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讀者們,你是否曾在會議室裡拿著投影片、腦中一片空白;或者被老闆冷冷瞪著,覺得自己熱情都付諸流水?你好,我是 Alan 大叔,45 歲,在研發工程師領域苦熬了半輩子,卻也因「細心觀察」與「幽默天分」,成為大家口中的「心靈導師」。
這一切,源於我發現——有時我們不是缺想法,而是缺一個讓別人「非答應不可」的說服方案。曾經,我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用一個 三分鐘簡報 說服老闆砸下 300 萬,開發新品;在科技業競爭激烈的時代裡,這 300 萬正是翻轉我職場生涯的關鍵。原來,一場 有策略的提案,遠比口條流利、片頭炫炮更重要。我是Alan大叔,45歲工程師的「提案弔詭」
1. 緣起:決定一切的,常常不是天份,而是「那個報告」
回想以前,我跟多數工程師一樣,習慣默默寫程式、不多話。卻老在某些會議上看到同事講得天花亂墜,老闆臉色卻陰晴不定。後來才知道,老闆在意的是「 這件事能帶來什麼收益?」,而不只是口才或簡報排版。
我那時靈光乍現:為何有些人煞費苦心做精美PPT,結果依舊泡湯?或者做出華麗效果,卻完全沒提到 『今年營收目標』 或 『要投入多少成本』。老闆怎會買單?那一刻,我才驚覺 簡報是種投資行為,而真正的投資,都需要判斷與策略。
2. 工程師與「說服」的結合:我的自我矛盾
一開始,我有種自我矛盾感:工程師思維講究精準數據,說服則像藝術,需要故事性和感性。在好幾次的嘗試後,我才發現,他們不只是能結合,而是能「相輔相成」。 說服 要有數字做底, 數字 更需要故事烘托,讓人感到具體意義。
就像我第一次跟老闆要人力擴充,並非「可不可以再多請兩人」這種撒嬌;而是「 多兩人就能承接三個新專案,預估年營收多 200 萬,淨利至少增 100 萬」,再附上行銷策略與執行時間表。然後我看見老闆瞇起眼,兩分鐘後居然點頭。
那一刻,我意識到:提案並非運氣,而是 掌握商業邏輯 + 視覺化呈現 + 人性的故事感 的綜合體。
揭示「策略簡報學」的奧秘
1. 簡報?不,是說服!
許多人把 PPT 當成展示工具,顏色、字體、動畫做得花俏;甚至有人說「設計感就是王道」。但若你看過真實的投資世界,你會知道創投在意的是——
- 你今年要賺多少?
- 你定價多少?
- 三年後成長倍數?
- 要募多少資金、如何運用?
沒有回答這些,簡報做得再華麗都可能遭冷眼。因為 簡報 真正目的是幫助對方**「下決策」**:你提的事情值得嗎?該投多少錢?該做多少配置?
2. 「以中為始」:提案之前,先把關鍵數字拿出來
- 今年營收目標?
- 單價或商業模式?
- 三年後的規劃(預期營收成長)?
- 投資人資金如何使用(募資金額)?
假如你去跟創投談,卻沒有這些數字,人家即使耐心聽完,也會在事後搖頭: 「連自己的產品定價都沒想好,不用浪費時間。」
我自己就曾在一家聚會中,聽到某新創人苦訴:「為何見了三十幾家投資人都沒下文?」檢查他簡報,竟發現整份 BP(Business Plan)沒寫定價,也沒寫三年後營收。最終他浪費大量時間,也在創投圈留下「不成熟」的印象。
3. 高勝率的本質:不是更厲害的口條,而是更清晰的「商業回報」
一場成功提案,無論是面對投資人、客戶,甚至老闆,都在回答:
- 這樣做,有沒有明確痛點?
- 解法是什麼?(產品/服務/策略)
- 帶來多大效益?( 數字 / 公式 / 財務預估 )
- 何時會回本、何時獲利?
