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夜雨霏霏。晚飯後,開車前往市區診所,做矯正牙齒的回診。
●
去年晚春,京都旅行回台後,開始評估牙齒矯正的療程。自行拍照上傳治療網站,不久便預約了診所醫師評估,全口掃描後約一週後專員來電,以3D牙模影片講解矯正時程。
:O先生,以您的模擬狀況看來,會需要拔下排兩顆智齒。
:嗯,確定要拔嗎?(我double confirm)
:是的,經林醫師確認後,建議拔除智齒。以利矯正時牙齒的挪動。
於是,在6/1正式拿到牙套、開始配戴前,花了約莫兩週時間赴診所兩次,拔除了下排左右兩顆智齒。左下方的那顆智齒牙根深長,雖然在拔牙當下已注射麻藥,牙助也在旁引導我臉頰、下顎放鬆、別出力。麻藥藥性很快蔓延開來,如隔著一層腫脹開的緩衝泡棉,當下的我仍感受得到林醫師的強大手勁。
深植牙床的左智齒,在林醫師嘗試了幾次以後,終於逐漸鬆脫,直至最後如軟木塞般一口氣拔除。
:你看,左智齒在這裡。
:(我撐起身瞄了一眼)
:你這顆牙齒的牙根比較長,而且它前端的形狀,好像爪子一樣牢牢抓緊牙床......
:(認真看著沾染一抹血絲的牙根)
:牙齒裝在夾鏈袋給你?
(牙助上前處理用物,並再次叮嚀醫囑。)
拔牙後幾天吞了些血塊、日報週會時經歷口齒不清、無法吃太燙太刺激的食物等等等,拔牙成了一場煞有介事的過度儀式(Rite of passage)。經過這一番「折騰」後,我再次回到診所,領取421日療程份的牙套,正式開啟牙套之旅。
因著戴牙套,建立起了新習慣;也因著新習慣,有了作息調整。一切如同一項新專案般展開,而今晚,作為療程中最後一項check point已經完成,確認牙齒矯正之旅將在半年後完成。
421日份微小的挪移,像是一場練習長線思維的生活實驗。讓我用身體記憶習得了,別去高估一天能帶來的成長或改變;更別去輕忽每天微小積累帶來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