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優勢與挑戰:專訪前美國國務院首席顧問余茂春,點出台灣路

桌長10-avatar-img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筱君台灣plus這集邀請前美國國務院中國政策首席顧問余茂春,從美國的角度分享了很多台灣的優勢(甚至我們的民主制度也有值得美國學習的地方),以及美國對台的外交及國防思考邏輯,是很棒的一集,看完真的覺得台灣人可以對自己更有信心。

以下節目中談到的幾點覺得特別重要,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為閱讀順暢稍有潤飾過)。

1.台灣近幾十年來有各種各樣的政治理念、派系、政治訴求,所以國家表面看起來比較紛亂複雜,但實際上民主就是這樣。

現在面臨大敵當前,應該要團結。

(美國兩黨雖然對其他國內治理想法可能意見分歧,但對於中共的態度都是一致的)。

2. 如何看待台灣?

台灣在很多方面不是一個小國,在很多跟世界、現代社會息息相關的一些基本連結方面,它是一個超級大國。

台灣在半導體方面遠遠超過美國,在醫療衛生、社會福利方面,開拓了很多人都沒有走過的路,這些都非常令人鼓舞的。

很多對台灣有更加瞭解的世界領袖或人民,他們會發現台灣對世界做出的貢獻,實際上中國完全無法與之比擬。

台灣對世界秩序的貢獻是積極地且正面的,中國是負面的,而且具毁滅性的。

3. 共產黨不斷地想要去證明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還要優越,從它的整個國家政策到做的事都是,這種侵略性的意識形態不打消的話,整個世界不會有安寧的一天。

4.很多人擔心不同的美國總統上台以後會不會改變美中台之間的關係?但不管哪個總統上台,決定中美或是美台關係的關鍵因素,根本不是美國,而是中共自己的言行。

中共在烏克蘭戰爭、疫情、對周遭國家的惡劣態度(包含台灣),已導致世界所有國家認清了中共的本質,是它的所有言行把所有敵人團結起來。

所以台灣不用有什麼疑美論,最重要的是不要懷疑自己。

5. 以下三點,不管是美國哪一個總統,立場都沒有改變過(目前也沒有改變的可能):

(1)美國承認有一個中國的「說法」,但從來沒有說同不同意,美國從來沒有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歷史上任何一個文件找不到。

(2)美國反對用一切使用武力的方式來改變現狀的企圖(無論是中共要侵略我們,或是早年國民黨要反攻大陸)。

(3)任何台灣問題的解決方案,必須要由兩岸人民同意才行。

6. 中共如果打台灣,台灣的優勢?

戰爭的理論是戰勝敵人,但同時也要保護自己。

中國的本土防禦是非常不夠的,他的很多關鍵的設施在建造的時候,是沒有從國防角度來思考。

就算中共可以摧毁台灣,但是台灣要反擊的話也可以摧毁它的關鍵設施。

就算只是摧毀10分之一,這個國家也會陷入嚴重的危機,再加上台灣有國際上的支援(特別是美援)。

中共也很害怕美國的盟軍從各個角度對它進行攻擊,所以不見得是美國一個國家把所有的事情扛起來,而是盟軍很重要。

7.台灣該如何定位自己?

現在台灣的定位基本上有三種說法,大家可以自己選擇一下:

(1)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2)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3)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台灣,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

你認為哪一種最符合現實?