透過 差異化模組(強調你與競爭者的獨特之處)與 效益公式(量化呈現),才能讓決策者感到 「不答應很可惜」。
Alan 大叔的「提案三大情境」實戰分享
我在企業裡觀察到三種最常見的提案情境: 募資、客戶與內部。以下融入我的經驗故事,讓你感受如何運用策略簡報。
【情境一:募資簡報】
故事背景
兩年前,我接觸一家新創「微能量科技」,團隊想做高效節能裝置,卻苦於資金不足,每個成員都熱血滿滿,但他們去創投簡報時,幾乎只談「感動人心的環保願景」。結果當場被問:
- 「今年要賺多少?」
- 「三年後營收在哪?」
- 「單價怎麼訂?」
他們面面相覷,回答不出。回來找我哭訴,我說:「你們短期營收要有,否則投資人怎看回報?」
實戰作法
- 明確年度營收目標:預估今年裝置可賣 2000 套,每套 3 萬,帶來 6000 萬營收。
- 三年後成長模式:若切入工業市場,預估前 2 年鋪通路、第 3 年衝量,成長倍數可至 5 倍。
- 單價與成本結構:每套成本 1 萬,含人事 / 研發 / 通路行銷,毛利約 2 萬。此乃投資人關注的「可複製獲利能力」。
- 要募多少?如何運用?:以 1500 萬為例,7 成用於量產、2 成行銷、1 成預留人才招募。使三年後淨利衝到 2 億。
最終,他們帶著這套簡報再度面見創投,創投看到明確的「投資 x 千萬、三年 x 倍回報」,當場要求補充技術優勢即可,之後順利拿下投資。
【情境二:客戶提案】
故事背景
某次,我去協助「理想衛浴」搶標捷運小便斗汰換案,發現他們只想用「精美流線設計」「國外獲獎」等賣點當主打。結果對方質疑:「那維護保養呢?跟市面差異在哪?」我說:「要談 差異化 與 效益!」並且先了解對方痛點:過往廁所異味導致高頻率清潔、人力費高。
實戰作法
- 先挖痛點:普通小便斗易藏汙納垢,需 1.5 小時就清掃一次;造成大量人事成本。
- 呈現解法:理想衛浴流線設計,可以延長到 3~4 小時清掃一次,大幅節省人事費。
- 量化效益(最重要!):
- 以 50 個捷運站、每站 10 個小便斗計,每月可省下清潔工 x 萬元…(細部數字試算)
- 整體每月至少節省 100 萬人事費,一年 1200 萬。
- 顯示轉換成本不高:汰換安裝期短、日常故障率低… 讓對方覺得「換了就賺」。
結果,捷運方覺得「這麼算起來划算」,最終成功奪標。可見客戶提案需將「 痛點 + 特色 + 效益公式」組合呈現。
【情境三:內部溝通/老闆提案】
故事背景
記得我第一次跟老闆要求增員。「老闆,大家加班很累,多請兩人吧……」老闆皺眉:「兩人是兩百萬薪資啊,理由?」若只回「員工抱怨加班多…」,老闆只會覺得「過度浪費」。
實戰作法
- 從營收與回報切入:
- 若增兩人,可承接三個原本不敢接的案,一年再多 300 萬營收。
- 同時可減少現有人員加班費 50 萬左右。
- 明確職務配置:A 員工負責專案前置接洽;B 員工協助測試與維運。
- 回本時間:約 6 個月內可補足新增人力的成本。
這樣一來,老闆自然點頭。因為「提案」背後帶來財務回報超越投入。
提案策略的關鍵模組
在我的世界裡,做提案需要結合 「策略框架」 與 「視覺呈現」。以下四大模組,可在多種情境下靈活運用:
- 差異化模組
- 先挖競品痛點或客戶現有解法的不足,再強調你獨特的功能。
- 必須真正能「改變消費者決策」,才叫「特色」。若消費者不在乎,就不具意義。
- 效益公式模組
- 將「降本 / 增效」化為可量化的數字。例如:每月人事費減少 x 萬,三年增收 x 億。
- 盡量以明確公式:「數量 x 單價 - 成本 = 利潤」 或 「清潔次數 x 時薪 = 節省人事費」。
- 金字塔結構(短中長期)
- 讓對方看見你當前重點、未來展望與最終目標。
- 如「今年穩定獲利 -> 明年擴大市場 -> 第三年倍增成長」,給決策者全貌。
- 假設思維 / Ghost Deck
- 資料不全時,先設定幾種情境:最佳、中性、最差。
- 提出執行策略和應對方案,展現風險控管能力。
一場「策略簡報學」的誕生
1. 緣由:看過太多失敗的「光鮮簡報」
我曾在某次創投活動,看到新創團隊百花齊放,有人用動畫炫技,也有人請專業設計師做視覺。但投資人當場問:「你定價多少?」卻答不出…結果精美簡報淪為空殼。
在外企或各式政府計畫也是如此:PPT 做得再漂亮,若沒回答「投資 / 報酬 / 何時回本」,根本無法讓評審放行。一次次看見這些遺憾,我決定系統化整理出 「簡報策略學」。
2. 內容:從職涯面試到高階主管、從募資到客戶銷售
- 職涯面試:如何用數字與案例證明自己?(例如:三個月內讓官網流量翻倍,如何達成?)
