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兒子步入了青春期,所以對於要如何和青少年相處的相關技巧格外有興趣。最近開始讀John Townsend的書<<為青少年立界線>> (校園出版社),想在這裡為特別有感的內容做一些紀錄。
今天讀到的主題是「重返你的青春期」,為的是藉由回想自己在青春期中種種的經歷與心情,如開心、掙扎、關係議題、期望……去理解與同理孩子。
於是我闔上書本,花了一些時間回想自己的國中生活:
我是年尾生的孩子,比起同一屆當中9月生的孩子,我大了半年以上。這讓我在國小的成績上,無論是智力或體能都佔了極大的優勢。然而這種優勢到了國中漸漸變少,加上國中的課業難度相較於國小又跳了一大級,所以我在國中開始必須「用功讀書」,而用功之後也不一定能達到我預期的成績。國小的優秀反而成為我的偶包,讓我很難接受不再是頂尖的自己…...
我記得自己青春期身體形象的改變,帶給我極大的焦慮。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鼻頭冒出發膿的大痘子,我的天彷彿就要塌了……
我記得自己在班級和在教會的人際關係都給予我很大的心理支持,但也會偶有同學間芝麻蒜皮的小事,惹得我心煩意亂…
我記得和父母的衝突和疏離,尤其是和爸爸之間。我曾是個黏答答的小女兒,一夕之間和爸爸卻像情人分手一樣,相看兩相厭(至少當時我看他是如此)。對於他的叮嚀和期望,我只想回嘴或躲得遠遠的……也是從那時候,我的房門開始上鎖,很少打開。
我記得……
翻開回憶,我看到青春期的自己,試著去體會兒子現在可能也正在經歷的種種。這些回憶讓我意識到,青春期的挑戰不只是孩子在經歷,我們為人父母,也需要面對一場與過去自己的對話。當我試著理解自己的青春期,我也許就能用更開放、更溫柔的心態去陪伴孩子走過他的青春歲月。
書上有一句話為這個練習做了很好的說明:「這段時期並不容易,青少年需要開竅的父母,需要尚未遺忘自己的過去、反倒從過去中成長的父母。」
我可以不急著給答案,反而去理解與陪伴孩子,一起找尋屬於他的答案。這個過程中或許會有衝突、迷惘、挫折,甚至彼此誤解的時刻,但當我願意放下權威的姿態,帶著理解與耐心與孩子同行,我便可以不只是指引方向的人,而漸漸成為與他並肩探索世界的夥伴。