進到一個新家庭時,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呢 大家要知道,婆婆和媳婦是因為同一個男人而走到一起的 對於這位男人而言,此時此刻,生命中有兩位重要的女性 但他可能沒有想過,要同時面對兩個女人的心情,兩位女人同時的占有 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Thumbnail
我是媳婦,也是未來的婆婆。所以我不想當不分青紅皂白,看到婆婆兩字就倒彈的人……。 但「互相尊重」真的很重要! 婆媳本來就是兩個沒關係的人,因為第三方而走在了一起,誰都不欠誰也都別委屈誰。如果帶孫伺候晚輩真的不高興就拒絕,不要因為拒絕不了兒子,而把情緒發洩到媳婦身上。
Thumbnail
我是媳婦,也是未來的婆婆。所以我不想當不分青紅皂白,看到婆婆兩字就倒彈的人……。 但「互相尊重」真的很重要! 婆媳本來就是兩個沒關係的人,因為第三方而走在了一起,誰都不欠誰也都別委屈誰。如果帶孫伺候晚輩真的不高興就拒絕,不要因為拒絕不了兒子,而把情緒發洩到媳婦身上。
Thumbnail
作家H您好,想跟您分享。 因為我是在很傳統跟很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從小就一直被父母不公平的對待到現在,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媽媽總是要女兒複製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她以前受過重男輕女的觀念現在也要這樣去對待自己的女兒!寧願給媳婦好命也不要給女兒好命! H這樣說 最後只能回到第一個部分,就是妳自己。
Thumbnail
作家H您好,想跟您分享。 因為我是在很傳統跟很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從小就一直被父母不公平的對待到現在,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媽媽總是要女兒複製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她以前受過重男輕女的觀念現在也要這樣去對待自己的女兒!寧願給媳婦好命也不要給女兒好命! H這樣說 最後只能回到第一個部分,就是妳自己。
Thumbnail
相信許多人也聽過一些男人會說:「老婆可以再娶,媽媽只有一個。」 黃老師主張既然成為家人要長期相處,婆媳之間一定要親自面對面做良好的溝通,別做雙面人,更不要期待男人可以解決問題,因為男人夾在兩個最重要的女人之間只有為難並沒有能力真正解決問題,如果處理不好變成選邊站,也不會是婚姻中最好的結局。
Thumbnail
相信許多人也聽過一些男人會說:「老婆可以再娶,媽媽只有一個。」 黃老師主張既然成為家人要長期相處,婆媳之間一定要親自面對面做良好的溝通,別做雙面人,更不要期待男人可以解決問題,因為男人夾在兩個最重要的女人之間只有為難並沒有能力真正解決問題,如果處理不好變成選邊站,也不會是婚姻中最好的結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