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溫柔地撒在書頁上,文字靜靜躺著,等待被發現的故事與情感。一杯茶,一本書,就是一個午後最美的陪伴。生活中或許沒有劇烈的變化,但這些微小的時光,卻讓人感到無比富足與滿足。」
如蘭輕輕翻動相簿,裏頭收錄著她與父親在花園裡的合照。那時她大約十歲,父親牽著她的手,一臉慈祥。她想起當時父親常在午後泡茶,教她辨認茶香的層次;母親也會坐在廚房門口,邊剝花生邊陪他們聊天。那是她人生中最簡單的幸福時光。
後來,她上了高中、大學,離開老家到城市生活。家裡的花園長滿雜草,父母也逐漸變老。她忙於工作、忙於結婚生子,幾乎少有時間再回到老家。即使父母打電話來,她也常匆匆帶過。知道父母生病時,她只是在週末開車回家探望,陪伴有限;直到父親臨終前,她才意識到自己錯失了太多與父母共度的時光。
父親走後,她曾陷入一段長期的自責與失落。她不能原諒自己沒有好好陪伴他,甚至在他臥病在床的那幾個月裡,還不停地擔心工作上的事。或許父親已經理解她為何這麼忙,但她依然無法原諒自己。這些年,她試圖用工作和家庭的繁瑣來麻痺自己,一直到現在,四十歲了,才有勇氣回到這棟老房子,面對那些回憶。
她走進父親的書房,書桌上依然擺著父親最愛的茶壺。茶壺旁還放著一個老舊的記事本,裡面是父親留下的筆記。她從書櫃裡抽出一本老相冊,裡面夾雜著一些書籤與剪報。那都是父親年輕時在地方報刊上發表的文章,還有一些書摘筆記。她一頁頁翻閱,彷彿看見了父親的靈魂依然停留在此。
「你們這些文字,是否在等待我發現什麼?」她喃喃自語。忽然想起那句話:「文字靜靜躺著,等待被發現的故事與情感。」她決定泡一壺茶,像父親當年那樣,用細細的方式品味茶香,再來細讀父親留下的文字。
她先把茶葉放入茶壺,用八十度的熱水沖泡。熱水瞬間淹沒茶葉,淡淡的香氣竄出。她坐下來,深呼吸,然後輕輕啜飲了一口。茶味在舌尖迴盪,帶著一絲苦澀,隨後轉為甘甜。就像她此刻的心情,一開始被思念與遺憾包圍,卻在某種溫暖的記憶中,慢慢化開。
她打開父親的記事本,看到上面寫著:「隨著年歲漸長,我開始珍惜那些細微的片刻:晨起時的露水、午後的茶香、黃昏時的光影。人生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平靜中自有溫柔的力量。」她的眼角淚水不禁滑落。她回憶起父親是如何在平凡的日常裡,找到他自己的小確幸,而她卻在年輕時嗤之以鼻,總覺得父親胸無大志,只想過安穩的生活。但現在,她才終於理解,那是另一種對人生的領悟。
翻到下一頁,她看到父親收藏的一段文摘:「午後的陽光溫柔地撒在書頁上,一杯茶,一本書,就是最美的陪伴。」她心裡一陣震動:原來父親早在多年前就喜歡這種午後的閱讀時光,或許那也是他送給自己最好的遺產。
她回想起童年時,父親常帶她到二樓陽台曬太陽,教她認字、閱讀報紙上的文章。父親會用溫柔的聲音朗讀新聞,偶爾還會評論世道和人情。她那時覺得無聊,渴望更刺激的活動;但現在,她卻好想回到那個陽光灑滿陽台的午後,靜靜聽父親唸報紙。
在書桌的抽屜裡,她意外發現一疊父親手寫的草稿,那是父親過世前未完成的手稿,標題是《初心》。她認真翻閱,發現這手稿寫的是父親自身的故事,也寫到她的成長。父親在稿中提到:「我的女兒或許不理解,我把人生的熱情放在家庭與閱讀上,並非不思進取,而是我相信,真正的富足並不在外界的掌聲,而在與家人共享一盞茶的寧靜,與那些年深日久的文字交談。」