- 內部溝通 / 問題分析:如何呈現卡點、提解方,並用簡單公式算出 ROI?
- 客戶銷售 / 差異化:如何挖痛點、建構獨到解法?
- 募資簡報:四大數字 + 營運里程碑。
- 雇主品牌 / 對外演講:如何在公開場合強化企業形象,引發頂尖人才青睞?
這些面向雖然多,但它們背後的共通點是: 「幫助對方做決策」。這才是真正的商業核心。
篤定感與自信,其實不是練口條,而是「想透了」
有人在簡報課中問我:「Alan 大叔,你教不教『上台不緊張』方法?」我笑著說:「你吵架時口才很好,為何上台就結巴?問題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懂、真的篤定。」
若你對提案內容「想透」,早就知道營收成長邏輯與痛點解法,你自然能講得頭頭是道。 人在自信時,不會想著怎麼背稿;就像你知道 1+1=2,不會緊張地想「怎麼解釋 1+1=2?」
不只工具,更是商業思維的升級
當我在帶企業內訓時,最常喊的一句話是:「把精力放在策略,簡報只是最後10%!」
- 先算好帳:投入多少、何時回收、三年後的可能倍增?
- 再繪製圖表:金字塔、流程圖、甘特圖都只是輔助說明。
- 最後才調整設計:字型 / 顏色不該搶過「數字」的焦點。
Alan 大叔的個人反思:從職涯到心靈導師
1. 研發工程師的「自由之路」
我曾以為工程師只需寫好程式便好;後來卻發現,「寫程式」解決的是技術問題,但「提案與說服」解決的是人際、組織、商業本質問題。
當我試著跳脫技術舒適圈,鑽研提案策略,竟然意外被同事視作「萬用工具人」——因為只要有我在,就能替團隊談到更多資源,也保住公司年度預算。
2. 「心靈導師」的稱號,從何而來?
其實只是因為我看多了同事們懊惱:「老闆又不答應」「客戶又壓低價」等等。然後我總是慢條斯理地問:「你想過對方的需求點嗎?有量化嗎? 有沒有想過更高層的投資回報?」幾次點醒之後,大家就笑稱我是「心靈導師」。
然而,我很明白:心靈導師不只是在激勵,而是教會他們「 用數字和策略思維,敲開對方心門」。只要懂這招,「被拒絕」機率便大幅減少。
築起你的「提案生態系」——從單次成功到全面升級
1. 若你是賣方市場:
像有些公司或個人,已經擁有較高品牌聲量,導致客戶自動上門,似乎「不愁生意」。但若缺策略思維,就只能各單各做,難以將資源化零為整。
相反地,如果你把背後的客戶群、合作夥伴統整出一套 「生態圈」,藉由提案模組把各方結合,才有更大商機。屆時,簡報就不只是單次成交,而是一個系統化協作平台。
2. 若你是買方市場:
大多數情況,我們還是在「向上提案」——對老闆、客戶、投資人,都需要證明自己值得被投資。這時 換位思考 與 投資報酬 是永恆原則:
- 投資人要的是倍數回報
- 客戶要的是省成本或增收益
- 老闆要的是營收或更高績效
只要一開始就「從對方角度」看問題,再串回自己產品或計畫,就能打造高勝率提案。
走向「提案有底氣」的新旅程
1. 結語:活得更明白,而非抽籤碰運氣
曾有人說提案就像賭博,上台一搏,成敗難料。但我相信,成功率是可以「理性算出來」的。當你:
- 找到關鍵數字(目標營收、定價、募資額、回收期),
- 明確效益(降本 / 增效 / 成長),
- 以對方需求做場景、演繹合適的故事與數據,
提案若還失敗,只能說時機不合或額度超出預期。
2. Alan 大叔的叮嚀:
每份簡報背後,都蘊藏你對世界的觀察。別再把心力花在「如何弄個炫酷Opening」或「字體設計」,那只是外表。真正的重要,是 你看懂了商業本質、算清了回報,並能用人話說出。
只有這樣,你才可能不斷在大會議桌上拍板,或站在創投舞台前沉著微笑。慢慢地,你會發現:原來一切從「策略」與「營運」開始,而簡報只是最後的武器罷了。
後記:若你願意投入一點點時間,去學習在提案時如何「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你就會擁有一個人生強大的利器。相信我,45 歲的Alan大叔,就因為這個利器,在競爭激烈的職場裡,更能抓住機會、扭轉局勢。而你,也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