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靈感來源:《依戀理論》、《當我遇見一個人》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自身的迴避型經驗,以及多年來在軍旅生涯中對人際關係的觀察。我見過許多在感情中「進退失據」的人,他們明明渴望愛,卻在關係變得穩定時,選擇逃離。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直到開始深入研究依戀理論,才逐漸理解這種矛盾的拉扯感從何而來。
📖 《依戀》 這本書幫助我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輕鬆地愛一個人。迴避型依戀者的內心總是充滿矛盾,他們想要親密,卻害怕承諾,這使得他們在感情中反覆試探,造成無形的拉扯。
📖 《當我遇見一個人》 則讓我反思,愛不應該是一場「測試」或「操控」,而是兩個人都能安心存在的狀態。真正的愛,不是靠誰留下、誰離開來證明,而是能否讓彼此都感到自由和安心。
這篇文章,是寫給那些正在愛一個迴避型人格的人,讓你知道——這場愛情拉鋸戰,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他還沒準備好。而如果你也是迴避型,請記得——愛是可以學習的,願你有一天,能夠真正留下來,不再害怕擁抱愛。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你為什麼有時候靠近,有時候又推開我?」
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像我這樣的人,你一定經歷過這種反覆無常的情境——
✔ 我有時候很主動,讓你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是被需要的。
✔ 但當你開始投入更多,我卻開始退縮,彷彿你跨過了一條「界線」。
✔ 當你開始覺得疲憊,試圖放手時,我又回來靠近你,讓你捨不得離開。
這是一場無聲的拉鋸戰,我不會大張旗鼓地折磨你,但我會讓你在愛與不愛之間反覆拉扯,讓你開始懷疑,「我到底該不該繼續愛這個人?」
你或許覺得,我這樣若即若離,是在考驗你、吊著你、享受你的不安。但其實,你不知道,這場拉鋸戰,折磨的不只是你,還有我自己。
每一次我靠近你,都是因為——
✔ 我真的喜歡你,我真的渴望愛,只是我不敢全然擁抱它。
✔ 我害怕你走了,所以我必須釋放一些溫度,讓你願意留下。
但每一次我退縮,則是因為——
✔ 你的靠近,讓我覺得自己開始失去掌控,這讓我焦慮。
✔ 你的期待,讓我覺得自己「必須」做些什麼,而這種「必須」讓我感到壓力。
✔ 你的投入,讓我覺得「如果我回應不了同等的愛,那是不是該退出?」
所以,這場「進一步、退兩步」的情感模式,不是因為我在玩弄你的感情,而是當你靠近,我的大腦就會發出警報,提醒我:「太親密了,快退後!」
在《為什麼當關係變得穩定,我反而想逃?》裡,我說過——「當愛變成一種期待,我開始覺得自己沒有退路。」
這種期待,對你來說或許是理所當然,你愛我,所以你想要更多的陪伴、更確定的承諾、更長遠的未來。但對我來說,這些期待就像是一道道「承諾的標籤」,
它們告訴我——
✔ 「如果我沒辦法一直愛你,你會不會覺得我辜負了你?」
✔ 「如果有一天我厭倦了,你會不會恨我?」
✔ 「如果我沒有辦法回應你想要的愛,那是不是現在就該離開?」
所以,我的選擇是什麼?
——在還沒走到無法回頭的地步前,我選擇慢慢退後。
這不是因為我不愛你,而是因為我不確定,我能不能承擔這段感情帶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