她讀著讀著,鼻頭一陣酸。原來,父親早就知道她不理解他的生活方式,但依然默默地祝福她去追夢、去城市打拚。父親相信,只要如蘭有一天累了、想休息了,就一定會回到這裡,回到那個屬於他們父女之間的溫柔時光。
外頭日光漸漸移動,陽光從窗戶另一邊斜射進來。她感到肚子有點餓,於是到廚房翻找,想煮點簡單的麵。廚房裡的灶台與餐桌都還在,只是落了些灰塵。她打掃了一下,準備好了麵,邊吃邊看著那熟悉的環境。小時候,母親常在這裡忙碌,她與父親就在餐桌上聊天。為了幫母親減輕家務,父親會主動洗碗,讓母親能在廚房外的榻榻米上休息。那是他們家的默契。可現在,一切都成了回憶。
她想起自己忙碌這麼多年,幾乎沒給自己留過真正的「空白」。就連週末,也常為了孩子的補習班、家裡的雜務跑來跑去。她也曾羨慕過那些能「悠閒」度日的人,但卻從未想過,也許讓生活節奏慢下來,能讓心靈更加富足。
「或許,是時候調整自己的腳步了。」她心想。她決定在這間老房子住上幾天,好好整理父親的遺物,也整理自己的心情。
隔天,她起了個大早,開窗讓陽光灑進客廳。她泡了杯茶,坐在那張藤椅上,打開父親的手稿繼續閱讀。手稿裡講到父親年輕時曾想當一名作家,但因家計所需而去工廠工作。結婚後,他就更少寫作,直到如蘭上了高中,他才重新拾起筆。父親在文中寫道:「也許我無法成為大作家,但我仍想透過文字記錄人生的喜怒哀樂。寫作對我而言,如同呼吸,是靈魂的出口。」
這段話讓如蘭回憶起一件事:自己高中的時候,曾偷看父親的日記,發現他寫了很多關於她的期望與鼓勵,她卻因為叛逆而覺得父親多管閒事,甚至還在父親面前賭氣說:「這些老掉牙的想法有什麼用?」現在她才明白,那些文字是父親的心血,也是父親對她最深的愛。
翻到最後幾頁手稿,父親寫到他與如蘭最後的對話:「她或許認為我守在老家浪費人生,但我希望她知道,我一直把她放在心上,從未停止關注她。」 語氣溫柔又帶著遺憾。她看完淚如雨下,忍不住放聲痛哭。她不知道父親竟然留下這些字句,沒能完成的稿子,成了父親的遺言,也成了她此刻最深的省思。
哭過之後,她整理好心情,決定將這些手稿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文檔,用電子檔的方式保存,也寄給她的兄姊一起閱讀。她想,或許透過文字,他們也能重新感受父親的溫度。
在這個過程中,她意外地發現父親的書櫃裡還有一本筆記本,上面詳細記錄了父親對各種茶的品味心得。每一頁都寫著茶種、沖泡溫度、香氣與口感描述。她才明白,父親對茶道的熱愛,已經超越一般的嗜好,更像是一種生活的修行。
於是,她嘗試依照父親的紀錄,一步步練習泡茶。把水溫控制在適宜的範圍,計算浸泡的時間,聞茶蓋香氣的變化。那是一個細膩而慢的過程,就像她逐漸放慢自己的人生節奏一樣。透過這樣的「茶道練習」,她發現自己開始更敏銳地感知周遭的氣味與聲音,也更容易進入一種寧靜的狀態。
沒過幾天,週末到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來到老家接她,卻被她邀請留下來一起住。丈夫有點訝異,孩子對這裡不太熟悉,但她說:「這是媽媽的故鄉,也是你們未來可以回味的地方。咱們一起過個週末,好嗎?」於是,一家人留在這裡。
她帶著他們走進父親的書房,翻開那些相簿與記事本,並把父親的手稿拿給丈夫看。孩子對紙本書寫的東西沒什麼興趣,但她笑著讓孩子坐在椅子上,親手泡了一杯淡淡的花茶,告訴他們:這是外公最愛的茶。孩子接過茶,嘗了一口,覺得味道很陌生,但並不抗拒,反而問了不少關於「外公」的事。