(1)的說法不現實,因為中共從來都沒有對台灣行政管理有任何的實踐和權力。

(2)的說法(92共識)只是一種戰略模糊。

所以大家一定要用現實的眼光來解決現實的問題。

歷史的問題也要用現實的眼光來解決,所以這是台灣現在的任務。

8. 面對中共的滲透威脅,我們應該團結起來,趕緊制定一個國家安全法,例如你選的政治家跑去跟中共這個專門對付你的政治領袖、政治局常委碰面,一定要獲得國家安全部門的許可,並且要有義務回來彙報談了些什麼,不然就是違反了國家安全法。(其實之前要訂相關的法案但都被國民黨擋下來了)。

9. 不要問你的國家會為你做什麼?而是你可以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

不要問美國可以為你做什麼?而是我們怎麼和美國聯合起來,為人類的自由共同奮鬥。

一隻筆一張紙,護台灣:https://www.twacda.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桌長10
7會員
35內容數
擁抱真實的自己,就也能同理對方的脆弱 收聽Podcast:隔壁的桌子 https://solink.soundon.fm/nextable
桌長10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國民黨提案修法,想把「特別預算」的緊急動支權從行政院收回給立法院! 這是影響重大的修法,這不是監督,這是癱瘓政府! 國民黨提案修正《預算法》第83、84條,要求: • 行政院若要提出「重大政事」的特別預算(例如:戰爭、災害、經濟巨變),必須先經立法院同意,才可提出(原本不需要)。 • 同時刪
Thumbnail
2025/04/14
國民黨提案修法,想把「特別預算」的緊急動支權從行政院收回給立法院! 這是影響重大的修法,這不是監督,這是癱瘓政府! 國民黨提案修正《預算法》第83、84條,要求: • 行政院若要提出「重大政事」的特別預算(例如:戰爭、災害、經濟巨變),必須先經立法院同意,才可提出(原本不需要)。 • 同時刪
Thumbnail
2025/04/13
跟深藍的家人吵了三個月,能貼能分享的資訊都貼了,能說的也都說了,原本希望哪一個議題可以打到他,結果只是越吵越兇。 今天把我們的對話丟給GPT,請它分析一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它幫我將各自的立場、討論的議題整理成表格,也點出我們溝通上的盲點和問題,讓我發現,我們不是立場不同而已,而是根本在雞同鴨講。
Thumbnail
2025/04/13
跟深藍的家人吵了三個月,能貼能分享的資訊都貼了,能說的也都說了,原本希望哪一個議題可以打到他,結果只是越吵越兇。 今天把我們的對話丟給GPT,請它分析一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它幫我將各自的立場、討論的議題整理成表格,也點出我們溝通上的盲點和問題,讓我發現,我們不是立場不同而已,而是根本在雞同鴨講。
Thumbnail
2025/03/25
前幾天許多人為剴剴案上街頭,其中有位女性在受訪時表示,她不知道總統是誰,平時也沒在看新聞,沒在關心政治。 此話一說,所有人傻眼。 有些人笑她,但其實這些人,超乎想像的多。 就像我之前提過的,我有個朋友,當我跟他分享立法院的事情時,他很意外地問我說:「賴清德是民進黨的喔?」,他甚至完全不知道
Thumbnail
2025/03/25
前幾天許多人為剴剴案上街頭,其中有位女性在受訪時表示,她不知道總統是誰,平時也沒在看新聞,沒在關心政治。 此話一說,所有人傻眼。 有些人笑她,但其實這些人,超乎想像的多。 就像我之前提過的,我有個朋友,當我跟他分享立法院的事情時,他很意外地問我說:「賴清德是民進黨的喔?」,他甚至完全不知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從美國前國務院中國政策首席顧問餘茂春的觀點,深入探討臺灣的優勢、美國對臺政策及中共威脅。文章整理重點如下:臺灣民主的韌性、臺灣在半導體和醫療等領域的國際地位、中共侵略性意識形態的危害、美中臺關係的關鍵因素、美國對臺政策的底線、臺灣抵禦中共侵略的優勢、臺灣的定位、以及面對中共滲透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從美國前國務院中國政策首席顧問餘茂春的觀點,深入探討臺灣的優勢、美國對臺政策及中共威脅。文章整理重點如下:臺灣民主的韌性、臺灣在半導體和醫療等領域的國際地位、中共侵略性意識形態的危害、美中臺關係的關鍵因素、美國對臺政策的底線、臺灣抵禦中共侵略的優勢、臺灣的定位、以及面對中共滲透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本篇先從中共是否有能力進犯臺灣,與可能會使用何種方式進犯臺灣,而臺灣國防目前碰到的問題,例如預算不足、戰略過於糢糊等,其實我們無法百分之一百面對中共的進犯,但正如上駟對下駟的問題一樣,只要我們投注資源在正確的地方,便可以已之長打敵之短,建立對方不敢進犯的威嚇能力
Thumbnail
本篇先從中共是否有能力進犯臺灣,與可能會使用何種方式進犯臺灣,而臺灣國防目前碰到的問題,例如預算不足、戰略過於糢糊等,其實我們無法百分之一百面對中共的進犯,但正如上駟對下駟的問題一樣,只要我們投注資源在正確的地方,便可以已之長打敵之短,建立對方不敢進犯的威嚇能力
Thumbnail
美智庫親中派連續對台灣讀者發表專文,包括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其中令人注目,「台灣」不是「台灣共和國」,防衛台灣不是世界的責任。「台灣的真相」美國人知道、中國人知道,只有台灣人不知道。
