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總覺得自己很窮,於是開始研究「到底為什麼這麼窮?」然後看到一本書叫《貧窮的本質》,名字聽起來就很有道理,於是我買來看。結果一翻開——嚇死我!這書裡講的「窮人」,每天的收入還不到 1 美元,瞬間覺得自己其實還挺富有的……於是默默地把書放回書架。
後來 2019 年,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竟然因為這項研究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我趕緊再翻出來讀一次,才發現自己之前真的太天真了。這本書並不是教我怎麼賺大錢,而是從全球的視角探討「為什麼窮人難以脫貧」,還有「我們以為的好心幫助,可能反而害了他們」。讀完以後,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經濟學書籍,更像是一本人性指南。
大家都聽過「貧窮陷阱」這個詞吧?意思就是有些人活在一個死循環裡——現在窮,未來更窮,不管怎麼努力,都跳不出去。這點在香港某位富豪身上就有趣了,他曾經覺得窮人應該靠創業改變命運,於是決定親自下場體驗「白手起家」。結果幾個月後崩潰大哭:「根本沒機會翻身啊!」
這也讓我們明白,貧窮不是單純的懶惰問題,而是各種現實條件的綑綁,讓窮人很難存錢、很難進修、更別提投資未來了。
書裡提到一個超荒謬的案例:有些慈善組織去非洲發蚊帳,想讓當地人減少瘧疾感染。結果發現,蚊帳不是拿來掛床頭,而是拿去做婚紗、漁網,甚至裝飾品!更誇張的是,當地人拿過免費蚊帳後,就再也不想自己花錢買了,因為「反正以後還會有人來送」。
這告訴我們,一廂情願的幫助可能沒用,甚至會造成反效果。窮人的決策邏輯,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問題的關鍵並不是「他們缺什麼」,而是「他們為什麼做這些選擇?」
提到窮人,你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吃不飽」,但實際情況比這更複雜。作者發現,很多貧困家庭即使手頭有錢,也不會選擇購買高熱量的主食,而是買糖、茶、甚至垃圾食品,因為這些東西能帶來「短暫的快樂」。
更扯的是,有些家裡窮到揭不開鍋的家庭,居然還買得起電視跟手機!為什麼?因為在苦悶的生活裡,娛樂比米飯更能帶來慰藉。這時候,我們才真正理解,貧窮不是單純的物質缺乏,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壓迫——當你對未來絕望時,會更想追求眼前的快樂。
瘧疾、痢疾這類疾病,其實只需要花幾毛美金的預防措施就能解決,但窮人卻偏偏選擇不做。相反的,當病發時,他們寧可花大錢去看「江湖郎中」,只因為「有打針、吊點滴,才有被治療的感覺」。
這讓人不禁思考:「我們以為的合理決策,真的適用於每個人嗎?」當人處於極端的困境時,短視和感性決策,才是主導他們行動的關鍵。
很多人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問題是,學校能不能讓人學到知識?作者發現,在印度的公立學校裡,20% 的老師根本沒來上班,而且就算來了,也不一定會認真教。結果導致:
惡性循環一開啟,教育就失去了它改變命運的能力。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不只是「有沒有學校」,而是「學校能不能讓學生學到東西?」
這點超有趣,因為很多窮人的存錢方式,根本不像我們想的「存進銀行」。書中提到,非洲某些村莊的人習慣「存磚塊」,就是有錢就去買幾塊磚回家,久而久之,村子裡到處都是半蓋的房子。
為什麼不存錢?因為現金根本守不住!小孩想買鞋、老婆想買衣服、親戚來借錢……現金在家裡根本沒兩天就消失了,所以乾脆換成磚塊,至少不會被花掉。這告訴我們,存錢不只是意願問題,而是整個環境條件讓他們「存不了錢」。
這本書還狠狠打臉了一個迷思:「窮人最適合創業!」
事實上,許多窮人確實有創業精神,像是路邊擺攤、幫人擦皮鞋、在馬路上賣烘乾的沙子(真的有這種行業)。但問題是,他們的事業很難擴展,因為沒有資本,沒有風險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問題(生病、貸款利息爆炸),就會瞬間破產回到原點。
真正的企業家,除了有點子,還需要資源、教育、風險管理能力——這些,恰恰是窮人最缺乏的。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幫助窮人,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好意,可能反而讓他們更難翻身;而有時候,我們忽略的小事(如知識普及、基礎醫療),反而能真正改變他們的命運。
這本書不只是讓我重新理解「貧窮」,更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可以做什麼,來讓世界變得更公平一點?
最後,如果你也曾覺得自己很窮,不妨讀讀這本書,保證讓你秒變「有錢人」,因為至少,你還不用拿蚊帳來當婚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