到了午後,陽光正好,她提議全家一起到庭院除草,並重新整理那片荒廢許久的花園。孩子本來不情願,但看見父母動起來,也只好跟著做。漸漸地,他們竟然在翻土與灑水之間,找到一種難得的樂趣。丈夫也說:「我好久沒有做這麼接地氣的事情了,感覺挺不錯的。」
傍晚時分,他們一起在老屋的餐廳裡吃飯,如蘭想起父母當年如何在這張桌子上忙進忙出,覺得心裡又暖又酸。飯後,她教孩子簡單的泡茶步驟,並說:「這是外公的泡茶筆記,你要不要也學一下?」孩子雖半信半疑,但還是乖乖照著做。當茶香飄出時,如蘭忽然感到一種圓滿:父親的愛,透過茶,透過文字,跨越了時空,連接了她和這個家。
夜晚降臨,她坐在老屋的客廳裡,望著夜空上的星星。城市裡很難看見如此璀璨的星光,她想,或許這就是父親留在鄉間的原因吧!在繁星之下,她彷彿覺得父親依然跟她在一起。
接下來幾天,她把父親的手稿與日記都整理妥當,放在一個木質盒子裡保存。同時,她也開始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謝謝您,讓我懂得微小時光的珍貴。原來幸福一直在身邊,只是我從未停下腳步去發現。」 她決定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著家人回到這裡,除草、泡茶、翻閱父親的舊書。或許不用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需在這裡靜靜地感受午後的陽光,彷彿就能和父親再次對話。
臨走前,她把一頁筆記撕下來,帶在身上。那頁筆記上寫著父親最喜歡的一段引用:「午後的陽光溫柔地撒在書頁上,文字靜靜躺著,等待被發現的故事與情感。一杯茶,一本書,就是一個午後最美的陪伴。生活中或許沒有劇烈的變化,但這些微小的時光,卻讓人感到無比富足與滿足。」 她知道,這句話不只是關於閱讀,也關於生活態度。人生不是每個人都能追求大起大落的劇情,但只要能沉澱下來感受,那些平凡的時光照樣能照亮我們的內心。
回程的路上,孩子倚靠在她肩上,小聲說:「媽,外公好像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對不對?」她聽了這話,眼眶再次濕潤,輕聲回答:「是啊,他很愛我們。」曾經,她以為父親只是不爭不搶、胸無大志;現在她終於明白,父親所謂的「不爭不搶」,其實是把愛與心力都投注在最在意的事物上。或許那些事物看起來很微小,但對父親而言,那才是最真實的幸福。
她望著窗外的公路,車子一路向城市駛去。她想,回到城市後,她依舊要面對忙碌的工作與家庭責任,但父親傳遞給她的思想與愛,將會一直留在她心中,成為她對抗壓力、尋得寧靜的泉源。她決定回去後,要常常翻看這些筆記與手稿,時時提醒自己:「微小的時光,也能帶來巨大的富足。」
或許,在下一個午後,她會安靜地泡一壺茶,打開一本書,讓陽光溫柔地灑在書頁上,找回父親與她共同擁有的那份初心。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但我有雨如蘭相同的體會,你呢?
✂拼貼分享-晨曦與午後的呢喃
膠帶使用:「晨曦花語」、「閱讀白玫瑰」、「溫雅餘韻」、「人生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