Thumbnail
美智庫親中派連續對台灣讀者發表專文,包括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其中令人注目,「台灣」不是「台灣共和國」,防衛台灣不是世界的責任。「台灣的真相」美國人知道、中國人知道,只有台灣人不知道。
Thumbnail
是說拜登與習近平的視訊高峰會中,拜登老調重彈將遵守在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與三個公報下的一中政策,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破壞和平與穩定。結果中國官方媒體將其曲解為拜登反對台獨,台灣內部也有許多媒體引用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讓拜登在稍後又補充說明了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但前後矛盾又模糊的說詞,卻讓外界霧裡看花。
Thumbnail
是說拜登與習近平的視訊高峰會中,拜登老調重彈將遵守在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與三個公報下的一中政策,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破壞和平與穩定。結果中國官方媒體將其曲解為拜登反對台獨,台灣內部也有許多媒體引用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讓拜登在稍後又補充說明了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但前後矛盾又模糊的說詞,卻讓外界霧裡看花。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怎麼看台灣問題~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怎麼看台灣問題~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近期的「台獨」論戰,呈現了中美在台海上空的隱形博弈。 先是6月28日,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講,表示美日應將台灣「當作一個民主國家來保護」; 7月5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再度出擊,於演講中稱「美日要協防台灣才行」。如此表態,看似有意將「台
Thumbnail
近期的「台獨」論戰,呈現了中美在台海上空的隱形博弈。 先是6月28日,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講,表示美日應將台灣「當作一個民主國家來保護」; 7月5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再度出擊,於演講中稱「美日要協防台灣才行」。如此表態,看似有意將「台
Thumbnail
是說現在幾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隨著美、中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已逐漸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國社會與學界,正在辯論對台灣的戰略清晰應該到什麼程度,而這就引發了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美國要不要幫台灣獨立運動背書。因為眾所皆知,美國過去會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
Thumbnail
是說現在幾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隨著美、中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已逐漸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國社會與學界,正在辯論對台灣的戰略清晰應該到什麼程度,而這就引發了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美國要不要幫台灣獨立運動背書。因為眾所皆知,美國過去會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
Thumbnail
2020年對台灣來講其實充滿機會,因為習近平面對的問題確實太多也太大,他根本處理不來。台灣人要懂得抓住機會,把台灣推向全世界。
Thumbnail
2020年對台灣來講其實充滿機會,因為習近平面對的問題確實太多也太大,他根本處理不來。台灣人要懂得抓住機會,把台灣推向全世界。
Thumbnail
2020年對台灣來講其實充滿機會,因為習近平面對的問題確實太多也太大,他根本處理不來。台灣人要懂得抓住機會,把台灣推向全世界。
Thumbnail
2020年對台灣來講其實充滿機會,因為習近平面對的問題確實太多也太大,他根本處理不來。台灣人要懂得抓住機會,把台灣推向全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