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必視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為首務,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預防犯罪的源頭。___ 選自《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
作者李珍淑是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側寫師的工作主要為分析犯人的行為和模式,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徵,為警方提供專業意見,幫助縮小嫌疑範圍,提高破案效率等等。
第一章寫了三個案件,內容提及作者與犯罪者的對談,描述他們訴說過往的情節,也不禁想了解,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哪裡出了錯,才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而發生的事情已無法改變,但該怎麼在往後去避免或減少這類的案件產生,也是閱讀中會一直不停去想到的問題。
我們必須學習生病時表現不適、能力不足時承認做不到、不懂時果敢表達疑惑的勇氣,這應該從家庭教育做起,並在國小、國中、高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有人說「自卑」的反義詞是「勇氣」,我們有必要思考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___ 選自《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
記得曾在網路上看見有人提議,想當父母的人,必須要先上關於如何養育孩子相關的課程,當時看了也覺得這個提議不錯,而在本書當中,作者在兒童虐待的這部分,也提出類似的見解,像是領取育兒津貼前必須修習相關的教育學程,雖說已經要領取津貼了,短時間要改變的成效如何也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想法確實值得思考。
當然,不是所有問題根源都歸因於家庭,罪犯也不能因此而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找出可能根源是為了預防進而改善,而錯誤的行為就是錯誤,即便有種種的原因。
別說「都是因為...所以我才...」。把主導權拿回自己手上,將自己該負的責任背上
沒有人可以完全沒有情緒,沒有情緒起伏是可怕的。
很多的書籍中都提過一個相同的觀念,就是表達情緒的重要性,因為過度壓抑情緒時,爆發力道通常也是最強烈的。
最後一章作者提及幾個問題,也是我有疑問的問題,像是殺人魔是天生還是後天?為什麼他們下得了手,而且還毫無罪惡感?社會學家Travis 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認為,個體之所以能夠遵守社會規範,主要來自於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約束力,當這些約束力減弱時,個體就可能產生偏差行為。
而五歲前的小孩在情感發展上也極為重要,這段時期是他們建立情感基礎的關鍵階段。正面情感如愛、快樂和安全感,能夠促進小孩的心理健康與社交能力。在這個年齡階段感受到父母和周圍環境的支持與關愛時,他們的自信心和情緒調節能力會顯著提升。
即便沒有人靠在身邊用耳語對自己說「我愛你」仍能在成長環境中感受到自己被愛的人,就不會做出極端的選擇。___ 選自《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
我們能做的事,就是從自己做起,有些議題很深、很難、很沈重。幼年時期的經歷,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不過即便是同一個家庭成長的孩子,也可能因個性、環境與人生經歷的不同,而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是,人要有勇氣承認錯誤,願意承擔責任,並做出改變。愛與支持也許能夠降低犯罪風險,而勇於選擇負責任的行為,則是個人成長的關鍵。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___ 箴言 22:6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